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送岗 “职”等你来
废水变活水 缓解水危机
“党史”文化长廊亮相
图片新闻
镌刻时光 雕琢“艺”生
图片新闻
义务宣讲路 眷眷爱党情
期刊
>>内容

镌刻时光 雕琢“艺”生

【 字体: 】  【2021/4/9 10:30:33】  【作者/来源 新闻中心】  【关闭窗口

镌刻时光,岁月留痕。在一刀一凿中,50多年的时光流转着,一块块普通木头经过他的精雕细琢,成为一件件精美的艺术品。

走进包公园清风阁一楼大堂,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一幅特大包公木雕壁挂,这是木雕大师张参忠的作品《千古遗直》,带我们穿越千年,感受着包公文化。在合肥,银河公园、徽园、三国遗址公园等地,也都有张参忠精雕细琢的木雕艺术品。

让传统技艺“活”起来

在安徽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庐州木雕代表性传承人张参忠的家里,客厅、阳台都是他的工作台,最近他正在雕刻红楼梦系列作品《菊花诗社》,这幅作品他已经创作一年多了。

今年76岁的张参忠出生于木雕之乡浙江东阳,自幼学习绘画、书法、戏曲,他的艺术天赋得到了充分发展,十八般“武艺”样样都行。1964年他开始学习木雕技艺,拜师著名的木雕艺人沈昌荣先生,也磨好了属于自己的第一把刻刀。最开始学习的时候,每天都在练习基本功,张参忠非常投入,白天跟在师父后面干活,晚上自学画画,1970年张参忠在家乡创办东阳虎鹿木雕厂。改革开放之后,合肥市政府要把合肥工艺美术厂打造成一个对外开放的窗口,庐州木雕正是亟待恢复的一个门类,1980年,张参忠受到了合肥市工艺美术厂的邀请,举家迁到合肥,担任车间负责人,培养木雕技术人才。

木雕之美融合了中华博大精深的文化而历久弥新,不同的流派都流淌着艺术的火焰。庐州木雕也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明代,合肥已有木雕艺人在民间从事木雕制作,至清代中期,庐州木雕已经在民间发展成熟,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传统工艺,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这种慢工出细活的传统手艺逐渐受到了冷落。

为恢复庐州木雕,张参忠在吸收传统徽派木雕的基础上,融入了雕塑、国画元素,增强木雕的立体造型和流畅的美感。与远近闻名的徽州木雕相比,庐州木雕以构图严谨,造型写实为特点,融合东阳木雕、徽州木雕的特点,在内容选材上面,多联系庐州文化、徽州文化,以历史、民俗、风景等为主题,通过轻浮雕、半雕、深浮雕、镂空一系列雕刻手法,由浅到深刻画出活灵活现的木雕作品。

用匠心“雕琢”时光

从一块粗犷的木料到一件精致的木雕,需要经过构图、打坯、雕刻、修光、打磨等一系列复杂的工序,运用到的工具也有三角刀、平刀、圆刀等多种刀具。数十年如一日,张参忠不停的雕琢,才有完美的作品。

2006年,他耗时三年制作的《元春省亲》,长3米、宽1.2米,有远近高低、大小各不相同的90多个人物。为了追求完美,张参忠创作了一幅与作品等大的画样,用复写纸将其印到木板上。在接下来的毛坯刻制环节,层次设计尤为重要。最终作品的层次多达7层,涉及线刻、半雕、浅浮雕、深浮雕、镂空雕等几乎所有木雕雕刻手法。他按照想象复原了红楼梦中这一经典场景,让我们得以一窥大观园的繁荣。

另一幅木雕作品《民族大团结》,从草图到完成,张参忠用5年时间,完成了多年的心愿。碰到拿不准的人物动作,张参忠还会让自己的妻子张洁萍摆出相关动作,再进行创作。和平鸽飞翔在空中,牡丹花、月季花竞相绽放,天安门、长城交相辉映,穿着各民族服饰的人们携手欢歌跳舞。在张参忠数精湛的刀法下,宏大的主题、个人的情怀融入作品之中,精雕细刻绘就木艺华章。

张参忠于2012年被评为第二届安徽省工艺美术大师,随后,他入选安徽省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从事木雕事业50多年,张参忠针对不同市场,创作了一批群众喜爱的木雕工艺作品,很多工艺品还漂洋过海,犹如一个个文化使者,传播着中国文化。

植根“非遗”传承文化

定居合肥30多年,张参忠已培养了四五十位徒弟。?庐州木雕市级传承人彭劲杰、张海峰,徐明安、王勇等木雕手艺人们,也用手中的刻刀,刻出一件件属于自己的作品。

“好的木雕经历几百年的风尘,依然精美生动。好的艺术品,只有根植于日常生活之中,才会换发光彩,传统文化才能长久的传承。”张参忠说。

原木散发的清香,历经千年而不衰,木雕艺术一路走来,有过镌刻历史的鼎盛,有过雕刻岁月的沉寂,有过镂刻年华的精彩绝伦。金属与木头的碰撞,历史与理想的交融。虽只有一双手,却有着无限辽阔的艺术世界。

当张参忠开始动刀雕刻,眼前便只有木屑的翻卷,关心的只有下刀的深浅,这是属于张参忠的雕刻“艺”生。庐州木雕传承人们在传承古法雕刻工艺的同时,也正用他们的刻刀雕刻出了自己的艺术世界,记录下了华夏的独特记忆。 (谢文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