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街道社区 > 大圩镇

大圩镇:农业“搭车”现代化 大棚里结出了“金葡萄”

编辑日期:2022/7/1 9:44:14   作者:大圩镇   

种葡萄的大棚里,工人只需按下开关,就能实现自动浇灌;买葡萄的顾客,大多是“顺着网线”找来,又不断“再来一单”;挂满葡萄的枝头,农民不断尝试新技术,只为获得更好的口感,更美的果形;世代耕作的土地,正在寻找更多可能,打造一个全新的田园综合体……在合肥市大圩镇,小小的葡萄经过20年的成长,早已刻进当地人的基因,而农业现代化的“加持”,正为其插上翅膀,飞向更广阔的天地。

圩区大棚俯瞰图

       科技化让农业更轻松

在大圩镇黄港村一隅,初夏的阳光照在田间大棚上,发出耀眼的光,种植户张友霞正在大棚里给葡萄修枝。

“葡萄刚挂果,我们主要做一些田间管理,施肥浇水这些工作都是自动化的,比原来省力不少。”张友霞家的大棚是连栋大棚,一共有5栋,占地约20亩。和传统的田间大棚不同,连栋大棚足有7米多高,棚布、支架全部实现自动化开合,无需手动操作。在近人高的位置,棚布虽被掀起,但仍覆有一层网纱,既可以防虫,又可以让棚内保持通风。夏季气温高时,棚顶的黑色遮阳网还能自动打开,利于棚内降温。

“在这样一个大棚里形成一个小气候,让种植尽量不受环境和天气影响。”搞种植多年,张友霞深刻体会到“农业是靠天吃饭的”这句话“力量”所在。

几年前,张友霞刚来到大圩时主要种植一些反季节蔬菜,那时还是传统的矮棚。“2017年下半年换了这种钢架大棚,空间高一些,农作物生长得好,人在里面作业也能伸展开。”没想到2018年初,一场暴雪将大棚压垮,也差一点摧毁种植户的希望。

等灾后逐渐缓过来,张友霞决定还是搭建钢架大棚,经过审慎考察,她认定这种大棚值得投资,于是一下建起5座。如今,张友霞家的连栋大棚内主要种植葡萄,由于成效显著,去年又新种了火龙果。果树上方挂着一个个补光灯,不仅可以物理杀菌,还可以在冬季气温低时保暖。而水果的肥水浇灌全部自动化完成,工人只需进行简单的田间管理,人工也大大缩减。“夏季游客来时也有了更好的采摘体验。”

新型农业离不开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在大圩,连栋大棚已建成约3500亩,水肥一体化面积1.3万亩,实现物联网监控2000亩,新型农业技术普遍运用。目前,大圩葡萄种植面积已达11000亩,年产量1.5万吨,大圩葡萄已成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发展。

        标准化让葡萄“飞出去”

“这枝得剪掉,不然会影响果型。”在慈云村的一处葡萄园,种植户李刚正在葡萄架下疏果,20亩的葡萄园已经挂出了果实,这几天李刚正忙着修剪。

李刚在疏果

2008年,大圩推动种植产业调整,为克服大圩葡萄品种单一的问题,李刚去往江浙沪等种植大省参观学习,率先尝试引进新品种在大圩的栽培。2010年挂果后,以每斤10元的价格采摘,亩产值超两万元。在李刚的引导和带动下,周边种植户纷纷尝试葡萄新品种,并采用他的建议,利用避雨设施进行葡萄栽培。

“不仅减少劳动量及病虫害的发生,产品无公害指标也明显改善。这些先进技术,带来的效益越来越明显。”李刚作为大圩葡萄协会的技术成员曾多次参与制定大圩葡萄的”标准”,对此感触颇深。他说,从原来外观欠佳、缺少市场关注,到现在果型好、口感佳,大圩葡萄通过标准化、产业化发展不断打开市场,种植户的收益也在不断提高。

