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滨湖聚焦

提升社会治理水平 创新社区服务模式

编辑日期:2016/9/19   作者:包河区新闻中心   来源:区委部门 > 宣传部 > 包河区新闻中心   

核心阅读
    9月13日,由中国社区发展协会主办的“2016中国社区发展年会”在我区隆重开幕。本次年会以“城乡社区治理与服务模式创新”为主题,会上以详实的内容、具体的数据、典型的案例呈现了现阶段我国城乡社区发展的概貌,更有来自全国的12位专家代表分别围绕城乡社区治理体制机制创新、社区发展战略、社区社会组织培育发展、农村社区发展重塑、社区服务新业态新模式等主题作主旨演讲,共话社区建设发展经验。本报特选刊部分精彩演讲,以供交流学习。

推进城乡社区治理精细化 打造居民群众幸福家园
民政部基层政权与社区建设司司长  陈越良

    社区是居民群众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社区发展是增进人民福祉、推动社会进步的现实需要,也是巩固党的执政基础,提升国家治理能力的内在要求。
    一是要坚持“基本+特色”,精准定位政府主导角色。坚持乡镇服务型政府建设和城市街道办事处体制改革双管齐下,总结推广各地政策互动经验,民间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与城乡社区组织权责边界,落实基层政府基本公共服务责任,形成政府治理和居民自治互联,公共服务和自我服务互补的硬性态势。
    二是坚持“社团+社工”,精准构建社会协同机制。要贯彻落实中办、国办的各项通知精神,培育发展社区社会组织和城乡社区服务类社会组织,探索建立政府购买社区服务机制,分类扶持,引导社会组织积极参与社区治理。要完善社区社会组织和专业社会工作联络机制,依托专业人才,建立涵盖需求发展,资源链接,效果评估,政策倡导全流程的专业社会工作服务机制。坚持“基因朝下,眼睛向下,脚步向下”的传统,不断推出接地气,聚人气的创新载体和发展项目。
    三是坚持“自治+共治”,精准发挥行动主体作用。要进一步推进社区组织减负增效,抓紧制定城乡社区协商流程和标准,推动社区协商多样化、制度化、专项化,将城乡社区协商上升为城乡社区基本工作制度。要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制定以村民小组为基本单元的村民自治试点方案,将基层群众自治做精,做实,做好。
    四是坚持“城市+农村”,精准完善各项服务体系。要坚持城乡统筹,镇社合作的原则,研究制定编制规范,将社区服务体系建设纳入标准化发展轨道。要探索建立城乡社区服务评估反馈机制,促进社区服务与居民群众生活生产精确对接。扎实开展全国农村社区建设示范创建活动,加快完善贫困地区农村社区服务体系,改善贫困人口生产生活条件。

深化农村集体产权改革问题
农业部农村经济体制与经营管理司副司长 黄延信

    农村集体资产的改革问题,与三农问题和农村发展密切相关,农村集体产权改革已经到了非改不可的时候,皆因其涉及到社会经济利益,与社区稳定发展密不可分。产权改革的内容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是要确认集体经济组织成员。2007年物权法实施,规定农村集体所有的动产不动产归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所有,而成员须明确边界、数量、条件;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保障农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权利,包括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二是确认成员的起点、确认条件和确立程序。要以确认成员来解决现有集体资产谁有份的问题,确保起点公平。而后建立成员登记簿,并备案和公示,对集体资产清算核资。三是要对集体资产分类改革,第一类是资源性资产,包括土地,草原,林地,水面,赋予农民长期保障的土地使用权,第二类是集体性资产,包括所有的集体、企业、物业等,要将集体资产逐步量化,发展多种性质的股份合作。
    值得注意的是,股份合作是新型集体经济,比已有集体经济更有活力和创造力。在确权量化的过程当中,要坚持政策底线,保持集体资产的完整性,便于开展经营。自治组织和经济组织要进行职能的分立,自治组织负责自治功能,集体经济组织管好资产,经营好资产。

