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滨湖聚焦

感恩母亲 相伴成长

编辑日期:2016/5/6   作者:包河区新闻中心   来源:区委部门 > 宣传部 > 包河区新闻中心   
核心阅读:有人说,孩子就像春天的风筝,而妈妈则是放风筝的人:随着春风的起伏,风筝在放风筝人的期待与欢呼声中越飞越高,而风筝却最终只会留给放风筝人一个几不可见的小点与一根细且绵长的线。是呀,就是这根绵长的线,系着母亲的牵挂和思念。5月8日,又是一年母亲节,让我们感恩身边的每一位母亲,谢谢您的相伴,让我们茁长成长。

早上五点钟的母爱

 

    在周谷堆社区张大郢农贸市场,每天早上五点钟,天还蒙蒙亮的时候,就有个瘦小的身影在挑选便宜的蔬菜。十几年如一日,以至于菜市场的人都认识了她。
    买菜人叫徐效兰,家住周谷堆社区淝河居民组,今年65岁,丈夫早逝,留下两个精神分裂症的儿子,病史将近二十年。为照顾孩子,身患糖尿病并伴有心脏病、高血压、腿部神经病变等各种并发症的徐效兰从不会掉以轻心。
    “两个儿子都患有精神分裂症,生活不能自理,我只有趁他们睡着的时候买回一天的菜,才能确保孩子醒着的时候我在他们身边。”徐效兰说。前一段时间,大儿子因身患多种疾病,在合肥四院住院治疗。在看护小儿子同时,徐效兰还要经常往医院跑,用省下来的生活费买些红枣、猪肉炖汤送给大儿子改善生活。
    在徐效兰家附近的铁四局医院,对于徐效兰这种困难家庭,可以减免大部分的医药和看护费用。有人就提议她让儿子长期住院,但为了让孩子得到更精心的照料,徐效兰还是坚持自己照顾。“偶尔孩子清醒时会对我说:‘妈妈以后我再也不打你了,等我好了就出去赚大钱,让你好好享福’,每当这时,我就感觉所有的苦累都值了。”徐效兰说。
    考虑到徐效兰家庭的特殊状况,社区除给其办理低保外,还给两个孩子办理了精神病药补、贫困补助和全民医保等,并发放居家安养服务券,近期还在为她两个儿子积极申请残疾人意外伤害保险。

(周友奇 刘环环)


二十年如一日 尽心守护大家庭


   

     在骆岗街道包河花园社区,提起唐定芝,邻居都众口交赞。这位只有初中学历的农村妇女,二十多年如一日,尽心关爱守护着大家庭的每一位成员。
    初见唐定芝时,她正忙着给女儿照顾孩子。顽皮的小宝贝一刻不停歇,唐定芝极其耐心地跟在后面,小心照看。“刚放手国奇家的孩子,现在又开始带丫头家的,大家都说我是劳碌命,我觉得这样也蛮好的。”唐定芝口中的国奇,正是她的侄子吴国奇。
    唐定芝今年54岁,年轻时不顾家庭地位和经济条件的悬殊,毅然嫁给了邻村的孙德和。那时候,孙家的情况很特殊,孙德和的父亲早逝,母亲身体不好,上面还有一个妻子过世、留下两个孩子的哥哥。兄弟俩在外挣钱,年轻的她就作为女主人撑起整个‘大后方’。“中间自我调整了一段时间,慢慢拉近跟孩子的距离,后来他们都直接喊我‘妈妈’。”唐定芝迅速适应了自己的新角色,并学会了精细打理家中的里外。3年后,她自己的一双儿女相继出生。于是,肩上的担子又重了。
    “其实她对侄儿侄女更好,她希望让侄子侄女过得跟有娘的孩子一样有尊严。侄儿结婚时,唐定芝三天三夜没合眼,前后操持。侄媳妇坐月子,也全是她照顾,侄子家小孩从出生到上学,一直是唐定芝接送,真是比亲生的还亲。”唐定芝的邻居告诉记者。2012年婆婆臧正云去世,之前因脑血栓瘫痪在床近6年,她也一直在帮着照料。对于经历的多次变故和这些年辛勤的付出,淳朴善良的唐定芝坚定地表示无怨无悔:“孩子们都很懂事,也懂得感恩,这就足够了。”


(刘志明 王慧莲 王嫣然)


做沉默星星的守护者


   

