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滨湖聚焦

不负千钧嘱托

编辑日期:2021/8/23 9:24:06   作者:新闻中心   

《合肥日报》8月18日头版报道


渡江战役纪念馆 叶玉庭 摄.jpg

时序更替,又见八月。

合肥人民清晰地记得,一年前的这个美好时节——

2020年8月18日至21日,习近平总书记时隔四年再次考察安徽、亲临合肥,全方位把脉定向,系统性科学指导,提出强化“两个坚持”、实现“两个更大”目标要求,为安徽改革创新、奋力崛起注入新的发展动力。

“安徽要加快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实现跨越式发展,关键靠创新。”

“一定要把巢湖治理好,把生态湿地保护好,让巢湖成为合肥最好的名片。”

殷殷嘱托,声声入耳;绵绵厚望,念念于心。习近平总书记高瞻远瞩的蓝图擘画,激励着安徽人民不断开拓进取、奋楫争先,更让合肥干部群众信心满怀、笃定前行。

星光不负赶路人。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全面提速,安徽自贸试验区合肥片区揭牌运营,长三角一体化全面加速……过去的365个日日夜夜,合肥坚定不移按照总书记指引的方向、擘画的蓝图奋勇前进,围绕“三地一区一极”建设,聚焦打造“五高地一示范”,各项事业不断迈上新台阶,用生动实践书写着新时代的“赶考”答卷。

勇当“开路先锋”

“合肥这个地方是‘养人’的,培养出了这么多优秀人才,是创新的天地。”

“要进一步夯实创新的基础,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加快培育新兴产业,锲而不舍、久久为功。”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两次到安徽考察,都对科技创新作出重要指示。

聚力向新,起而行之。创新,如同一颗巨变的“种子”,正以惊人的速度在合肥不断“生长”。

1.2亿度,101秒!今年5月28日,在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等离子体所,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东方超环(“人造小太阳”)再创世界纪录——实现可重复的1.2亿摄氏度101秒等离子体运行、1.6亿摄氏度20秒等离子体运行;

最强大脑,亿亿次级!6月20日,合肥先进计算中心“巢湖明月”正式运行,算力跻身长三角前三,为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提供强大算力支撑。

不仅如此,能源、人工智能、大健康等五大综合性研究平台启动建设;未来网合肥分中心、离子医学中心投入运营;“九章”“祖冲之号”量子计算机、“嫦娥钢”、“质子刀”、“托珠单抗”等标志性、引领性重大创新成果涌现……

如此密集迸发的“科技之光”背后,是合肥迎难而上,向科技创新要答案的坚韧和热忱。

2020年9月,《自然》杂志发布“自然指数—科研城市”排名,合肥跻身全球20强。《自然》杂志还给予合肥“非一线城市,有着一流的科研”的评语。这标志着,创新已成为合肥最大标识、最大动能、最大潜力。

有了创新主动权,才有发展主动权。谋创新,合肥聚精会神、久久为功。

——这里已经落子,拥有一批花再多钱也买不来的国之重器、一批费再大劲也请不来的国之栋梁,截至目前合肥已建、在建及预研大科学装置11个,是全国乃至全世界大科学装置较为集中的城市之一,在肥服务的“两院”院士多达135位。

——这里仍在布局,推动科技创新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应用场,以政府有形之手,携市场无形之手,挽各方创新之手,加快科技成果就地交易、就地转化、就地应用。数据显示,今年1~6月,全市技术合同吸纳额达118.39亿元,两年平均增长率22.17%;输出额130.09亿元,两年平均增长率128%;登记科技成果1819项,两年平均增长率68.33%。

作为四大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之一,合肥在科技强国战略布局中担纲承梁,站在“十四五”开局之年锚定目标再出发,矢志不渝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勇当科技创新的开路先锋,建设全球科技创新枢纽。

做好“高分答卷”

迈入“十四五”,习近平总书记为新航程定向领航:“做好今年经济社会发展工作、迈好‘十四五’时期我国发展第一步,至关重要。第一步要迈准迈稳,迈出新气象,迈出新成效。”

回望极不平凡的2020年,合肥众志成城,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防汛抗洪“保卫战”……

“十三五”收官之年,合肥勠力同心,首次跻身“万亿俱乐部”、首现“千亿企业”……

“十四五”开局之年,合肥坚持稳中求进,砥砺奋进,经济社会发展一路高歌猛进——

今年上半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5203.46亿元、增长13.6%,总量位居全国第20位,增速在总量相近的七城中居首位。

从去年面对疫情汛情双重压力,到今年面临诸多“不确定性”,合肥如何写成这样一张“高分答卷”?