社区概念的承载者
包河区委书记  宁波

    为什么我们要实施大社区的体制改革?我理解是新型城镇化和国家治理能力、治理体系的现代化向我们提出了严谨的课题。当前,包河区紧紧围绕“安徽新中心、品质首善区”的战略定位和“三做四创”的主线来加快体制改革进程。
    以滨湖新区这个快速城市化的区域为例,在新区刚开始规划的过程中,我们就提出了城市规划建设与社区治理一体化的模式。在城市规划建设的阶段提出了“两级中心”和“两个90”模式,将所有的资源就整合在政府手中,不断地对社区管理进行调整和完善。
    以滨湖世纪社区为例,作为安徽省首个街道级大社区,该社区在体制机制上大胆创新,建立了“一委、一会、一中心”的三位一体的组织架构。“一委”即社区党委,发挥统揽全局的领导核心作用,探索“区域统筹、四组联建、公益覆盖”的党建路径。“一会”即社区共治理事会,是连接多元力量的枢纽,是实现从政府一元管理到社会多元共治的关键一步。“一中心”即社区服务中心,是政府在社区实施服务和管理的执行机构,一口受理、全科服务、一次办结,较之传统街镇部门精简五分之四、人员精简三分之二。
    滨湖世纪社区管理由过去社区党委、服务中心唱“独角戏”,通过“加减乘除”四则运算变成了社会各方“大合唱”。即在社会组织培育上,做好“加法”,在社会领域简政放权上,做好“减法”,在整合力量项目引导上,做好“乘法”,在剥离居委会行政管理职能上,做好“除法”。
    此外,滨湖世纪社区还建立社区管理网格化制度、城管大联动制度、物业管理协同制度、出租房屋规范管理制度、党建引领下的效能建设制度“五大制度创新”,打造社会事务受理中心、社会组织孵化中心、文化生活中心、家庭服务中心、就业创业中心、新媒体中心“六大中心”,积极探索“互联网+社区治理“模式,打造“熟人社区”,创建“社区治理学院”。从而形成了社区党委对群众“有求必应”,群众对党委“一呼百应”,荣膺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荣誉,大大提高了行政效能和服务效率,培育了各类社会组织,提高社居共治、居民自治水平,社区更加和谐,群众获得感更强了。

互联网+社区服务的“高速公路”
中信国安集团总经理 刘鑫

    为什么社区服务被关注?从1998年至2015年,我国城镇居民住宅总面积从71亿平方米变成270亿平方米,实际反应了我国社区存量的增加。社区服务覆盖面广,涵盖保洁、保安、家政、金融等内容。据初步估算,未来社区服务领域产值将达到数十亿人民币。
    社区服务遇到了何种颠覆性环境?社区服务贡献了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技术、新思维,并深刻影响着所有行业。互联网与社区服务融合,利用互联网技术重构社区服务已经得以实现。互联网平台在商业模式上从第一代物美价廉到第二代品质保障,现已进入第三代服务交互。第三代电商与社区有直接关系,需要解决的是体验和参与,这就是社区面临的一个颠覆性技术和产品。
    社区服务当中有哪些主要问题?一是居住需求升级;二是供给端发展滞后。伴随生活水平的提高、信息获取能力的提高、住房支出在居民生活支出比例的下降,传统服务却至今仍未发生较大改观,供需不匹配。一些新兴服务业态受信息、供应链、渠道、品牌、成本等因素影响,社区进入壁垒高,抑制了产品和服务创新发展。
    国安以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创新技术为手段,以社区和社区居民为服务对象的社区共享平台,搭建了一条进入社区服务的高速公路。它为居民提供便捷、个性化的商品和服务;为社区提供凝聚人、空间等各方资源的共享载体;为供应商提供对称、有效信息获取及运营平台;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就业创业机会。目前,项目进展顺利,将继续搭建诚信共享平台,提升益民服务;整合多品类优质服务,提升居民生活品质;构筑和谐社区,建设精神文明。

