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滨湖聚焦

你眉头开了,所以我笑了

编辑日期:2015/5/8   作者:包河区新闻中心   来源:区委部门 > 宣传部 > 包河区新闻中心   
 

编者按:

    “小时候,母亲把我抱在怀里,那温暖的怀抱就是我的家;母亲背我去赶集,那温馨的后背就是我的家;母亲带我去田野里劳作,那多彩的田野就是我的家;母亲拉着我去上学,那灵巧的手就是我的家……”母亲是绵绵的春雨,母亲是温暖的阳光,母亲是安心的港湾。母亲,总是用暖暖的目光追随着孩子,你笑了,于是她笑了,你眼睛红了,她的天灰了。在这个浓情五月,祝愿天下所有母亲们节日快乐!你眉头开了,所以我笑了。
  

陪伴是最美的语言

    对于常青街道淝南社区的骆昌凤而言,让照顾了30多年的儿子叫自己一声“妈”,都是一种奢望。骆昌凤的儿子是一级智力残疾,幼时便聋哑并患有脑瘫,常年卧床、生活不能自理。如今,骆昌凤68岁了,儿子也已经38岁。“最希望自己身体健康,能多照顾儿子几年。”骆昌凤说。
    记者找到骆昌凤时,她正在清扫马路。“2006年,丈夫患肝癌住院,短短几个月就去世了,家里欠了数十万元。靠每个月几百元的低保还不起,我就找了这个环卫工的工作。慢慢积攒着,加上女儿们贴补,把钱给还了。”瘦小的骆昌凤穿着最小号的工作服仍显宽大,但黑皴的脸上写满坚毅。
    骆昌凤告诉记者,因为要上班,每天总有几个小时只能让儿子独自在家。走之前,会替他换好尿不湿、固定身体、盖好被子。每天回到家,骆昌凤立即走进卧室,照料躺在床上的儿子,翻身、喂水、按摩。“每天6点要上岗清扫马路,所以我每天都是5点就起床,做早饭、帮儿子洗漱、喂饭……”这样的生活,她已经重复了很多年。但母爱似海,“我从不嫌他烦、嫌他脏,只希望能多陪伴儿子。”骆昌凤说。
    “儿子小时候,巴望他快点长大,总觉得长大了病情会有转机,身体就健康起来。如今,他真的长大了,我又生怕自己老得太快,以后没人照顾他。”骆昌凤含泪的眼角露出一丝忧虑。
    目前骆昌凤母子享受低保,社居委逢年过节也会到家中慰问,还主动为其申报贫困重度残疾人生活救助等优惠政策,给家里安装了电热水器、浴凳、扶手等无障碍设施。听说骆昌凤家庭还需要一个躺椅,社区表示将作为“社区微心愿”马上为她“圆梦”。
(鲍俊良 彭克长 徐汐颜)

把母爱传递给更多的孩子


    “

    上课的时候,我喊她姚老师,下了课我就喊她妈妈。有了心事,我也愿意告诉姚妈妈。”对于滨湖惠园社区的许多小朋友来说,社区“书香学院”的辅导老师姚惠梅就像妈妈一样亲切。
    姚惠梅是一家辅导机构的英语老师,得知惠园社区“书香学院”需要老师时,她主动报了名,当起了志愿者。除了义务教孩子们英语外,她还经常在惠园、家园等社区开设注意力训练、经典诵读等免费课程。对于一些有心理问题的特殊儿童,她采用沙盘疗法一对一辅导,耐心地帮助孩子疏解心理问题。
    “惠园社区许多孩子家庭条件不好,我希望能尽自己的一份力,让孩子们在成长过程中得到更多的帮助。”姚惠梅告诉记者,她自己也有一个儿子。“可能是母亲的一种本能,希望每一个需要关爱的孩子都能够健康快乐地成长。”
    姚惠梅的家里总是很热闹,辅导班的小朋友张乐轩父母在外地,姚惠梅不放心,便把小姑娘接到自己家里照顾。隔壁邻居戚凉旭杰的父母在双墩做生意,一星期才回家两次,姚惠梅担心孩子一个人在家不安全,也把他领回了家。
    为了让更多人关注、爱护青少年成长,姚惠梅还先后发起了惠爱青少年服务中心、惠灵社工服务中心,长期免费为青少年提供学习辅导、心理咨询等。姚惠梅也连续多年被评为滨湖惠园社区星级志愿服务先进个人、包河区巾帼志愿者、五美女性等荣誉称号。
(葛燕萍 李文琦)

