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街道社区 > 包河经开区

码头工人的十年:从“蓝领”到“白领”

编辑日期:2021/3/9 17:52:38   作者:包河经开区   

 15米高的龙门吊司机室,1平方米左右的操作空间,仅一张操作椅和一方小小的手动操作台,便挤满了简陋的工作室。四周、脚下,全是透明的玻璃。

移步换景。办公大楼15层,一间养着绿植、四季恒温、十几平方米开阔的中控室里,工作人员拨动控制手柄,百米开外的龙门吊按指令迅速又精准地移动。隔着电脑屏,码头集装箱装卸作业信息全程可视化。

15米到15层

合肥港操作港机组技术带头人童国益走了10年

微信图片_20210309104624.jpg

 “认箱子”起步。“当地人告诉我,公交车122路坐到底站,再叫一辆三轮车,就能到繁华大道尽头的合肥港了。”初到合肥,初到合肥港,童国益坦言,有点懵,“毫不夸张,脚踏荒土、头顶蓝天,‘一棍子打不到一个人’。”

工作中,童国益从堆场理货员起步。“集装箱进入堆场,首先就是人工记录集装箱的位置和编号。作业时,再根据船公司指定要求,打印出需要装卸的指定编号标箱,现场找箱子。”怎么认?怎么找?童国益回忆,看颜色、辨细节,花了很多时间,也走了很多弯路。

边干边悟,童国益总结出了“两边看,两头慢”的安全操作模式,并通过“传帮带”,为合肥港培养了一批优秀的龙门吊驾驶员。

 “信息化”探路者“。2013年,合肥港初步上马“TOS系统(国际集装箱码头信息化系统)”。该系统涵盖网上预约、无人化闸口、仓单导入、中控调度等多个模块,令港口的作业效率显著提高。随后的几年里,伴随合肥的快速发展,港口集装箱业务也出现爆发式增长。

2017年,经过选拔,童国益和同事拿到了安徽赛区仅有的两个名额,前往上海洋山港参加全国港口机械技能大赛,并斩获优秀奖项。也正是这一次“洋山之行”,让童国益敏锐地意识到未来高效的现代化港口一定是以高速便捷的信息化为基石。

2018年,合肥港智能化改造立项启动。2019年,合肥港场桥远程操控初步实现。这期间,童国益又陆续去了江苏太仓港、山东日照港等地调研,将学来的经验和理念一步步应用到港口的软硬件升级中。

投身“智慧港口”建设。十年间,从零起步的合肥港,一举成为合肥市乃至整个皖中地区最大的内河集装箱港口,为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和长江经济带发展起到重要支撑作用。

“曾经,一年3万标箱的目标吞吐量都觉得很遥远。现在,我们年吞吐超过37万标箱。”童国益感慨于发展的日新月异,同时坦言新时代对劳动者知识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为帮助团队尽快适应智能化港口,他自主编制了合肥港远程操作指导用书。

2020年,包河区将合肥港纳入5G智能网联汽车示范区项目建设,支持港口智慧物流平台打造。项目建成后,合肥港将成为全国长江支线外智能化程度最高的内河港口。2021年,合肥港将启动全自动化改造。

童国益,

这位从“空中操作间”走下来的年轻人,

一路见证、参与了

“千亿包河”“万亿合肥”的强势崛起,

并在一线的长期磨砺中,

实现了从普通工人到

懂技术、能操作、会管理的复合型人才的蜕变。

 

来源:内容摘自于新华社客户端安徽频道、人民网安徽频道等媒体(作者:王嫣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