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专栏 > 十年筑梦·包河

晒出“成绩单” 看包河教育强区之路

促公平、提质量,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编辑日期:2022/9/16 15:15:32   作者:新闻中心   

开学前夕,面对眼前新书本、新书包,还有即将跨入的新校园,6岁新生李心怡既期待又开心。换做数年前,如果没有家门口新建成的祁门路小学,小心怡或许要过四个路口来到另一所小学就读。

幸福是什么?就是在家门口好上学、上好学。这种“简单”的幸福,如今越来越多地在包河的每一个家庭上演!

家门口的优质教育资源越来越多了

伴着秋日第一缕阳光,李心怡背着书包和小伙伴们一同跨入崭新的祁门路小学一年级教室,朗朗读书声响彻整个校园。

就在两年前,父亲李常德得知家门口就要建一所小学, “听说新建的祁门路小学是归屯溪路小学直管,属于‘名校办分校’。”能在家门口上名校,让李心怡一家高兴不已。

幸福的不仅是李心怡一家。近年来,我区坚持“因地制宜、量质并举”,循序渐进扩大集团化办学覆盖范围。截至今年秋季新学期,全区义务教育阶段招生学校共计85所(含校区),其中公办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80所(含校区)、民办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5所。2022年秋季学期招收新生近30000人,其中小学招收一年级新生18000余人、初中招收七年级新生近12000人。

遥想2013年,包河以全省第一名的成绩成为安徽省首批“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区”。2022年,包河再次率先入选全国首批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先行创建区。

教育均衡,除了对内挖潜,包河还深入对标长三角、拓宽教育国际视野,区教体局分别与上海世外教育集团合作创办了合肥上海世外学校、与上海浦东新区协和教育中心合作创办了合肥协和双语学校,一群群多元发展、放眼国际的学生在这里茁壮成长。

为孩子们做富有爱心的“大先生”

为不断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辐射面,近年来,包河区除了扩大集团化办学覆盖范围,破解“名校少”难题,还创新改革了教学思路,让校长亲临课堂,为教师们做高质量的领衔示范。

近日,安徽省特级教师、合肥市曙光小学校长陈小勤来到该校三年级二班,执教语文公开课《海底世界》,这是曙光小学一年一度的课堂教学展示月活动。

据介绍,中小学书记校长本身就是教学能手、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等,任课教学不仅能起示范作用,还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区域师资紧缺矛盾,为打造“学在包河”教育品牌贡献力量。

在解决好“教什么样的孩子”问题上,除了做好孩子们的“大先生”,包河还打破教师的编制界限,创新推出“共享教师”模式。

不久前,合肥师范附小三小音乐教师、音乐教研组组长许艳艳来到大圩镇金葡萄小学,指导合唱社团和比赛训练。

第一次带学生排练歌曲《我和我的祖国》时,许艳艳感觉,学生对合唱感兴趣,眼神中透露着渴望,但似乎和自己本校学生又“不太一样”。“这群孩子比较胆怯、内敛,甚至不敢和我说话、交流,我就改变策略,先让他们朗诵歌词,把情绪调动起来,再进行歌唱技法教学”。

3个月的集训期内,没有一个人请假。孩子们训练劲头足,性格也变得自信、开朗起来。最终,该校合唱团代表合肥市参加安徽省乡村少年宫才艺展演,乡村娃站上了大舞台。

“也许有的孩子一辈子都不会从事艺体工作,也不会登上舞台,但这段经历能够让他们变得阳光、自信,这是学习艺体技能最大的意义。”许艳艳感慨。

因为“共享”,每个孩子都有了接近、享受文化艺术的机会,也学会了发现美、感知美、创造美。

因材施教,让每个孩子都学有所成

今年中考,来自合肥六十一中的小凡考了不错的成绩。小凡是合肥10多万名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中的一员。她所就读的六十一中1800多名在校学生来自全国各地,其中,随迁子女比例超过95%。

父母早出晚归,为生计奔波,无暇顾及子女;孩子大多居住在城中村的出租房里,有的家中甚至没有一张书桌,更别说学习的氛围——进城务工人员的生活现状,决定了多数孩子的家庭教育基本缺失。

面对这样的学生,到底该怎么教?这是一道教育难题。

由于六十一中的学生基础相对不高,老师会针对性地根据学生特长引导其走体育、艺术、职业教育等道路,让他们拥有一技之长。

学校想方设法让更多的学生参加比赛,有时还会花钱外请专家辅导。“总之,我们所做的一切,目标只有一个,那就是绝不放弃任何一个人!”这些年来,一个又一个孩子被艺术所“改造”,该校教师张卉介绍。

孩子们除了掌握艺术技能,更重要的是提升毅力与自信,开阔视野。考大学并非唯一的人生道路,帮助孩子找到一条合适的成长路径,需要老师扮演好“启蒙者”的角色。

依据《合肥市新型城镇化试点实施方案》,到2020年,合肥市逐步取消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定点学校,所有学校均接收外来人员,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享受同等教育权利,“一样就读、一样升学、一样免费”。

随迁人员子女定点学校的概念即将退出历史舞台,但随迁子女依然大量存在,而六十一中的“特殊使命”也仍将继续。

小凡无疑是幸运的,她见证了随迁子女就学政策的变迁,也见证了母校日新月异的发展——如今的六十一中环境日益改善,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 (王峰)

记者手记

过去十年,包河教育发生了什么?

一组数据或可见证巨变:教育领域累计投入超 110 亿元、占财政支出的30%;建成投用中小学、幼儿园86所,新增学位近10.4万个,补充教师3500余名,幼儿园公办率、普惠率分别达到55%、90%。

十年来,包河教育改革创新创优,以“党建引领·双师联动”助学支教公益行,联动学校、家长、社会的多方教育力量,提升区域家庭教育的水平;打破教师的编制界限,采取跨校走教的方式去实现共享。

十年来,包河教育努力达成让每个孩子都能好上学、上好学的朴素愿望,努力拉近优质学校与普通学校的差距,努力实现偏远、薄弱学校孩子与城区孩子公平“共享”,努力培养每个孩子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如今的包河,一跃成为全市教育第一大区、全省教育强区,越来越多的家庭正不断收获满满的幸福感、获得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