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街道社区 > 大圩镇

大圩镇:草莓飘香,映红幸福致富路

编辑日期:2022/3/8 16:23:42   作者:大圩镇   

  今年草莓的行情不错,阮堂双正在自家大棚内采摘草莓

  近日,走进合肥市包河区大圩镇晓南村种植园,一股股清甜的香味扑鼻而来。大棚里,莓花点缀,成熟的草莓在绿叶衬托下鲜红诱人;大棚外,正在分装的工人们笑声不断,激活了田野,一派生机。“现在大家伙生活质量上来了,买草莓的顾客很多,我们都快忙不过来了!”大圩“草莓大王”阮堂双怀着丰收的喜悦,笑得合不拢嘴。

  18年前,他怀揣梦想落户草莓种植“处女地”

  从年前至今,对于阮堂双来说,虽忙碌,但却是最开心的时节。走进他家的草莓大棚内,馥郁的草莓香味扑面而来,一垄垄草莓苗翠绿茂盛,藤蔓间藏着一颗颗红彤彤草莓,正是这些引人垂涎的小草莓,为阮堂双一家带来了一条致富的好路子。

  阮堂双告诉记者,今年的草莓行情非常好,从上市到目前批发价都在20多块。尽管已是大圩当地“草莓大王”,但阮堂双却是土生土长的长丰人,为什么会落户包河,阮堂双向记者娓娓道来。

  1979年,阮堂双出生于长丰县水湖镇阮巷村,在孩童时代,阮堂双的父亲就已经操持起草莓种植。“上世纪90年代,正是长丰草莓最红火的时候,‘宝交早生’‘丰香’等品牌在全国都能叫得上号。”2002年,因为当地兴建自来水厂、县城扩建等原因,阮堂双家的三亩草莓地被征收。

  正一筹莫展之际,远在合肥东南角的大圩向他们抛来了“橄榄枝”。当时,包河区大圩镇农办同志通过当地华雄农庄找到了他,希望阮堂双能够带领其他长丰种植户来大圩“开疆拓土”、开启草莓种植。2004年,阮堂双带着妻子、阮巷村另外两家草莓种植户来到了陌生的大圩,开启了当地草莓种植时代。

  技术不能藏着掖着,拿出来分享才能共同致富

  阮堂双今年43岁,然而长期田间地头过度操劳,皱纹已过早地爬满阮堂双的额头,头发也花白了许多。“18年了,从长丰来到大圩,那时我是刚结婚的毛头小子,现在都已经是两个孩子的父亲了。”说话间,阮堂双从大棚出来,拍了拍手中的泥土。

  在他看来,论草莓种植条件,大圩跟长丰比一点也不差。长丰属于丘陵地带,土质黏性大;大圩属于圩区,灌溉条件好、土质肥沃,适合种植大棚草莓。2004年,在当地农办的协调下,阮堂双和另外两户村民一起承包了大圩共18亩土地,利用长丰成熟的草莓种植技术开始大棚试种。

  在阮堂双看来,草莓是一个短平快的增收致富项目,当年种植当年见效,尽管技术含量高,但效益好、见效快、收入高。“第一年种植,我们三户的草莓就获得丰收,亩产4500多斤,光我一户收入就有十万元。”通过近两年的摸索和努力,阮堂双草莓种植面积不断扩大,效益也可观,同时也吸引了周边不少村民的加入。

  “我已经落户大圩,尽管有点种植技术也不会藏着掖着,要拿出来跟大家一起分享,这样才能共同富裕。”在阮堂双看来,草莓是一个产业,需要大家一起上,有了规模才能成气候,长丰草莓的成功就是个例子。

  如今,在阮堂双的带动下,大圩镇的草莓已经和葡萄成为当地两张闪亮的“名片”,从事草莓种植的有300多户,种植面积达1000亩,小草莓逐步成为“致富果”,也鼓起当地越来越多群众的“钱袋子”。

  跟大家伙一起努力,让合肥草莓“叫响”全国

  “刚开始,很多批发商不了解我们。品尝过之后大家发现,大圩的草莓颗颗鲜艳、饱满诱人,味道香甜口感也很好。”说到销售,阮堂双有自己的想法,“大圩草莓品质上来了,销路不成问题,每年都供不应求。但要想把品牌做上去,还需要再努一把力。”

  经过数年的经营、扩大,如今阮堂双草莓园种植面积已达20多亩,销售渠道除了客户上门订购,还专供合肥市区数家大型超市。

  “大伙一起努力,一定能把合肥的草莓名片‘叫响’全国。”阮堂双希望,相关部门可以引导种植户,给予更多支农惠农政策,在临时用工、草莓外运、加工存储等方面,推动大圩本地草莓产业链发展,提升大圩草莓产业竞争力,更多激活乡村振兴新动能。 (合肥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