    今年24岁的陈海琼,已在常青街道凌大塘社区合肥天情儿童康复中心工作了3年。“几年前我无意中看过一场关于自闭症儿童的电影,深受触动,后来在找工作时就特别留意了这家机构。”陈海琼说。在天情儿童康复中心做康复的孩子,多为智力发育迟缓或自闭症患者,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征:不愿开口说话。而陈海琼,就是这群沉默星星的守护者。
    刚工作时,面对不愿讲话、甚至一个月都教不会一个拍手动作的孩子,陈海琼不由的生出挫败感,甚至怀疑自己的工作能力。如今,工作了3年时间的她,已经把这群孩子视为己出,每一个孩子的个性、特点,取得的每一个进步,她都记录在册。有时候不经意的一个动作,都会令陈海琼惊喜不已。“比如一个我教了半年多都没有明显进步的孩子,突然开口叫我妈妈。那一刻,我的眼泪都要下来了。”陈海琼感慨说。
    陈海琼还有个4岁的儿子,孩子不上幼儿园的时候,她就把他带到康复中心来,一是照顾方便,更重要的原因是可以和康复训练的孩子们一起玩,让他们尽快融入正常生活。就在几天前,正在授课的陈海琼,电话突然响起,一看是儿子幼儿园来的电话,陈海琼意识到孩子可能出了什么问题。“可当时我正在上课,课程若随意被打断,会影响孩子的正常康复。”虽然着急,陈海琼还是坚持到课程结束、和学生家长交代完毕后,才急匆匆赶往幼儿园。原来是孩子突然发烧到39度,在随后孩子生病的3天时间里,考虑到课程突然调换的困难,陈海琼就把孩子带到康复中心,趁休息的间隙照顾孩子,上课时则由其他同事代为照顾。
    3年的时间,陈海琼也教了近100人次的学生,谈及未来的发展,陈海琼坦言不会离开自己热爱的行业,会一心一意的走下去。

(刘涛 王亚玲)


“爱心妈妈”和她的留守娃


   

    今年43岁的刘贤凤,是淝河镇淝滨物业服务公司的一名职工,作为一名基层物业管理员,她是同事心中的好大姐,是业主心中的贴心人,而对于淝河佳苑小区留守儿童活动室的小朋友来说,她更是一名好妈妈、好母亲。
    2013年,一次偶然的机会,刘贤凤报名参加了老官塘社居委妇联牵头组织的“爱心妈妈”团队,从此她便和这些孩子结下了不解的缘分,小小的活动室也成为刘贤凤和孩子们的第二个家。
    辅导作业、画画、玩游戏、看教育短片……每当“爱心妈妈”组织活动,只要有时间刘贤凤都会参加。为了当好作业辅导员,她拿起来了多年没有接触的课本,重新当上“小学生”,主动学习。每次看到孩子学习进步,刘贤凤就会准备一些小奖品,一本画册、一盒蜡笔或者是一包零食,虽然只是再简单不过的礼物,却成为孩子们最希望获得的荣誉。
    今年10岁的鹏鹏,父母常年在外打工,只剩年迈的奶奶独自照顾他。刘贤凤得知情况后,不仅和“妈妈团”一起去看望他,给他送上了学习用品,工作之余还主动去鹏鹏家帮忙打扫、做家务,辅导他的学习。“‘爱心妈妈’最重要的就是要把爱心传递给这些留守儿童,我们需要的正是刘大姐这样对孩子尽心尽力的人。”“爱心妈妈”团队组织负责人贾萍说。
    作为一个家庭的母亲,刘贤凤无疑是成功的,女儿乖巧懂事,从小就会主动分担家务,体贴父母,这让她倍感欣慰和自豪。“我的女儿长大了,已经能够独立,但这些留守儿童却都还小,身边缺少大人的关爱,我要尽我所能帮助他们,让他们有个健康快乐的童年。”刘贤凤说。

(王静 吴静)


一个人 撑起一个家


   

    今年69岁的吴光珍是大圩镇许贵村人,1970年,正值青春年华的吴光珍怀揣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嫁给了和自己同龄的孙金重,先后生下4个孩子。
    幸福的生活没多久,一场突如其来的变故,导致丈夫再也没能回家。吴光珍的公婆从此遭受精神和身体的双重创伤,彼时35岁的吴光珍也消沉了很久。有人劝她一走了之或者改嫁,但看着家里病卧的老人,幼小的孩子,她拒绝了。“我要是走了,这个家就真的散了,不管怎样,有我在,老人们就有个盼头,孩子们也有个依靠”。吴光珍选择了留下,一个人默默扛起所有的重担。
    这些年,吴光珍独自照料着患病的公公和婆婆,在医院和家之间来回奔波穿梭着。由于婆婆常年瘫痪卧床,大小便失禁,甚至一日三餐都需要人一勺勺喂。但善良的吴光珍毫无怨言,依旧尽心竭力去照顾。平时只要天晴就会把老人抬出来晒太阳,床单被套更是勤洗勤换。婆婆是个不爱说话的人,但如果有人开玩笑说吴光珍一句不好,她就会跟人家争得面红耳赤,直到对方改口说好为止。
    在吴光珍的精心照顾下,子女们先后成家立业、相处和睦,吴光珍很是欣慰。几十年的风风雨雨,吴光珍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她对于“孝”的理解,又将优良的家风传承给下一代,在她的带动下,许贵村尊老、爱老、敬老蔚然成风。

(王换 姜静 王嫣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