今年7月26日,安徽容知日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至此,全市科创板上市企业数量达到12家,位列全国省会城市第二。回望2020年,合肥实现新增科创板上市企业7家,成为资本市场的一匹“黑马”,令外界刮目相看。

激情涌动,充满想象。资本市场的活跃度,意味着合肥成功闯出了一条“科创+产业+资本”的创新之路,更折射出地区经济实力的提升。

习近平总书记去年在安徽考察时强调,要坚持把做实做强做优实体经济作为主攻方向,一手抓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一手抓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推动制造业加速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提高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现代化水平。

城市发展的赛道上,千帆竞发,百舸争流。合肥凭什么脱颖而出?

围绕国家重大需求,把握产业发展趋势,在战新产业上进行超前布局,成为合肥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密码。

省委常委、市委书记虞爱华今年6月在接受央视访谈中表示,合肥投资的主要是“两向”:符合产业发展方向,符合国家政策导向的新兴产业。近年来,合肥做了许多“无中生有”“新题大做”的文章,围绕“芯屏汽合”“集终生智”补链延链强链,不断提升产业链稳定性和竞争力。

——坚持把新兴产业的发展作为主攻方向和着力点。新能源汽车的“网红”蔚来、领军智能语音产业的科大讯飞、可穿戴设备全球出货量第一的华米科技……如今的合肥,以“芯屏汽合”“集终生智”为代表的战新产业集群已成为现象级的产业地标,战新产业发展连续4年获国务院督查激励。今年上半年,全市战新产业产值增长39.2%,占规上工业比重达57.4%,再创历史新高。

种种压力,化为韧性。战新产业的成长性,凸显出合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成效。

——坚持以政府更有为,推动市场更有效。围绕减税降费、稳岗创业、金融支持、扩大内需等,去年合肥及时出台“123+10”行动方案等一系列硬招实招,创新实施“链长制”,牵头组建新能源汽车等产业联盟,打造国际化营商环境,被评为2020年营商环境便利度提升最快城市、企业家幸福感最强城市。

迎难而上,挺起脊梁。推动经济在“稳”的赛道上奔跑,合肥有信心跑出一个更好的未来。

争当“优等生”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部署推动的重大国家战略。2020年8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合肥主持召开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为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擘画了蓝图、指明了方向。

牢记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合肥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战略机遇。2018年以来,合肥坚持“一体化”和“一盘棋”,与长三角兄弟城市携手共进、协同推动,乘数效应更加凸显。

夏日炎炎,包河区合杭梦想小镇产业创新中心内一片忙碌,13家入驻企业正在运转,40余万方主体园区已启动运营。这个由合肥市包河区和杭州市余杭区合作共建的小镇,正在成为落实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推动合杭两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协同发展的重要载体平台。

一年来,更多科技创新的“关键变量”,正在转化为合肥积极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最大增量”。

——推动科创协同“共进”。深化上海张江、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创新合作,推动规划联动、项目联动、平台联动、人才联动,打造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在长三角地区,合肥积极促进科技创新资源开放共享;建立高校院所应用型科技成果资源库,面向社会发布成果1791项(次),基础科研能力位居全国第三。

——推动产业协作“共兴”。积极参与G60科创走廊建设,制定方案协同推动创新融通、产业联通、设施相通、要素流通、政策互通,打造长三角一体化“样板间”。先后挂牌成立物联网、生物医药、环境产业、金融科技、科技成果转化小镇等5家G60合作园区,牵头组建新能源和网联汽车、环境产业技术创新联盟。

——推动公共服务“共享”。加快推进“一卡通用”“一网通办”“一码通域”建设,与长三角41个城市实现“一网通办”,77个事项异地通办、49个服务入驻移动端应用,建成长江经济带跨省通办线上专区,实现16个高频事项异地可办。

长三角一体化,基础设施先行。

2020年,商合杭、合安两条高铁的开通,让“贴地飞行”有了更多选择。合肥也凭借524公里的建成高铁里程,稳居长三角主要城市第一位;

点对点直达14个国家、49个站点,开通线路47条,基本实现了对欧洲全覆盖。合肥发运的中欧班列不断织密运输网络,关键性发展指标始终保持全国前列……

做优做强开放平台,城市辐射力不断提升,正在让客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在这片热土上涌动汇集。

有着国家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城市、国家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国家数字服务出口基地、国家外贸转型升级基地四大“金字招牌”的合肥,在去年9月24日正式挂牌运行中国(安徽)自由贸易试验区合肥片区。

坚持改革开放,合肥正在拿出更大勇气破除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拿出更多举措推进更高水平对外开放。今年5月10日,合肥参与成立长三角自由贸易试验区联盟,首批89项省级事项赋权加快落地、5项工作入选安徽自贸试验区首批10个标志性建设成果。

