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休闲

大圩的温暖

编辑日期:2016/12/23   作者:包河区新闻中心   来源:区委部门 > 宣传部 > 包河区新闻中心   
以前只知道合肥大圩和肥东长临河交界的南淝河两岸,有二月二吃菜粑粑的民俗,直到这次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才在大圩了解到,这吃粑粑原来还是个系列活动:正月十三吃腊肉馅的示灯粑粑,寓意光明;二月二吃荠菜做的和气粑粑,寓意和睦;冬至吃南瓜做馅的冬至粑粑,寓意温暖。“和气粑粑”俗称“和气团子”。有邻里吵架不说话的,这一天相互收到对方的“和气团子”,彼此心领神会,冰释前嫌。多么淳朴的邻里温暖。
  合肥人习惯把大圩镇叫做东大圩,为的是与义城大张圩、烟墩牛角大圩相区别。“大圩一年丰,庐州三年足。”“大圩熟,合肥足。”合肥的圩田历史最早可以上溯到三国时期。合肥东大圩大规模的建圩活动则肇始于1740年,至1750年农历六月初六建成,前后历时十数年,距今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为了休耕,合肥农人冬天留下部分田地不种油菜、麦子,而是放水涵养地力,谓之“浪田”。“浪”了千万年的湖底淤泥作底,使东大圩变成了合肥粮仓。大圩乡政府原所在地,是隍城庙的位置。没错,就叫隍城庙。每个城里都有城隍庙,那是为城里人祈福的,而叫隍城庙的不多,据说是扎根乡野,专为乡下人祛灾的。大圩建圩活动的历史,就出自这座建于1892年的隍城庙的碑文。天下名山僧占多。大圩隍城庙的所在,地势高耸,与圩区形成巨大高度落差。放眼东望,平畴沃野,一望无际,气象万千。大圩优质稻米之于合肥,恰如湖广熟之于天下足的份量。这是大圩所给予合肥的温暖。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仅在大圩,就可见这种盛况之一斑。大圩上下分为三段,上圩有迎水庵,中圩有隍城庙,下圩有慈云庵(隍城庙称为庙,其实也是一座庵堂)。每一段都有一座庵堂,守护着东大圩的平安。此外还有白马寺、后背寺等多座寺庵。历史上,这些寺庙庵堂香烟鼎盛,梵音远闻。这是大圩人潜心向善的温暖。
  投桃报李。合肥人享受大圩熟的富足时,也反哺大圩人以温暖。1954年东大圩破圩(当时大圩属肥西县),灾民纷纷投亲靠友,有的人家没有投奔处,政府就安排他们到附近的乡镇人家落脚。岳父回忆自己那时只有头十岁,当年属肥西县双墩乡(现属蜀山区井岗镇)岐安集村官塘头郢的家里便安置了陆姓和高姓大圩灾民,高姓灾民还带着儿媳。三人在家里一住三四个月,直到早稻收割后,洪水退却才回家。三位灾民手脚勤快,与主人像一家人一样干活。官塘头郢当年有很多家里都安置了大圩灾民。老年人回忆,大圩人当年是早早准备好了铺盖卷儿,洪水来临时,他们铺盖卷儿一背,牵着一头水牛,就上路了。回望无尽的洪水白浪滔天,抬头望眼前的道路却满含希冀。那时节,周边乡镇给予了大圩人多少人间大爱啊。
  大爱无疆,跨越海峡两岸。前些年一位台湾的大圩籍老兵捐款6000美元,帮助家乡修了一座桥。桥修好了,人也住下了,每年只为拿工资才回台湾一次,直到去世。
  2015年10月30日,德国总理默克尔深入大圩镇沈福村农户沈自根家中。沈家后院有一棵高耸挺拔的杉树,沈自根把这棵树以及树的来历向默克尔做了介绍:这是父亲亲手种下的,“父亲教育我们子女能像这棵树一样挺拔做人。”“很有志气,做人就要这样!”默克尔大赞。默克尔还给孩子们带来了礼物——一款来自德国的儿童玩具。礼尚往来,沈家也为默克尔精心准备了礼物,这个礼物是包河区文明委颁给沈家的“文明家风”奖牌,写着“家和万事兴”。“德国总理跟我握手了,她的手暖暖的。”参加欢迎仪式的鼓号队指挥钱万婷同学激动地说。
  相传沈福村沈姓祖先明朝洪武年间自浙江奉化县洗马池斗笠巷徙居于此,取名“沈福村”。沈氏先人认为,“沈”与“沉”通假,“沈福”就是“沉福”,寓意福气到了这里就会沉积下来,再也走不了。多么温暖的村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由水稻到油菜,再到今天连西藏也吃得到电商销售的金葡萄,大圩的温暖正跨南淝河,越巢湖岸,穿越历史,通江达海。(陶余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