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滨湖聚焦

致敬!永不褪色的荣耀!

编辑日期:2022/8/8 11:28:31   作者:新闻中心   

脱下军装、告别军旅,他们有了一个响亮的名字——退役军人。一声到,一生到!广大退役军人始终保持军人的优良作风,退役不褪色、退伍不退志,充分体现了对党忠诚、服务人民的高尚情怀和吃苦耐劳、拼搏进取的可贵品质。他们积极投身经济社会发展,承担各类急难险重任务,在广阔天地实现大作为,深深感染着身边人。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第95个建军节到来之际,本报推出我区部分退役军人代表的典型事迹,弘扬学习军人、尊重军人、崇尚英雄的良好风气。

退而不休 投身公益十余年

家住万年埠街道揽湖苑的退伍老兵、老党员何国先是位热心人。身为楼栋党小组组长的他,坚持投身公益十余年,同时每周都会来到社区的“一米阳光”工作室,免费为居民提供法律咨询、矛盾调解等服务。“哪家有困难,谁家有什么需求,都会找我。”何国先说。就在不久前,他荣获“合肥市最美退役军人”称号。

何国先.jpg

何国先在“一米阳光”工作室为居民服务

2008年,何国先偶然发现肥东县刘巷村因没有公路,村民出行困难,最不便的是,刘巷村小何村民组南沿天然河流乌龙坝与乌龙小学相隔5公里路,道路坑洼不平,孩子“上学路”颇为困难。当时,正在肥东县做慈善事业的何国先无意中路过此处,便萌生了帮助村民修公路的想法。为了“他人脚下路”,他多次去乡下与村民商量,告知村民修路带来的方便,公开征集群众对修路的意见,并带头为修路捐款数万元。何国先的奉献精神感动了村民,也激发了村民的主人翁意识。大家自觉为修路清障,谁家有劳动力、运输车辆都全部投入到筑路中来,最终修建一条砂石公路到刘巷小学。村民为了感谢他,特在村口路边竖了一座功德牌,把他的名字刻在碑的最上方。

而在这位退休老兵十余年的公益生涯中,这样的事不在少数。2012年,了解到阿里巴巴团队准备赞助贵州一所希望小学,他与家人、朋友一起担负十余名孤儿的学费及生活费,并领养和资助一名孤儿7年。他每年带家人一起救助贫困学生、捐赠物品到贫困山区;每月有空就与老伴一起到养老院慰问……何国先不仅和老伴、子女参加慈善活动,更注重对孙女的品德教育,他在节假日带着孙女去周边跑步捡垃圾,被大家叫做“最美爷孙”。

去年,何国先搬到万达揽湖苑居住,没多久就被社区选为党支部成员,并任楼栋党小组组长。退而不休,服务站的建设又给了他发挥余热的空间。他以“一米阳光”党群服务站为抓手,围绕“组织进楼,服务到家”的思想,每周都在“一米阳光”做义工,听取、收集党员群众意见,调解邻里纠纷;不仅随叫随到,还固定周四开展免费法律咨询和援助活动,每周都在服务站内调解婚姻纠纷、家庭矛盾、财产分割等纠纷,成为居民心中的“好邻居、好大哥”,小区业主与物业管理之间的矛盾也能通过邻里沟通解决了。

“这栋楼有多少住户、哪家有困难、谁家又跟物业闹别扭了……这些我都知道。”何国先微笑着说,人心都是肉长的,只要你用心跟人相处,就能得到同样的真心。“我是一名50多年的老党员、老军人,也希望我能用余生书写更多精彩故事。”何国先说。 (徐汐颜 陈薇 万慈社区)

老兵书记 扎根社区30载

一顶草帽、一件短袖,“点长”王康每天都会在道口“蹲点”,中午的气温高达三十七八度,路面温度更是高达五六十度,站上一会便觉热浪席卷全身。这对王康和坚守在高速道口的防疫人员来说,无疑是不小的“烤”验。每天风吹日晒,王康也变得黝黑,嗓音也已经变得沙哑,24小时“开机”的他,有任何突发状况,都会第一时间奔赴现场,使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王康 (2).jpg

王康(左二)在包河大道高速道口执勤 

1971年出生的王康,是一名中共党员,也是一名退役军人,现任望湖街道沁心湖社区党委书记、社居委主任。从今年1月13日开始,王康便参与到高速道口防疫卡点的防疫工作中来,3月份疫情防控形势更加严峻以后,王康更是日夜坚守在道口一线,配合防疫指挥组,做好各方力量的统筹调度以及突发情况的协调处置。

包河大道高速道口是全市车流量最大的高速道口,防疫压力巨大,210多天的坚守,从严寒到酷暑,王康没有一句怨言,始终以一名共产党员和军人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全力保障着道口的防疫工作顺利进行。

今年6月,王康被评为“全市疫情防控先进个人”。作为合肥市第十二次党代会代表、包河区第五届人大代表,近年来王康还先后荣获“安徽省优秀党务工作者”“省先进基层侨联干部”“合肥市优秀共产党员”“合肥市五一劳动奖章”“合肥市科协系统先进个人”“合肥好人”等荣誉。

