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市包河区民政局公告
图片新闻
聆红色经典 感悟革命精神
“蜘蛛网”变风景“线”
庐州夜 巢湖情
孟凡周:从“打渔人”到“治藻人”
期刊
>>内容

孟凡周:从“打渔人”到“治藻人”

【 字体: 】  【2021/10/22 11:22:24】  【作者/来源 新闻中心】  【关闭窗口

今年59岁的孟凡周,曾是一位有着丰富经验的巢湖渔民。如今,他不再打渔,但依然每天在巢湖上风吹日晒,只为能让沿湖的居民闻不到蓝藻的异味。

不打渔的孟凡周,现在是岸上草原深井控藻平台的运维负责人,从巢湖上第一座深井控藻平台的建设,到如今控藻平台的常态化运营和周边水域藻情的巡查处理,孟凡周都参与其中,是一名资深“治藻人”。

今年整个夏天,孟凡周都待在巢湖边的深井控藻平台上,白天顶着高温酷暑,夜晚忍受蚊虫叮咬,一个活动板房改造成的临时值班室,就是他休息的地方。

“气温升高有利于蓝藻的繁殖,越是天热越得干,我们这行就是这样。”有时蓝藻生长得快了,就得一天24小时轮流干,机器24小时不间断运转。

孟凡周向记者介绍,以前用的是蓝藻打捞平台,每天每个藻水分离站可以处理3000多立方米的藻水。现在采用了深井控藻平台这一新技术,一个平台每天可以处理近10万立方米的藻水,处理能力提高了30多倍,耗费的电力和人力还更少了。这几年,政府加大治藻技术设备投入,让孟凡周这样的一线“治藻人”如虎添翼。

“你在地图上看,巢湖像不像一个元宝,包河就在这个元宝的左上角,要是刮东南风或南风,巢湖湖面上的蓝藻就容易往我们这边的湖岸聚集,跑都跑不掉。”为此,孟凡周也时刻关注风向,并及时调整湖面上阻挡蓝藻的围隔,引导藻浆流入深井口。“漂浮在水面的蓝藻被吸入70多米深的深井后,藻壁被高压压破失去活性,就不会再繁殖和上浮产生异味了。”孟凡周说。

如今,像这样的深井控藻平台,我区在巢湖沿线共有三座,还将在合肥滨湖国家森林公园次入口附近水域再建设一座。

虽然有深井控藻平台和沿线20多个打捞平台,但打捞蓝藻依然离不开人力和其它设备。每天一大早,在检查完平台设备后,孟凡周都要驾驶冲锋舟从岸上草原出发,前往丙子河口、渡江战役纪念馆附近水域,沿着近5.5公里长的湖岸线,来回巡查水面的蓝藻情况。

“最难处理的就是沼泽和芦苇荡里的蓝藻。”孟凡周说,芦苇荡里的蓝藻难以发现,如果得不到及时处理,就会变质发臭。遇到这里的蓝藻,他就使用汽油泵进行冲刷,如果面积较大,则需要水上挖掘机等大型机械前来支援。处理难度不大的,孟凡周就驾驶冲锋舟在蓝藻聚集区域内闪转腾挪,将蓝藻冲散。一个夏天下来,孟凡周被晒得黝黑。

孟凡周的老家就在巢湖边的李荣村,27岁开始,他就下湖成了一名渔民,一年四季的湖上捕鱼,练就了他很好的水性和驾船技术。2015年,他积极响应“渔民上岸”政策,告别了打渔生活。政府对防控蓝藻格外重视,他也从“打渔人”转行为“治藻人”。

“上岸”后,孟凡周来到德林海公司,在合肥滨湖国家森林公园次入口蓝藻打捞平台打捞蓝藻。2017年,又转战派河入湖口的蓝藻打捞平台,2019年开始参与丙子河口深井控藻平台的建设和后期运维工作,如今已成为岸上草原深井控藻平台的运维负责人。

水性很好,有船长证,又熟悉巢湖,孟凡周在蓝藻打捞岗位上干得游刃有余。“6年的蓝藻打捞工作,总结起来就9个字——勤巡查、早发现、快处理。”孟凡周说。

“老孟,今年你们干得不错蛮,没有闻到蓝藻的臭味了。”孟凡周住在万达临湖苑小区,离巢湖岸边很近,认识他的邻居都知道他在巢湖打捞蓝藻,见面了也会给孟凡周加油打气。

“从小生长在巢湖边,对巢湖有着很深的感情,在巢湖上打捞蓝藻,让老百姓闻不到臭味,有一种荣誉感。”孟凡周说。

(叶玉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