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休闲

银杏树下 幸福人家

编辑日期:2021/11/26 9:53:23   作者:新闻中心   

陶余来

行走在铜陵枞阳浮山会圣禅寺一棵800年银杏树下,遥想当年,陈友谅、朱元璋一定也都先后行经其下,受过其荫凉的庇佑。庐江汤池白云禅寺门前,一排逾千年的银杏傲然屹立。当年,日寇的炮火让白云禅寺毁于一旦,唯有这一排千年银杏和寺内一株400年的朴树依然茁壮。

肥西紫蓬山西庐禅寺、巢湖市苏湾镇天台禅寺……都不乏古银杏的身影。大蜀山脚下,枫林路与银杏路交口处,藏着一片隐秘的银杏林,高挺的银杏树伫立步道两侧,微风一吹恍然为地面铺上一层金毯,让市民难得在城市间寻觅到一丝宁静之美。合肥徽州大道芜湖路至太湖路段,现有银杏树362棵。上世纪八十年代栽植这些银杏时,一些树苗生长得不好,是合肥园林工作者修剪、施肥、刷白、防治病虫害,对部分长势不良的银杏采取更换树穴土壤、复壮等方法,才有了每年深秋合肥这一方吸引摄影爱好者的驻足打卡地。

每年深秋,都能看到一些风景名胜处古银杏叶子转黄的赏秋美图,而我真正对银杏果产生兴趣,还是今年以来的事。

以往也知道中国长寿之乡江苏如皋等地,人们有炒菜炖菜爱食银杏果的饮食习惯,只是自己从未吃过。今年,或许是气候的原因,合肥银杏似乎格外丰产。大白天里人们也许难以发现,夜晚散步,或许是银杏果表面的一层“霜”,如荧光粉一样反光,抬眼往树上一望,银杏果挂满枝头,直欲压弯那强劲的枝条。

然而看上去挺美的银杏,也有让人难忍的一面。10月以来,每天进出小区西门,都被一股浓烈的臭气弄得掩鼻。一开始还以为是垃圾桶的异味,直到好奇地捡起掉落地面的一枚银杏果,才知道,名贵的银杏,果实并不甜美,而是奇臭无比。

几位中年妇女在树下捡拾银杏果。一位告诉我,银杏果表皮臭且有毒,要戴手套,搓去表皮;另一位说,不用搓,用手一挤就行。她们告诉我,去了表皮的银杏果,不能直接暴晒,得自然晾干;初去表皮的银杏果是黄色的,晾一段时间后就会自然变白。

银杏果的臭味吊足了我了解它的兴趣。

银杏在侏罗纪时代就存在了,因此常被称为活化石。“活化石”这个昵称让许多人产生了误解,似乎银杏的适应力很强。其实现实并非如此。银杏果实的传播者早就灭绝了,如果不是人类,银杏也早该消失了。

银杏果很臭,并不招大多数动物喜欢,然而“臭猪头肉偏有齉鼻子闻”,偏有一些肉食动物就好这一口,喜欢银杏果的独特臭味。可是,肉食动物往往通过排泄粪便来画领地,所以它们的传播效率也是有限的。

现在大家并不清楚银杏过去的“战略合作伙伴”是谁。中生代啮齿动物多瘤齿兽可能是银杏种子的传播者,它们和松鼠一样有存粮过冬的习惯,可是它们早已灭绝。因为银杏种子的主要传播者已经灭绝,而后来出现的传播者效率不高,因此大概在200万年前,银杏的分布范围缩小到浙江天目山等我国境内的少数几个避难所。如果不是我国古代某些僧人的培育,银杏可能早就“团灭”了。因为这些僧人给我们留种,所以我们现在还可以在城市中见到它们。在1730年至1750年,银杏被引入欧洲。2019年,浙江大学发表在《自然通讯》上的一项研究发现,现在世界上几乎所有银杏都是天目山银杏的后代。

原来银杏果的臭味乃出于进化过程中的自我保护,怪不得一进入10月小区门前辄臭气熏天了,因为银杏果掉入树下密密的草丛中,人们发现不了,难以捡拾。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是人类的示范教会了动物,还是食银杏果的动物启发了人类?我想后者的可能性无疑更大。然而即便如此,我们也不能不感佩感恩“神农尝百草”的大无畏,毕竟,人类即便不惧银杏果的奇臭,然而一次多食却还会中毒。天目山僧人之所以愿意给后人留种,一定是了解了银杏果的长寿功效。

美好的银杏果,却披着奇臭的外衣,这是生存睿智,也不失智者的谦逊低调;“吹尽狂沙始到金”般地去皮剥壳,慧眼识金加劳作艰辛,也愈发让人感受到果仁的甘美。而如果没有我们的先人出手,便没有银杏今日的“苦难辉煌”。可以说,5000年华夏文明史中,“神农”从来就不只是一个人,而是包括天目山僧人在内的一群敢闯敢试、智勇双全的中国人。

学着捡拾银杏果的邻居们的做法,我也弄了一些回家,不待白果晾干,第二天晚上我便取了10颗果仁煮新米粥,吃起来无味,像莲子,只是更多“面嗒嗒”的口感。

都说银杏树是“公孙树”,如今进出小区,俯仰可拾银杏果,这是怎样的获得感幸福感!见过很多楼盘的营销广告语,唯有合肥“银杏苑”小区门口“银杏树下,幸福人家”8个字最让我感觉温馨。“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不是平凡的一种树。”这是茅盾《白杨礼赞》中的句子。同样,置身合肥城区银杏树下,你也许只觉得它是一种行道树绿化树,但每每在一些古迹的门前或者寺庙的院落里见到银杏,就让人恍然穿越到那远古的年代。这大概因为这些地方的银杏树已经长得很大很高了,见证了这片土地上几千年来的沧桑,是名副其实的“活化石”。

深秋时节,古银杏的金黄色树叶落满地面,厚厚的,踩上去如松软的地毯。真想塑封起这片片银杏叶,那是足可收纳古今的绝美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