自1991年退伍返乡,王康从一名普通的社区联防队员干起,默默扎根社区30年。在社区一线,王康始终以诚待人,热心帮助社区群众纾困解难。自2010年5月到沁心湖社区工作以来,他坚持做到社区党员、孤寡老人、困难家庭、留守儿童、信访人员“五必访”,点对点、面对面地做好群众工作,年均走访群众达200余户、700余人,协商解决小区停车难、路面坑洼、缺少健身器材等问题30余件。连续9年组织辖区单位党组织、党员开展送温暖活动,为困难群众筹集善款、募捐物资,“有困难找党支部、有麻烦找王书记”已成为社区群众的共识。

今年上半年,辖区一位9旬独居老人沈老半夜起来喝水不小心摔倒,导致右侧髋骨骨折。王康第一时间发现及时拨打了120急救电话,将沈老送往省立医院。到达医院后,挂号、检查、拍片、缴费,王康推着担架床忙前忙后。沈老远在国外的子女不能立即赶回来,手术各项签字等手续,都委托王康全权代表。老人把自己家里的钥匙、身份证等全部交给了他,把他当作是最亲的家人。“基层工作没有多轰轰烈烈,我给自己的定位是做好群众的‘挠痒耙’,群众哪里难受,我就‘挠’哪。群众舒心了,我也就满足了。”王康说。

虽然已经退伍30年,但提起军旅生涯,王康仍然记忆犹新、仿佛如昨。“我从小就非常崇敬军人,自己也有一个强烈的从军梦。”王康说。1989年3月,18岁的王康终于如愿穿上军装,在某炮兵部队服役。在部队服役期间,王康从连队到营部再到旅部多岗位锻炼:得过高射炮打靶比赛一等奖、军事素质过硬;当过司号员,每天第一个起床,最后一个休息;进过电影放映组,为部队官兵和周边群众放电影,与群众打成一片;盖过猪圈、当过炊事员……

“虽然只有2年半的时间,但学会了很多,锻炼了自己。”王康告诉记者,在部队的锻炼让自己一生受用,今后将继续在本职岗位上发挥特长,为祖国更加强大贡献自己的力量。“若有战,召必回。”王康动情地说道。 (叶玉庭)

热血军魂铸就闪亮青春

穿上军装,他是一名保家卫国的革命战士,吃苦耐劳、摸爬滚打,把最好的青春年华奉献给了国防事业;步入社会,他始终牢记党的教导和人民的重托,坚守初心使命,积极投身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今年36岁的退役军人金辉是安徽亮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党支部书记。他不仅自己艰苦创业,还影响和带动着更多退役军人和热血青年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

金辉疫情期间向辖区捐赠物资.jpg

金辉(右)带领园区企业捐赠防疫物资

金辉生长在军人家庭,祖辈和父辈都曾参军,2001年,他也光荣入伍。2010年退役后,他毅然选择了自主择业,创业发展。“生长在和平年代,虽不能像祖辈和父辈在战场上建功立业,但在创新创业的道路上同样可以挥洒青春热血,成就人生辉煌。”金辉是这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12年创业路,用科技攻关、砥砺前行,他结合生物科技企业特色,成立了“蓝领创新工作室”,吸纳技术工人加入工作室团队,组织开展创新、科研、学习等技术攻关活动,凝聚创新合力,引领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金辉的“蓝领创新工作室”与全国多家高等院校建立“产学研”合作关系,成为职工展现创新热情的舞台和创新成果的“孵化器”。近年来,企业先后在生物科技研发等方面获得20多项发明创造专利,成为首批科创板挂牌单位。他本人也先后获得合肥市首届退役军人创业创新大赛二等奖、合肥市“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

在亮杰生物科技公司所在辖区,有一支被交口称赞的志愿服务团队,在抗击疫情、社会治理和各项公益活动中发挥着“领头雁”和“排头兵”的作用,这就是金辉牵头组建的由40多名辖区企业“老板”组成的突击队。2020年春节,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金辉带领突击队队员紧急驰援街道社区,承担了多个老旧小区和重要路段的防控值守任务,他本人主动担任夜间防控值守任务,连续40天坚守岗位,被大家称之为“风雪夜归人”。2020年防汛期间,突击队不仅支援了慰问金、慰问品,还参与了巢湖大堤险情排除等任务;2021年春节,突击队队员为就地过年的外地员工发放慰问金和春节大礼包;今年,队员们又参与了疫情防控志愿服务。如今突击队队伍不断壮大,越来越多的企业“老板”和青年员工加入其中,成为全省民营企业勇担社会责任、服务人民群众的一面旗帜,被全国工商联评为“创新中国”优秀工作案例。

