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滨湖聚焦

游在包河 描绘环湖新画卷 开启都市新风尚

编辑日期:2016/11/18   作者:包河区新闻中心   来源:区委部门 > 宣传部 > 包河区新闻中心   
核心阅读:
    旅游业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股新力量,以技术创新和业态创新推动“调转促”,提升着城市生活品质。“十二五”期间,包河旅游经济持续增长。截至2015年,全区游客人数由2011年的400万人次增长到1338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由4.5亿元增长到131.7亿元,实现了29倍的跨越式成长。随着旅游需求持续变化,包河坚持引领着旅游产业转型升级,描绘着大湖名城的秀美画卷。
    今年国庆期间,我区旅游业交出了一张漂亮的答卷。据统计,万达文旅城、合肥滨湖国家森林公园、岸上草原、大圩镇、牛角大圩、滨湖车展等16.8公里黄金湖岸线各主要景点累计接待中外游客226万人次,同比增长73.8%;实现旅游综合收入3.6亿元,同比增长162.77.%,拉动旅游相关产业收益近5亿元,成为全市旅游引爆点。其中,新开业的万达文旅城接待人数达120万人次,成为全省旅游的新龙头新标杆。
    回首包河十年旅游发展之路,作为合肥唯一的临湖城区,我区享有天独厚的生态资源和文化资源。“葡萄文化节”引爆全城,16.8公里黄金湖岸线惊艳出世,特色文化街区亮点频现,文化场馆引领研学之风,乡村旅游、生态旅游、文化旅游蓬勃发展,不断提升旅游品质,向着全域旅游迈进,开辟了合肥都市旅游的新路径。


创意农业领跑乡村旅游新起点

(大圩镇激发乡村旅游新活力)


    阳春四月,观赏油菜花是中国田园风光的一大特色。 2003年,第一届“绿色大圩”菜花节、葡萄文化节在包河区横空出世,当年就引爆了合肥市民乡村旅游的热情。经过十余年摸索进步,今天的大圩葡萄节已然盛名在外,每年有近200万游客来此体验采摘的乐趣,“大圩葡萄”成为促进农民增收、激活包河乡村旅游产业的“第一业态”。从“大圩菜花节”到“大圩葡萄节”,再到“‘春色滨湖’旅游文化节”,大圩串起了四季旅游的华章,逐步形成草莓、哈密瓜、油桃、杏等多种瓜果竞相争艳的瓜果种植业体系,实现了“四季有采摘,四季有美景,四季有节庆”。
    近年来,在环湖十二镇兴起和合肥周边旅游产品同质化竞争激烈的环境下,大圩镇开始有意识地改变原先松散的经营模式,成立产业联盟推进葡萄种植标准化,为游客提供高端精品服务。在提升农家乐品质的基础上,大圩镇利用园区成熟的基础建设提出了打造物联网智慧农业和国际体育小镇的创新设想。今年大圩成功挂牌“大圩物联网农业小镇”,以现代科技带动都市农业产业化、集约化。同时作为全国首家“体育特色小镇”,每到周末,马拉松、毅行、骑行等各类体育活动在这块土地上如火如荼地进行着。
    与大圩相映成趣的是牛角大圩农业旅游快速崛起。2013年,牛角大圩在省级现代农业生态示范区基础上,完善基础设施,推进现代农业革新的同时,着力拓展旅游功能。围绕“生态洲岛、水上田园”的形象定位,牛角大圩结合江南风情、徽州文化等诸要素,打造出“三洲三岛一池塘”的水墨田园。“四季花海”便是其中杰作,无论清明前后或是金秋十月,占地60亩的五色花海犹如彩虹一样,在蓝天白云下绽放。园区内更有徽王蓝莓、桃蹊农场、安徽小蚂蚁等现代农业企业,利用物联网技术以及“互联网+”,联结起线上线下,除了观光采摘,更多垂钓烧烤、民俗科普、个性化菜圃、互动研学等休闲创意元素让现代农业更加生趣盎然。

环湖明珠抢抓全域旅游新机遇

(2016合肥国际马拉松在滨湖火热开跑 谢文君/摄)