孩子快乐,是我最大的心愿

    家住望湖街道望湖社区的刘源(化名)是不幸的,由于自幼患有脑瘫,26岁的他每天都只能躺在床上,不会说不能走,吃喝也要人喂,生活完全不能自理。但刘源又是幸运的,因为他遇上了好继母解秀菊,十年里,继母用母爱让他感受到世界的温暖。
    1964年出生的解秀菊,2006年经人介绍认识了刘源的父亲。当时刘源的生母已经过世,家有年迈的爷爷奶奶,刘源又患脑瘫,家庭负担很重。解秀菊考虑了很久,还是决定和刘源的父亲结婚。“既然决定跟着他,肯定会把他的孩子当自己的孩子来养。”解秀菊说,“刘源不是负担,他是我的亲人,是我的孩子,照顾他是我应尽的责任。”
    十年里,每天她都要给刘源喂饭、洗澡、翻身、换隔尿垫、清理大小便,换下来的床单、被褥和衣物天天都一大堆。虽然每天日子很累也很单调,但解秀菊并不觉得辛苦,她的性格非常乐观开朗。“苦闷是一天,快乐也是一天,既然这样,为什么不选择快乐地度过每一天呢?”
    她的这种乐观也传递给这个家里的每一个人。在解秀菊来到这个家以前,刘源常常会躺在床上大吼大叫、发泄情绪,但自从有解秀菊照顾后,房间里常常传来刘源的笑声。有时候,刘源想发脾气时,解秀菊就把他抱在怀里,安抚安抚他,这时候,刘源马上就会平静下来。
    “宝宝,你看,公园里的花开了,小草也绿了。”在解秀菊的眼里,刘源是一个需要照顾和疼爱的小宝宝,每当天气好的时候,解秀菊还是会用轮椅推着刘源去公园散散心,给他讲故事,说外面的世界。“我希望孩子每天都快快乐乐的,这是我最大的心愿。”
(王栋 李文琦)

好婆媳传递“和谐家庭”正能量


    “我想请咱们社区的同志给我和儿媳妇拍张合影。”前不久,芜湖路街道友谊社区举办“好婆媳、好母亲”评选表彰会,荣获“好婆媳”称号的婆婆王萍搂过儿媳妇蔡建华主动要求合影。“我和婆婆在一起生活多年,如今自己也成为婆婆,婆媳关系一直和睦。我把婆婆当做妈,她把我当成女儿。”蔡建华说。
    蔡建华今年59岁,和婆婆王萍一样,都是安徽行政学院的工作人员。提起这对婆媳,街坊邻居和单位同事都伸出大拇指:“这次友谊社区在学校评选‘好婆媳’,她俩是获得了大家的一致认可,高票当选。王奶奶为人正直善良,蔡老师温柔可亲,一家都是大好人。”
    蔡建华告诉记者,她与婆婆在一起生活已近40年,一家人互相尊重、互相理解,是个书香之家。“刚结婚那会儿,婆婆就告诉我,要趁着年轻多读书多进步。在婆婆的鼓励下,我报考了法律和中文的大专课程。孩子出生后,婆婆主动帮我照顾孩子,让我能一心读书。”蔡建华说。
    2001年,婆婆查出患有乳腺癌,住院开刀。两年后,婆婆的身体还没全好,公公又因为慢病并发症住院,瘫痪在床。那时候,蔡建华早上天不亮就起床做饭送去医院,再赶车上班,下班后继续晚上陪护,还要照顾上学的儿子,但她从没有怨言。“孝敬老人、照顾孩子不都是理所应当的事情吗?真没什么好说的。我只是做好应该做的。”
    公公去世后,蔡建华对婆婆更加贴心照顾。老人家骨质疏松、腿脚不好,蔡建华连菜场、超市都不叫婆婆去。“我们中午午休,蔡老师就拎着购物袋去超市采购,还经常麦片、饼干、牛奶买上好几大袋,为婆婆花钱很舍得。”单位同事告诉记者。
    “咱们家生活和谐平淡,没有惊天动地的大事,但大家从日常的细微生活中互相体谅,生活像花儿一样幸福精彩。”蔡建华笑道。(周薇 解静 徐汐颜)

社区“宝宝档案”记录浓浓母爱

工作人员展示“宝宝档案”


    “感恩节出生的你,妈妈希望你怀有一颗感恩的心……”在望湖街道沁心湖社区,社区工作人员制作了一本“宝宝档案”,每一页上,都有一张宝宝照片、一篇父母寄语,还有社区工作人员精心配上的绘画。
    沁心湖社区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宝宝档案”已经收录了20多名新生儿宝宝的资料。“我们通过微信等方式,向家长征集新生儿宝宝照片,并请他们写下对孩子的祝福和寄语,家长们都十分配合。”
    沁心湖社区党支部负责人介绍,“宝宝档案”是社区计生工作中的一项创新,旨在为辖区居民提供更细致、亲情化的服务。“孩子长大后,来社区参加活动时,都可以来翻阅当年留下的宝贵资料,感受父母浓浓的爱。”
(邱瑾 项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