而这份“标准”也让大圩葡萄走出合肥,走向更广阔的天地。李刚曾带领6名技术人员前往安庆市岳西县姚河乡,为当地葡萄园作指导。随后又相继“飞入”巢湖市烔炀镇花集村、灵璧汴河村,从选址到种植,大圩都在技术上进行跟进与指导,真正改变了当地单一的农业发展模式,带动当地群众致富、乡村振兴。

大圩葡萄”走出去”,不仅通过新技术,也在不断寻找新“窗口”。

2020年,“85后”小伙徐全胜参加了大圩镇首届农村电商培训班,培训结束后,他结合从课堂学来的知识,拍摄水果视频,上传抖音,开始在互联网平台上为大圩葡萄“带货”。

从一个象牙塔里的学生,到穿梭在各个果园里的“新农人”,徐全胜最大的感触就是,大圩有很多优质的农产品,但是“酒香也怕巷子深”,如果没有网络与科技手段的加持,好产品也难以走向更为广阔的天地。

徐全胜花了大量时间深入果园,了解每家果园的管理细节,从源头对水果品质进行把关。同时,他又不断从外界汲取信息,把最新的技术和市场的需求反馈给果农,不断调整出果型饱满、口味上乘的葡萄佳品。“希望通过我的努力,让更多农产品走出去,受到大家欢迎,带动大圩农民增收。”

       农文旅融合让大圩“自带流量”

小小的葡萄是大圩最富盛名的产业标签。从2003年举办第一届葡萄节,到现在已近20年,大圩葡萄也经历从农业产业化到农文旅融合的产业升级。

葡萄生长正旺

小葡萄如何成为“金葡萄”,大圩一直在探索。

按照“生态优先,文旅融合,产业支撑”的理念,大圩拉长产业链,发挥资源整合“集聚效应”,大力推进产城融合。深挖圩文化和湖文化资源打造的“圩美·磨滩”项目在原有的村庄肌理上,结合现有的道路、水系、林木、民宿以及历史人文资源,发展精品民宿。同时,联动沈福村集“福文化”、直播电商、网红经济为一体的文化创意小镇,进行提炼开发,打造出大圩独有的旅游IP。

大圩还以农文旅产业名片打底,在新兴产业上发挥出“乘数效应”。在科技金融文化为主打的滨湖卓越城,重点企业与高端人才纷至沓来。

2021年,国家发改委等多部委联合发布第三批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创建名单,大圩成功入围,也是合肥唯一入围的单位。

“只有把大圩的品牌继续做大做强,才能迎来新能级的提升。”在大圩镇党委书记朱国栋看来,农业现代化是未来农业发展的必然要求,大圩通过实施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科技化发展,用“三产”思维经营“一产”,加快农文旅融合。特别是统一流转土地使用权后,通过引入现代农业技术培训和专业的农业企业,为大圩探索一条走农业科技引领的道路,也将更多优质农产品推向市民的餐桌。

朱国栋透露,目前,大圩正在倾力打造的田园综合体,不仅是农业生产的区域,更是一个集劳动实践、休闲采摘、寓教于乐的大型自然生态空间。大圩计划拿出总面积100亩的土地,开发“一分地”农田项目,让游客有机会“沉浸式”参与体验农业种植的全过程。“比如游客可以租赁一块地,自己开荒、播种、施肥、采摘,我们也可以提供日常管理。土地不再单纯是农民手里的那块地,而是直通百姓餐桌的重要产业链。”

去年,大圩获批安徽省数字乡村试点单位,多年来积累的乡村发展经验,将在新形势下开花结果,绽放异彩。眼下,大圩正在打造“乡村振兴示范镇”。土地被“盘活”,资源得到整合,农业附加值提高,亩均效益提升,产业链价值凸显,这个充满创新与活力的都市田园,又将迎来新的蝶变。( 吴碧琦  程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