从“我们与长三角”到“我们的长三角”,合肥成为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的最大受益者,不断努力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争当“优等生”,在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中实现更大作为,在加快建设美好安徽上取得新的更大进展。

聚力打造“最好名片”

“一定要把巢湖治理好,把生态湿地保护好,让巢湖成为合肥最好的名片。”习近平总书记的话,为合肥加快推进巢湖治理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湿地保护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考察中强调湿地的重要性,对湿地的保护和恢复一直牵挂于心。

牢记殷殷嘱托,合肥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施策,系统实施巢湖综合治理碧水、安澜、富民“三大工程”,推进点源、线源、面源、内源“四源同治”,加快修复巢湖流域生态环境,努力尽早把巢湖打造成为合肥最好名片。

今夏,有鸟类爱好者在巢湖半岛国家湿地公园首次观察到濒危水鸟棉凫!白鹭蹁跹、鱼翔浅底,稀有水禽自由栖息,如画美景跃然眼前。这,已然是古诗中“天与人间作画图,三面青山一面湖”的胜景所现。

总面积100平方公里的环巢湖十大湿地,如同十颗明珠镶嵌在巢湖四周。时至今日,环巢湖十大湿地建设初见成效——

巢湖湖滨、派河口、肥西三河3个湿地已完成保护修复任务,玉带河、柘皋河、槐林、马尾河、栖凤洲等5个湿地已基本完成,半岛湿地和十八联圩湿地二期正快马加鞭向前推进,初步构建起环巢湖湿地生态屏障。

数据显示,环湖修复湿地超6万亩,为巢湖休养生息留足空间,湿地资源记录的植物数量由2013年的211种升至275种,沿岸有记录的鸟类总数已达300多种。八百里巢湖,正成为水草丰茂的“候鸟天堂”、市民亲湖亲水的“网红”打卡地。

多年努力之下,巢湖治理工作取得了积极成效——今年前5个月,巢湖水质稳定在Ⅳ类,20个国考断面19个达标,南淝河、十五里河、派河、双桥河等入湖河流水质明显改善。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如今,“两山理念”已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识和行动。

2020年1月1日零时起,巢湖在长江流域重点湖泊中率先开启全域禁捕,禁渔期暂定为10年,巢湖以自然的方法和节奏进入“休养生息”模式,2209户渔民退捕并得到妥善安置。

不负千钧嘱托,合肥一直将巢湖综合治理置于重要位置。近年来,合肥以巢湖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为统揽,深入推进“河长制”、全面建立“湖长制”,连续实施六期环巢湖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提升“颜值”和“品质”。

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大美合肥生态画卷正渐次铺展,“两山理念”奔腾在如诗如画的山水间,涌动在幸福欢欣的笑脸上,融入在人与自然的生命共同体中,彰显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美丽底色。

倾力书写“民生文章”

高质量发展,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哪里?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作出明确指示——“我们党的百年奋斗史就是为人民谋幸福的历史。人民就是江山。我们共产党打江山、守江山,都是为了人民幸福,守的是人民的心。”

2020年航拍下的安徽创新馆 叶玉庭 摄 (1).jpg

安徽创新馆

民生连着民心。合肥市委、市政府以“放心不下”的尽责心态解决群众的“急难愁盼”,实现“民心”与“初心”的同频共振,努力让市民的笑容成为城市最美风景。

最美的风景在哪里?

在有序接种疫苗的队伍里——多个社区连夜在疫苗接种点架设雨棚,为接种群众提供贴心的矿泉水和车辆接送服务;

在壮观的道路施工场景下——合肥对多年来城区最大堵点西南二环“动手术”,全力攻关、力克难关;

在解决百姓难题的细节中——今年1月1日起,市区道路沿线免费停车时间由15分钟延长到30分钟,缓解路边停车难;推动更多老旧小区加装电梯,财政给予每部20万元补贴;

在家门口上好学的笑脸上——被国家教育部确定为全国首批23个义务教育课后服务典型案例;平均每年新建100所中小学、幼儿园,最近一年共新建改扩建中小学、幼儿园204所,新增学位17.5万个;

在家门口看名医的点赞中——城市社区卫生机构覆盖率达98%以上,大力实施名医、名科、名院工程;去年以来,积极推动与上海交大附属儿童医学中心、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协和医院等深度合作。目前已打造60个市级名医工作室,今年全市公益性卫生项目119个、总投资290亿元;

……

如果说,更美好的生活,是人民对共同富裕的共同期盼。那么,合肥这座城市的温度,植根的就是“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一项项落实落细“急难愁盼”事项的具体行动,让群众看到变化、得到实惠、感受到温暖。

发展有温度,幸福有质感。这份质感不仅在城市里,更在广袤的乡村中。

112个工作队驻村入户,4万多名党员干部结对帮扶;累计投入各类扶贫资金75.39亿元;2014年~2020年,全市贫困群众人均纯收入从2720元增长到13130元,增长4.83倍……