创新社会治理 做实基层基础
上海市民政局局长  朱勤皓

    创新社会治理核心是人,重心在城乡社区,关键在体制创新。上海认真贯彻中央要求和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把创新社会治理,加强基层建设作为重中之重,着力提升基层社会的治理水平,不断增加广大群众的获得感和满意度。
    一是创新社区党建,做实基层组织。把加强基层党建作为贯穿社会治理和基层建设的一根红线,确保社会建设的正确方向。坚持完善党的领导体制,在街道层面调整构建了社区党建“1+2”新的领导体制。坚持推进党建引领下多元共治,规范社区代表会和社区委员会的制度,以社区公共事务、公益事业为重点,丰富共治内容,完善提议、协议、评议共治的程序。
    二是创新街镇体制,做实基层建设。坚持重心下移、力量下沉,切实发挥街镇统筹地区发展的枢纽作用。转变街道职能,精简内设机构,理顺条块关系,推动街道工作重心向到公共服务、公共管理和公共安全转移。此外,强化大政治理,推动新建街道,坐实基本管理单元,把加强区域治理放在城乡一体化进程中谋划推进。
    三是创新群众自治,做实基层基础。发挥居民主体作用,建立健全党组织领导下充满活力的群众自治机制。加强组织建设,法治成效明显增强,民主程度明显提升,成员结构明显优化。推进减负增能,“实行两份清单、一本台帐、一项机制”,增强居村委会服务群众的能力,积极探索有困难找居村的工作模式。
    四是创新队伍建设,做实基层力量。遵循人才成长的规律,按照市场配置的方式,加强顶层设计,创新制度安排,推进专业化的社区工作队伍建设。加强制度创新,探索规范统一的社区工作者的职业化体系,规范纳入条件,建立薪酬体系,提升专业能力,全面开展教育培训,提升社区工作者实训和综合素质。
    五是创新立法工作,做实法制保障。坚持用法制思维促进基层建设,加快推进三项立法工作。街道办理条例明确了组织属性、工作原则、主要职能、工作机制和保障措施等。村委会组织好实施办法,重点研究集体经济改革和农村社区的建设。此外,根据国家居委会组织法修订的情况,立足于实际,创设性制定居委会工作条例,规范和保障居委会开展工作。

老旧街区的社区建设:以北京大栅栏地区为例
清华大学社会学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沈原

    2010年前后,城市化进程逐步从以“机械更新”为主转向以“有机更新”为主;30年市场改革和城市化进程引发的社会分化,各类城市社会问题的涌现和堆积;城市治理逐步进入精细化治理的阶段,政府越来越多地投入资源和精力。城市更新机制的转变、社会张力的蓄积、政府行为的变化,共同组成了开展老旧街区社区建设工作的时代背景。
    大栅栏是典型的北京市老旧街区。因为三个文化传统,梨园文化、金融文化、商业文化而闻名。现在却面临本地人群弱势、房屋老旧破败、公共服务短缺等社区衰败情形。为活化社区,清华社会学项目组开展了以培育社区自组织能力的核心工作。组建干预基地和课题组,建立抬头巷7号工作基地并入驻。通过举办“大栅栏市井文化”讲座、举办展览、开展社区调查等,唤醒和尝试建构社区意识。了解掌握社区人口社会经济特征等基础信息,为社区建设夯实基础。此外,通过社区社会组织的孵化器、院落空间的调整平台和文化创意辅助平台的建设,力求实现当地居民的自组织。其中,引进专业培训机构开展能力建设,整合各方社会资源,激活居民参与社区建设活力。寻找低成本改善居民居住条件的路径,重建居民和谐邻里关系。通过引入体验行业,将人文、科技融入到传统,建立富有地方特色的体验中心,唤起本地人和新居民对于大栅栏传统文化的认同。
    老旧街区的社区建设,具有自身的独具特点,不可套用其他类型社区的建设经验,必须首先进行深入调查了解。社区建设须有抓手,以居民为主体,找到并透过有力抓手,才能实际操作和推动社区建设。此外,社区建设是长期任务,不可能一蹴而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