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动态

常青街道六旬老人离世 捐献遗体完成最后心愿

编辑日期:2016/1/8   作者:包河区新闻中心   来源:区委部门 > 宣传部 > 包河区新闻中心   
  导读:“生病后,在治疗过程中,深深的感悟到医学研究的重要。实践出真知,医学研究缺少标本,是不可能先进的。为了医学事业的进步与发展,我愿捐献遗体用于医学教育和医学研究。”念着父亲写下的遗嘱,王传礼的儿子王东有些哽咽。

  2014年5月22日,常青街道姚公社区61岁的王传礼老人在自己清醒状态下留下遗嘱。2015年12月16日中午,与病魔斗争了5年的他安详地合上了双眼。当日,遵照老人遗愿,王传礼的家人忍痛拨响安徽省红十字会的电话,遗体随后被送往安徽医科大学医学教研室。12月18日,在安医大医学教研室,家人为老人举行了简单的追悼会。至此,这位普通的老人,完成自己一年前就许下的诺言。


  一年前瞒着家人签订遗体捐赠协议
  “先人常规重厚土,今日人众不可为。身留医研魂魄回,科学巧安随人愿。”在王传礼的遗嘱上,这样一首诗格外显眼。“父亲2010年4月确诊患上由类风湿皮肌炎引起的间质性肺炎、小肠病,属于免疫系统疾病。这个病目前无法治愈,只能靠激素维持生命,因此父亲萌发了捐献遗体的愿望。”王东说。
  2014年5月22日,王传礼瞒着家人,写下遗嘱,并通过媒体联系上安徽医科大学解剖学教研室负责人,表达了要捐赠遗体的意愿。5月31日,捐赠遗体的一切手续办好后,王传礼才召集家人,半开玩笑似地说他决定捐赠遗体。“当时我们都很震惊,但他说这是他决定并且已经办妥的事情。”王传礼的老伴张家芳说,“为了怕我反对,他要我和他击掌约定,他走后一定要这么办。”
  也许王传礼预感到生命即将走到尽头,一个多月前,他特意让家人把遗嘱和志愿捐献遗体登记表等证件放在家中客厅的茶几上,不时提醒家人。“你按我的遗嘱办,才是孝顺,否则就是最大的不孝。”王传礼背着妻子,严肃地和儿子交代这件事情。
  事事为别人考虑的王传礼,在去世的4天前,一反过去不乐意去医院的态度,积极招呼老伴、儿子送他去医院。老伴开始还不理解,“那天是礼拜六,我让他周一再去,他就是不愿意。现在想来,一定是他怕在租住的房间里去世,给别人添晦气,也方便红十字会及时运走遗体,确保捐献后的器官都能使用。”联想到老人之前数度说不愿在出租房去世的情形,张家芳说。
  生性低调的他,还再三叮嘱家人,他去世后家人不许放鞭炮、不许摆花圈、不许烧纸、不带白手绢,不进殡仪馆,一切从简。以致后来老人去世后的数日,邻居才知晓此事。


  响应国家号召成为全厂下岗第一人
  生性乐观向上的王传礼,生平有两件憾事,一是没有入伍,二是没有加入中国共产党。“每每提起这两件事,他都唏嘘不已。”张家芳说。
  虽说不是共产党员,但他思想觉悟一向很高。王传礼70年代进入合肥荣茂实业有限公司,从最基础的销售员做起,凭借过硬的业务能力、良好的工作作风,先后升职销售部部长和副厂长,成为公司的骨干。“谁知道他在90年代末,响应国家号召,竟然成了全厂下岗第一人。那时单位刚贴出告示,鼓励大家下岗自谋生路,他就第一个走进厂长办公室,主动提出下岗。当时两个孩子只有十多岁,正要花钱的年纪,厂长也不同意他下岗。为了这事,我和他争吵了好多次,他坚持把机会留给更需要的人,我最终还是没说服他。”张家芳说。
  下岗后,王传礼开了家蛋糕店,在生意刚有起色时,就免费当起了老师带了三个徒弟,还鼓励他们“单飞”开了店。“这事我当时挺不理解,这不是典型的教会徒弟、饿死师傅吗?他就跟我说,别把钱看太重,快乐最重要。如今徒弟们都走上了致富路,买房买车,对他很是感激。”
    一心向善的王传礼,还和妻子约定,等妻子百年之后,也捐赠遗体。“我一定履行与老伴的约定,满足他的遗愿,也为国家医学事业作贡献。”(吴丽君 王亚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