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滨湖聚焦

中国青年报:孩子别怕,我们想靠近你

编辑日期:2016/12/25   作者:包河区新闻中心   来源:区委部门 > 宣传部 > 包河区新闻中心   

 儿童孤独症是广泛性发育障碍的一种,以男性多见,起病于婴幼儿期,主要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言语发育障碍、人际交往障碍、兴趣狭窄和行为方式刻板。他们如同天上的星星,孤独地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也因此被称为“星星的孩子”。

    令人欣喜的是,12月5日,合肥市包河区常青街道凌大塘社区天情少年(爱心)体验基地正式开放,它为更多的人们了解、关爱、帮助这些特殊儿童提供了公益平台。

    而这一举措,也是包河区实施“公益创投”的一次成功探索。

    角色互换,体验基地面向社会开放

    12月5日下午三点,位于包河区常青街道凌大塘社区的天情特殊儿童康复中心教室内传来欢快的音乐声,十多名来自高校的志愿者,轮番给孩子们上课。

    认知卡片上的内容、简单的桌面手工训练、跟着欢快的音乐律动……对于“星星的孩子”来说,这些平常人眼里再简单不过的动作,他们每完成一步,都非常不易。

    不过,这十多名志愿者,与孩子们同样兴奋。在专业老师的带领下,他们尝试着辅助孩子们训练情绪行为调整、上集体课,在授课的过程中,还学会了处理一些常见的突发状况。

    “跟‘星星的孩子’相处,最需要的就是爱心和耐心!”看着眼前的这一幕,天情特殊儿童康复中心主任黄冬云非常满意。

    12月5日当天,包河区常青街道凌大塘社区天情少年(爱心)体验基地,依托该康复中心正式挂牌。体验基地的教学主要包括:一对一个训练、一对一感统课、集体课三种教育体验课,旨在对特殊儿童的互动社交、协调运动、感觉统合、生活自理等能力进行训练。

    “社区青少年(爱心)体验基地的开放,将会吸引更多的青少年志愿者参与到特殊儿童的康复活动中来,让他们真切体验到特殊教育的工作内容,了解到特殊儿童的日常行为。”据凌大塘社区负责人介绍,体验基地还将向公众开放,倡导社会机构、各界人士支持特殊儿童教育事业,参与到改善特殊儿童生活条件的公益活动中来。

    多方筹备,机构为特殊儿童送温暖

    提及成立天情特殊儿童康复中心的初衷,黄冬云告诉笔者,“这还得从自己的亲身经历说起。”

    “我家孩子小的时候,感觉统合运动能力差,我一直想找一个专业机构帮助他训练,但是跑遍了合肥的大街小巷,也找不到合适的地方,那时候的特教机构很少。”功夫不负有心人,黄冬云寻访到一位知名的专业特教老师,于是萌生了与她一起创办“特殊儿童康复中心”的想法。经过多方的共同筹备,“天情”康复中心应运而生。

    “多亏了家人的支持,无论是精神上,还是经费上,以及他们言语上的肯定,都给了我莫大的鼓励和支持。”然而,让黄冬云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康复中心刚刚成立的时候,只有一个孩子前来报名。

    “那孩子当时只有5岁,后来在我们的机构训练了四五年,效果非常好。”然而,也正是第一个孩子身上有目共睹的变化,让黄冬云坚定了办好天情特殊儿童康复中心的信心。

    “我们中心接纳的学生,除了‘星星的孩子’,还有部分残疾、智障、唐氏综合症的孩子,一般在14周岁以下,10周岁左右的居多。”黄冬云说。

    针对各个孩子的不同情况,康复中心安排专业老师“一对一”进行矫正,开展个性发展训练和心理咨询,争取让孩子们尽早康复,融入社会,过上正常的生活。

    民生工程,让更多残疾儿童家庭受惠

    让黄冬云感到欣慰的是,她不是一个人在努力,政府部门开始将这项工作纳入民生工程。

    据了解,从2009年起,作为省级民生工程项目之一,安徽省开始实施0~6周岁残疾儿童抢救性康复项目(今年起补助范围扩大到0~10周岁)。

    为进一步扩大项目惠及范围,2012年起,包河区本着“康复一人,解救一家,影响一片”的原则,实施区增民生工程,自投费用100多万元,在全省率先将全区范围内18周岁以下在康复机构康复训练的残疾儿童、青少年全部纳入区级补助范围,补助新增残疾儿童105人。

    在公办康复机构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像“天情”这样的民办机构,也被确定为“康复定点机构”,承接政府购买服务,为患儿提供康复训练。

    值得一提的是,为推进残疾儿童抢救性康复项目的实施,2012年起,包河区在全省率先“对民办残疾儿童康复机构扶持”纳入区增民生工程项目,每年对“定点康复机构”给予6万元~10万元的房租、水电及师资培训补贴。

    该项目实施两年,区内民办残疾儿童康复机构已经由2012年的4家增加到现在的8家,辖区民办残疾儿童康复机构各项服务日臻完善,在训残疾儿童由2012年的近180名增加到现在的460多名,惠及了更多的残疾儿童家庭。

    成效显著,越来越多的孩子融入社会

    搭乘着“区增民生工程项目”的快车,黄冬云和她的天情特殊儿童康复中心越走越顺,越开越稳。

    从2010年创办之初只有一个孩子,到现在康复中心在训的孩子已经达到了120人次。与此同时,师资力量也在不断扩大,由当初的一名特教发展到现在近30个专业老师。

    “在残疾儿童的救助过程中,家长扮演的角色非常重要。只有做好家长的心理疏导,才能让孩子的康复之路走得更加顺利。”黄冬云介绍说。

    在为特殊儿童提供训练的同时,天情特殊儿童康复中心还定期开展家长培训班,教会其相关专业知识,让他们能够更好地陪伴孩子成长。

    事实证明,在专业机构的训练中,在社会各界的关爱下,这些特殊的孩子已经能够融入到社会大家庭中。

    让黄冬云至今仍记忆犹新的是,2014年的9月1日,经过两年的专业训练,8岁的小杨杰(化名)和妈妈一道到常青街道辖区内的一所小学报名,脸上露出了灿烂笑容。

    “现在,他和其他小朋友一样能够正常上学了。”像小杨杰一样,如今,在“天情”康复中心,每年都会有一批特殊儿童从这里走出来,他们背上书包,迈进幼儿园、小学的大门。

    公益创投,包河再一次成功探索

    让黄冬云感到振奋的是,在“民生工程”实施之后,今年5月,包河区再次拿出800万元,面向社会组织开展公益创投活动。

    天情特殊儿童康复中心申报的“残疾儿童家长心理疏导”项目经过评审获得通过,除了能获得技术支持以外,还能拿到8万多元的孵化基金。

    而天情少年(爱心)体验基地正式开放,也成为包河区在“公益创投”中的一次成功探索,它为更多的人们了解、关爱、帮助这些特殊儿童提供了宽广的公益平台。

    “政府公益项目资金的配套支持,给了我们很大的信心,将助力我们这样的民办残疾儿童康复机构更好地服务社会。”黄冬云坚定地表示。

    此时,冬日和煦的阳光,透过玻璃,满满地撒向天情特殊儿童康复中心室内,欢快的音乐声和笑声又透过玻璃的间隙,飘散开来……

    在这里,温暖的故事每天都在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