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滨湖聚焦

深圳前海蛇口自贸区:创新突围打造改革开放示范窗口

编辑日期:2016/7/19   作者:包河区新闻中心   来源:区委部门 > 宣传部 > 包河区新闻中心   
    核心阅读: 深圳前海蛇口自贸区于2015年4月27日挂牌成立,是中国(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的一部分,分为前海片区和蛇口片区,范围总共为28.2平方公里。前海和蛇口,一个是深圳最具“国际范”的区域,一个是深圳改革打响“第一炮”的地方,两者之间通过新老融合迸发出改革创新的火花,演绎一场了一场精彩的时空之舞。

(深圳前海蛇口自贸区) 

    走进深圳前海蛇口自贸片区,人头攒动的办事大厅、平地而起的幢幢高楼、陆续出台的改革举措、不断创新的机制体制、与香港日渐密切的交流合作……都让这片位于珠江口东岸、紧邻港澳的土地成为了外界观察中国新一轮深化改革的重要窗口。
    根据最新统计数据,目前在前海蛇口自贸片区注册的公司已经超过10万家,总资本基础为4.92万亿元,比2014年多出10倍。其中,3306家企业来自香港,总资本为3871亿元。那么,短短的一年多来,前海蛇口自贸片区是以怎样的政策和优势吸引到这些企业前来注册?又以怎样的创新与服务确保这些企业尽快开业并成功运营的?

错位发展 优势互补 不断深化开放格局


    深圳是改革开放的窗口,前海片区是特区中的特区,前海服务业比上海更早开始承担综合配套改革的政治使命,一直以来发挥服务业改革开放的先导作用。而蛇口片区,则是在百年招商局的运作下,作为高端制造业和出口加工区,为高端制造业的改革开放提供试验的场地。
    “前海蛇口自贸区要依托好蛇口工业区的老底子。”前海管理局保税港区管理处副处长周耀荣介绍, 与香港一水之隔的蛇口工业区,可以说是处于粤港澳合作的最前沿,集中深圳80%的外籍人士、80%的国际教育资源以及亚洲领先的医疗机构,已成为华南地区最大的国际化社区。把蛇口工业区纳入自贸试验区,有利于深入推动粤港澳服务贸易自由化,促进三地更紧密合作和经济深度融合。
    虽然蛇口片区不具备前海片区的税收优惠政策,但蛇口工业区自1979年设立,在网络信息、科技服务、文化创意产业等领域发展已具规模,实现前海和蛇口错位发展,充分发挥制造业和服务业的相互作用机制。蛇口工业区给前海服务业对外开放的发展提供辐射的平台与空间,前海服务业支撑蛇口工业区的产业转型和质量升级。

突显金融优势 构建现代服务业新高地


    依托深港,放眼国际,作为中国最具“港味”的自贸区,前海在规划之初就以打造“中国曼哈顿”为远景,构建高端金融服务聚集区。前海蛇口自贸片区管委会和前海管理局以前海国际金融城为引领,以桂湾金融先导区为抓手,投资700亿元着力建设,全力推进前海蛇口自贸城、前海国际金融城、香港现代产业城和蛇口国际枢纽港“三城一港”建设,构建中国现代服务业对外开放的高地。
    目前,桂湾片区金融中心吸附能力及辐射力逐渐释放,集聚了大批世界500强,金融企业及商业大鳄,随着资本的逐渐发酵,一个世界级的金融中心初具雏形。它不仅成为前海新城自贸形象,在中国主导的新经济秩序崛起及国际地位提升的背景之下,将起到表率国家经济想象和实力的作用,创建中国模式下的世界金融中心。
    根据产业形态,深圳前海蛇口分为三个功能区:一是前海金融商务区,即前海区块中除保税港区之外的其他区域,主要承接服务贸易功能,重点发展金融、信息服务、科技服务和专业服务,建设我国金融业对外开放试验示范窗口、亚太地区重要的生产性服务业中心。二是以前海湾保税港区为核心的深圳西部港区,重点发展港口物流、国际贸易、供应链管理与高端航运服务,承接货物贸易功能,努力打造国际性枢纽港。三是蛇口商务区,即蛇口区块中除西部港区之外的其他区域,重点发展网络信息、科技服务、文化创意等新兴服务业,与前海区块形成产业联动、优势互补。

(前海蛇口贸易繁荣)

