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片人工林的蝶变

编辑日期:2021/12/30 15:24:11   作者:包河区委宣传部   

从一片退耕还林的人工林,到成功申报国家级森林公园,滨湖国家森林公园用17个月的时间,完成了一次完美蝶变。

从2012年开园到2017年,滨湖国家森林公园用五年时间,先后获得“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国家水利风景区”、“4A级国家旅游景区”、“国家级森林公园”、“全国林业科普教育基地”等诸多国字号荣誉,景区的建设经验、创新管理等先进理念受到国家林业总局高度肯定,并向全国306家国家级森林公园推广。

建设:45天建成一期2700亩园区

“合肥滨湖国家森林公园是我国第一个由退耕还林的人工林经过生态修复而建成的国家级森林公园。” 公园建设管理方合肥印象滨湖旅投公司董事长方彪介绍。为了改善大张圩的生态环境,2002年我区响应国家号召,在圩区实行退耕还林,形成近万亩人工速生的意杨林,成为当时全市退耕还林示范点。

2012年8月,合肥市借势环巢湖生态建设,将公园建设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一号工程,列为惠及全市人民的民生工程,区委区政府顺势而为,举全区之力打造环巢湖绿色明珠。

2012年10月1日,公园一期正式开园。“从建园到开园,仅仅花了45天时间。”据方彪介绍,为了建好公园,我区成立了三圩建设指挥部,滨投、住建、旅游、环保、审计、文广等各部门通力合作,全体建设人员加班加点建设基础设施。“更到更夜到夜,时常加班到夜里12点,有时甚至要奋战到拂晓。”谈起当时热火朝天的建设景象,方彪记忆犹新。

一期建成后,公园炙手可热,游客蜂拥而至,二期7000多亩林区建设迅速拉开帷幕,很快于次年2013年4月29日开园,开园当天上午,就有一万多名市民前来游玩。

生态:立体修复保护城市氧吧

2013年底,公园全票通过国家林业局专家组评审,这片人工林正式跻身“国家队”。

能够从一片普通的人工杨树林,成长为国家级森林公园,得益于其生态修复效益。多年来,公园对改善城市空气质量、调节城市气候,净化水质、涵养水源,保护与修复巢湖生态环境都发挥了重要作用。方彪介绍说,园区的生态修复是立体式的,“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水里游的,地上长的,园区采取科学的方法,根据本地自然环境,补种和投放适合的物种。”

如今,作为合肥市区面积最大的森林,公园现有植物达281种,形成了多层次的植物群落系统。其中,国家一级保护植物水杉、珙桐、银杏等3种,二级保护植物有鹅掌楸、喜树等7种。在野生动物中,有国家二级保护鸟类6种。经过专业机构检测,园区负氧离子含量为2500-3000个/立方厘米,成为名副其实的“城市之肾”和“绿色之肺”。

在生态建设过程中,公园还筹划利用110多公里长的水系,把南淝河水引入公园,经过百公里净化后再回到南淝河,为南淝河水质改善做出一定贡献。

管理:垃圾落地不超过15分钟

为让更多人享受到公园带来的生态红利,滨湖国家森林公园实行永久免费对外开放,自2012年开园至今,共接待游客1500余万人次。游客市民的增多,也给公园管理上带来不小的压力。

“早期,市民喜欢到公园里钓龙虾,在景观上造成了一定的影响。”方彪介绍说,后来园区在百草园建设了万米沟渠,专门设置了垂钓区,让游客钓龙虾、享野趣,便于集中统一管理服务。

除了创新科学管理方式,园区还在管理上自我加压,向全国游客承诺,滨湖国家森林公园垃圾落地不超过15分钟。如今,游客对景区的综合满意度达91.54%。

据了解,公园还将继续实施生态多样化工程,加大林相改造力度,有序推进儿童生态乐园、牛家村民俗街、甲子河带状湿地配套景观工程,把公园建设成为“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城市范例。

(叶玉庭 胡庆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