    位于合肥城市东南上风上水之地的滨湖国家森林公园,作为合肥环巢湖旅游开发的首个作品。漫步在林水相间的绿道,呼吸着新鲜空气,耳边萦绕着清脆的鸟鸣,难以想象这片距离城市仅5公里的国家级森林公园是在纯人工林基础上形成,从启动建设到申报成功仅仅用了17个月时间。如今,这颗“环湖明珠”又向申报国家5A级景区发起了冲击。
    “园区的建设以公益人民园、生态自然园、历史文化园、科普教育园、景观趣味园为目标,最终是要成为人民的‘后花园’。”印象滨湖旅游公司总经理方彪介绍,滨湖国家森林公园秉持公益为本,永久免费对外开放,突出自然生态的同时不断提升基础公共服务,修建了三级绿道体系和三级驿站体系,并被国家林业局作为典型经验向全国推广。
    在经营维护中,园区发现单纯的生态观光已经不能满足合肥市民旅游的需求,随之通过整合资源,在节假日推出不同的主题活动,例如举行新春游园会、521集体婚礼、风车展等,以“五一”“十一”为重要节点循环推出旅游新项目,让游客每次来都能有新体验。研学旅游也成为滨湖国家森林公园的一大特色,作为合肥市中小学生校外素质基地,依托丰富的生物资源开启森林课堂,寄情自然,寓教于乐。据统计,自2012年10月开园至今,公园共接待游客1210余万人次,其中不乏远道而来的安徽周边省份游客,基本都在合肥停留1天以上。
    而与滨湖国家森林公园同属印象滨湖旅游公司运营管理的岸上草原,青春、活力、开放成为了其关键词。滑草、热气球、马术表演等精彩活动以及帐篷节、风筝节、音乐节等接连不断的节庆,让它自2015年开放以来就成了合肥市民周末出行的“新宠”。
    “168黄金湖岸线”像一条绿色项链串起沿岸明珠,吸引市民游客前来赏花、亲水、乐行。今年以来,各类大型国际性赛事点燃巢湖之畔。5月份,中国青年帆船帆板精英赛在巢湖岸边扬帆;10月份,世界铁人三项赛中国首站比赛在包河区举行;11月15日国际马拉松赛,2.6万员参赛者在巢湖岸边起跑,加上穿插的全国自行车赛,以及元旦越野赛等高潮迭起的运动项目,又一次掀环巢湖旅游的热情。随着环巢湖沿岸旅游内容的不断丰富,相关配套服务提升,合肥将逐步实现由旅游“中转地”转为“目的地”。
    “如今,旅游正从‘景点旅游’向‘全域旅游’迈进,即充分整合利用区域内的要素,由原先封闭、单一的旅游向开放的‘旅游+’融合发展方式转变,环巢湖全域旅游的概念正不断形成。”区商旅局负责人介绍。


以文为脉谱写都市旅游新篇章

(合肥万达文旅城实现“吃住行游购娱”一体化 张全胜/摄 )


    2013年是包河旅游大发展、大跨越的重要节点。这一年除了滨湖国家森林公园二期建成,更有罍街、中隐于市等特色文化街区相继开街。包河旅游逐渐从生态观光向文化休闲拓展,城市旅游成为新的增长点。及至2014年,全区旅游首次突破千万人次,达到1206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到117亿元。
    “文化+”旅游,带动城市更新和发展,更能够激发城市创意涌动,引爆创新科技能量。随着创客基地、特色街区、文化场馆如漫天繁星闪耀全城,合肥迫切需要能够代表地域文化特色的创新性旅游文化项目。
    今年巢湖之畔最大的热点无疑是合肥万达文旅城。9月24日,万达城开园首日便吸引了包括合肥本地、周边地市乃至外省的游客超过52万人次。“万达在每一个城市打造的文旅城都深深根植地方水土,我们想要打造的是属于国人的‘迪士尼’,传递的是中国特色传统文化。通过深入挖掘安徽民俗和文化,我们将徽文化与现代科技相融合,体现在室内室外建筑风格、游乐设施和演艺节目中。”合肥万达城负责人朋汪勤介绍。
    与此同时,“十一”期间我区精心打造的罍街三期——AS·1980创意文化街区也揭开了神秘面纱。天马行空的涂鸦、格调高野的画廊、吱呀运转的织布机、转角处悠闲的弹唱......AS·1980街区在昔日的旧校舍涅槃重生后,变身今日集休闲、餐饮、娱乐、公寓等于一体的文艺街区,点滴风景中都体现着城市文化。在这里享受一个静谧的周末时光,遇见各路文青、创客、匠人,为忙碌的都市人提供一种慢节奏的休闲方式。
    如果说AS·1980街区竖起了合肥文化集中地的旗帜,引领城市文化发展的风潮,那么背靠滨湖国家森林公园的徽街雨巷项目则整合生态、历史、产业资源,连接起了合肥的历史和未来。该项目计划原貌异地复建一批包括李鸿章、段祺瑞家族在内的珍贵古宅,留住合肥记忆,打造合肥水乡、安徽“乌镇”。更值得一提的是,全省首个金融小镇也落地在徽街雨巷,以独特的文化和旅游功能构筑起完善的产业生态圈,助力金融产业腾飞。
    未来,随着滨湖卓越城、华谊兄弟电影小镇、海洋公园、水上飞机、塘溪津门等一系列创意文化项目的扎堆集聚,巢湖岸边将规划开发出一批文化休闲、生态观光、休闲度假、乡村旅游等跨界产品,拓宽文化旅游的边界,推进我区旅游与一、二、三次产业深度融合。
    “‘十三五’期间,我区还将重点围绕文化体验、红色经典、生态休闲为内核的多元化产品体系构建,不断挖掘城市历史文化内涵和价值,着力提升旅游品质和内涵,争创两个国家5A级旅游景区。预计全区今年旅游收入将超过140亿元。”区商旅局负责人说。 (廖泽昊 洪婉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