创新服务思路 完善城市配套 实现产城融合


    前海蛇口自贸片区挂牌一周年,靓丽的成绩单引人瞩目,软件硬件不断提升,23项创新成果全国首创、前海蛇口自贸新城“十大战役”推进顺利,城市功能更具想象空间。“一年一个样”,前海蛇口自贸片区高标准谋划顶层设计,成就粤港澳合作新平台,成为中国自贸区建设的新标杆。
    通过体制机制全面创新,自贸片区的市场化管理运行新模式开全国先河。近年来,自贸片区管理局积极探索政府、市场、社会三方良性互动,率先构建“政府职能+前海法定机构+蛇口企业机构+咨委会社会机构”的市场化运行管理机制,探索符合国际惯例的企业化、市场化运营自贸区的新路子。金融、规划建设、法律事务、深港青年事务四个咨询委员会有效运作,对自贸区与合作区行政事项进行比对,梳理出61项行政权责清单,51项新增行政事项,研究承接60项省级下放管理权限。前海金控政策输出、产业引导成效显著,吸引聚集一批大型金融机构、行业龙头骨干企业落户,综合服务平台逐步完善。
    在法治环境建设上,前海不遗余力加以推进。不仅组建了全国唯一的自贸区仲裁联盟,实现常态化运作,而且前海国际仲裁院已吸纳到来自50多个国家或地区的870名仲裁员,其中来自香港的有146名,占比达到17%。司法部批准的9家律师事务所中,也有7家落户前海。
    此外,前海创新人才管理模式,起草《建设国际人才自由港工作方案》,成立前海人才服务联盟、前海服务业离岸创新创业基地、前海香港大学生实习基地等,同时不断扩大税收优惠政策的覆盖面,加大对包括港籍高端人才和紧缺人才在内的境外人才个税的倾斜力度,完善聚贤政策。
    2016年是前海蛇口自贸区的“全面提升年”,也是该区深入开展新城建设的“攻坚突破年”。为了进一步加速实现前海蛇口自贸新城“见形象、聚人气、出效益”,前海蛇口自贸区管委会在打造桂湾金融商务先导区时提出:做到投资安排项目优先、交通道路建设优先、公共和商业配套优先、绿化和环境美化优先、协调和服务优先。
    以建设生态智慧之城为目标,先导区融入“海绵城市”理念、组织通风廊道、调节城市小气候,通过光纤入户、无线城市、智慧城市控制系统,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绿色、低碳、智慧城区。同时,先导区内还将建成2所学校、4所幼儿园,加快完善教育、社康医疗、社区服务、餐饮、文化、娱乐功能配套,提升城市品质。
    基础设施建设不仅是园区发展的“标配”,更是筑巢引凤的“硬件”。预计到2017年,桂湾金融先导区将形成完善的市政路网、齐备的城市功能配套设施,购物中心、餐饮、公园一应俱全……它不仅仅是一座世界级的国际金融中心,更是宜居宜业、产城融合的滨海新城,为进驻企业、人才提供宜商乐活的环境。

打造“一带一路”上的“桥头堡”


    前海蛇口自贸区把自贸区体制机制创新、前海国家服务业开放发展的战略平台功能和蛇口发达的港口航运产业更好地结合起来。对进一步发挥新时期深圳经济特区先行先试的作用,更好地服务于国家“一带一路”战略,探索开放型经济新体系,构建全方位开放新格局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为更好实施“一带一路”战略,自贸片区起草了《前海蛇口自贸片区支持企业和个人“走出去”工作方案》,支持招商局、中兴通讯、中集等重点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投资布局,积极推动与印尼等国家商建自贸园区或产业园区。到2015年底,53个国家和地区在前海蛇口自贸片区设立企业2910家,其中大部分来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前海企业在境外直接投资140家企业(机构),协议投资额33.5亿美元,大部分投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
    处于“一带一路”战略要塞的前海蛇口自贸区,借助深圳市场化、法治化和国际化的优势与经验,发挥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支点作用,整合深港两地资源,集聚全球高端要素,重点发展金融、现代物流、信息服务、科技服务及专业服务、港口服务、航运服务和其他战略性新兴服务业,推进深港经济融合发展,将打造成为“一带一路”上的桥头堡、亚太地区重要生产性服务业中心、世界级服务贸易重要基地和国际性枢纽港。

(综合《深圳商报》、《深圳特区报》、深圳新闻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