金辉始终怀揣深厚的拥军优属情怀。身为企业负责人,他先后安排4名退伍军人、7名待业青年、12名下岗工人到企业工作,先后为特困退役军人、困难家庭、汶川地震灾区等捐款捐物累计180多万元。2021年,他通过多方协调,在退役军人和现役军人家属较为聚集的老城区桐城路上,建造了安徽省首家“退役军人幸福驿站”和“退役军人口腔诊疗服务站”。驿站中常年配备饮水机、微波炉、冰箱、躺椅等,还设立了助餐点、洗手间、图书室等,成为辖区及周边退役军人、伤残军人、军烈属、现役军人家属歇歇脚、聊聊天以及读书就餐的场所。金辉还在驿站中开展“微心愿”认领活动,帮助上述群体实现“微心愿”200多个。 (徐汐颜 陈薇)

李猛和他的“小兵茶”

8月2日下午,在安徽小兵网络科技服务有限公司茶博城店退役军人免费茶歇点内,公司负责人李猛正与战友讨论着下一个茶叶销售门店的开业事宜。作为一名退役军人,李猛始终不忘部队的锻炼培养、不忘军人身份,在自主创业的同时,通过创业项目和开设退役军人免费茶歇点等方式,服务广大退役军人,带动大家共同就业创业。

李猛 (1).jpg

李猛(右二)荣获合肥市退役军人创业创新大赛一等奖

今年,他的创业项目“小兵茶故室”荣获安徽省退役军人创业创新大赛一等奖、合肥市退役军人创业创新大赛一等奖等多项荣誉,带动产茶制茶、门店销售等上下游退役军人及相关从业人员近500人就业创业。

1983年出生的李猛,2002年参军入伍,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江西井冈山某部服役,2004年,本可以退伍的他,出于对参军报国的热爱,主动申请继续在部队服役。2007年退伍后,李猛开始在社会上打拼,5年的军旅生涯磨炼了他过硬的综合素质,他先后取得了面点师、茶艺师、建造师、高级花卉工等多项专业技能。

自己爱喝茶,爱人也从事茶叶销售行业,李猛逐渐萌生了围绕茶叶进行创业的想法,于是他2017年便注册了相关公司,但苦于没有经验、又缺乏相应的知识,这一想法也搁置了下来。好在国家出台了退役军人上大学的优待政策,李猛积极响应,于2019年被安徽农业大学现代农业技术(茶学方向)专业录取,成为一名36岁“高龄”的大学生。2020年,李猛在市退役军人事务局的推荐下,又免费参加了中山大学开设的退役军人创业特训营。求学期间,李猛非常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机会,刻苦学习,先后被安徽农业大学评为“三好学生”、“优秀班干部”,还荣获了“一等奖学金”。作为班长,他团结同学,热心公益,随慰问团从广西出发前往西藏萨卡哨所,为沿途的守边关战士送去家乡的茶叶;带领全班积极参加学校各种创业比赛活动,并申报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项目“小兵茶故室”……

“我希望将‘小兵茶’打造成一个退役军人茶业公共品牌,为退役军人所在地提供茶叶生产、加工、销售、文旅、品牌、培训等全方位、全产业链服务。”李猛告诉记者,如今,他的创业项目正稳步推进,成功对接了黄山、六安、安庆等地的5个茶叶基地,项目内的第三家门店也即将开业。

“是部队这个大熔炉锤炼了我。”李猛说,参军前,自己只是一个性格内向的懵懂少年,参军后自己变得更加自信开朗,也将自己锻炼成了一个守纪、守信、守约的人,相信部队培养的这些可以让自己的创业之路走的更好更远。

(叶玉庭)

“军装绿”变身“城管蓝”

1986年出生的吴伟,现为区城管执法大队渣土管理中队队员。2006年,20岁的他怀着一颗赤子心,应征入伍至武警上海总队第一支队,2008年底转业到地方,随后加入城管队伍。吴伟始终保持听党指挥、服务人民、忠于职守、无私奉献的军人本色,并将这些优良传统在城管执法岗位上延续。

5.jpg

吴伟(右)在社区保障核酸检测工作

光阴流转不改军人本色,角色转变不忘初心担当。怀着“服务人民、报效祖国”的初心和担当,吴伟圆满地解决了一个个市容乱象问题,不断推进市容整改提升,用实际行动来践行初心,展现出军人无私奉献、忠于职守的优良形象。

“若有战,召必回!”这是每一名军人退役前的忠诚誓言。今年3月,新一轮疫情来袭,吴伟第一时间请缨到防控一线坚守了三个多月,配合社区开展人员进出管控、测温扫码、信息登记、人员排查、宣传引导等工作。

“部队曾经给我的锻炼和教育至今仍在影响我,我身体底子不错,吃苦耐劳,任何志愿服务我都愿意参加,要干就要干好,老兵就要有老兵的样子!”排查登记进出小区的人员信息;检查来往住户的安康码和行程码;在核酸检测采样点维持秩序;引导居民排队做核酸;搬运一箱箱防疫物资;参与服务保障;拿着防疫“大喇叭”在小区里穿梭播报;提醒居民做核酸,戴好口罩……在防疫小区,到处都有吴伟忙碌的身影。

犹记当年“军装绿”,无悔如今“城管蓝”!无论身在军营还是回到地方,无论扮演什么角色,吴伟正在用行动谱写着忠诚于党、忠诚于人民的美好篇章。 (李玲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