党的十八大以来,合肥始终把脱贫攻坚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和第一民生工程,紧扣“一达标两不愁三保障”及饮水安全核心指标,下足绣花功夫,扎实推进“十大工程”,确保扶贫工作务实、脱贫过程扎实、脱贫结果真实,交出了一份人民群众满意的暖心答卷。

2021年,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开局之年。脱贫攻坚取得胜利后,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这是“三农”工作重心的历史性转移。“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看,稳住农业基本盘、守好‘三农’基础是应变局、开新局的‘压舱石’。”习近平总书记如是强调。

时下,省级美丽乡村庐江县罗河镇阳家墩自然村的美景令人流连,干净别致的农房、美丽的青山绿水融为一体,悦目景色错落分布,增添雅趣。

不仅是阳家墩,蜀山小岭南、庐江黄山寨、包河圩美磨滩、肥西山南长庄、长丰马郢……一批田园综合体和民宿项目盛名远扬,成为合肥实施人居环境提升、建设美丽乡村的生动注脚。

“农,天下之大业也。”近年来,合肥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2020年,全市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282元,同比增长8.1%,“十三五”期间连续5年实现“跨千元增长”,“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正从愿景变成实景。

小康之道,一个都不能少。如今,合肥坚持全域推进、内外兼修,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深入实施美丽乡村建设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广袤乡村由此实现华丽蝶变,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群众的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

党旗引领风帆正劲

砥砺复兴之志,永葆赤子之心。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淮海战役的胜利是靠老百姓用小车推出来的,渡江战役的胜利是靠老百姓用小船划出来的。任何时候我们都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都不能忘了人民这个根,永远做忠诚的人民服务员。

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

赓续百年初心,汲取奋进力量。今年3月7日,合肥市党史学习教育动员部署大会召开,全市范围内聚焦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把学习教育成果转化为强大动力和硬实举措,转化为建设“五高地一示范”的具体行动,确保“十四五”发展迈好第一步、见到新气象。

只有紧贴群众心声,百姓才乐意听、记得牢。4月16日至30日,12位党史学习教育市委宣讲团成员分赴各县(市)区、开发区开展集中宣讲活动,他们走进机关、企业、农村、学校、社区等地,引导全市广大干部群众从党的百年伟大奋斗中汲取奋进新征程的智慧和力量。

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5月23日,市委理论学习中心组成员来到渡江战役纪念馆,沿着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时的足迹,重温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指示精神,再次接受思想上的深刻洗礼。在馆内序厅,面对鲜艳的中国共产党党旗,省委常委、市委书记虞爱华带领市委理论学习中心组成员集体重温入党誓词。

虞爱华指出,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谆谆嘱托,深刻理解渡江战役的胜利是靠老百姓用小船划出来的,教育引导全市广大党员干部从党史中汲取持久深厚的奋斗之力,永远做忠诚的人民服务员。

——党史学习教育在“我为群众办实事”上见真章,持续做到“六办”:对表对标办、用心用情办、创新创造办、精准精细办,迎难克难办、久久为功办,始终心怀“国之大者”,把造福人民作为最大政绩,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既要敢于担当“理旧账”,也要善于攻坚“解新忧”。

——全市党员在新的赶考之路上,传承弘扬伟大建党精神,撸起袖子加油干,挥洒汗水奋力拼,努力为党和人民争取新的更大光荣。截至2020年年底,全市基层党组织19750个、党员459055人,其中大专以上学历236336人、占51.5%。随着科技创新策源、战新产业聚集,我市重点产业企业、高知识群体、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中的党员数量逐年增加。

——全市各级党组织和纪检监察机关认真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党的全面领导更加坚强有力,政治监督更加精准有效,党风政风更加向上向好,政治生态更加风清气正,“两个责任”更加落地落实,党员始终冲锋在前,党旗始终高高飘扬,全面从严治党不断取得新成效,奋力在全面从严治党上当好全省示范。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市各行各业及抗洪救灾、疫情防控等重要战场涌现出众多先进典型。

滨湖世纪社区党委和李祥斌同志分别被中央授予“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称号;包河区烟墩街道滨湖明珠社区党委和施咏康同志分别被授予“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集体”、“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称号……在这片土地上,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党的宗旨,赢得了群众赞誉。

旗帜就是方向,旗帜就是力量。

高举旗帜,奋进第二个百年,合肥将继续牢记嘱托,以坚如磐石的必胜信心、只争朝夕的不懈劲头,一步一烙印,砥砺前行,驰而不息,久久为功,努力交出无愧时代、无愧历史、无愧人民的崭新答卷。

(苏晓琼 黎静 汪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