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专栏 >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许书明:身残志坚,自学成才作民间“翻译家”

编辑日期:2015/5/19   作者:包河区新闻中心   来源:区委部门 > 宣传部 > 包河区新闻中心   
《包河》讯 近日,记者来到许书明家中,他正坐在轮椅上翻看英语大辞典,认真记写单词。在许书明堆放满满的书房里,还有一批特殊的图书,在译者这一栏中就写着“许书明”的名字。
  1962年,许书明出生在骆岗街道一户贫困家庭中。由于先天性残疾,腿脚不便,家人准备让他上几天学、识几个字就回家。谁想,许书明天资聪颖,成绩异常优秀,许多老师到家中劝许书明的父母别让他辍学。就这样,他一路念到了高中。
  上世纪70年代的中学已经开设英语课程,但对当时大多数学生而言,英语更像是“天书”。许书明却一接触英语,就立即爱上了这门学科。“我省下了20天的午餐费,一共两块七毛钱,买了一本《英汉翻译技巧》。”几乎每次考试,许书明的英语成绩都是全校第一名,“当时对英语非常痴迷,大家都说我在语言方面有天赋。”但最终,由于当时大多数大学不能录取残疾人,许书明与大学擦肩而过。
  虽然读大学的梦想破碎了,但是许书明没有放弃学习英语的信念,毅然坚持自学。“家人后来在村里开了个小卖部,我一边在店里卖东西,一边学习英语。身体的局限让我常常不能动弹,只有英语才能让我觉得自由。”许书明告诉记者。
  由于许书明“英语狂人”名声在外,1987年,骆岗印刷厂让许书明到厂里当技术工人,主要负责文字校对和一些英语印刷品的翻译工作。有一次,厂长让许书明将一个医学专业的中文译成英文,许书明看了后说有些专业术语需要查资料。因为急着要,厂长将这个翻译工作交给一名研究生负责。在翻译工作完成后,许书明指出好几个翻译错误,这位研究生连喊他“许老师”。
  “翻译是一项高度创造性的工作,相当于艺术再造,怎样翻译最完美,最能接近作者的本意,需要译者不仅具备扎实的文字功夫和文学功底,也要对西方社会、历史、文化有着深厚的积累。翻译不是简朴地对两种文字进行复制,而是一种艺术再现,要揉入译者个人对原著的理解和演绎。” 许书明说,自己一直坚持阅读大量中外读物,这为他的翻译之路打造了坚实的基础。
  翻译不仅让许书明找到了人生的方向,也让他得到了更多的社会认可。他翻译的一些英文作品,如杜比·法玛、艾娜·爱奥尼都·阿达米都等人的作品,发表在了《英语世界》、《海外英语》等权威学术期刊上。后来许书明还尝试着学习日语、德语、法语等,涉猎多种语言领域。
  如今,许书明正在撰写一部反映家庭生活的小说,目前已经完成三分之二。“希望能够出版,这也是我的首部原创作品。”许书明告诉记者,做任何一件事情都要有持之以恒的精神,“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命运,任何人都有机会实现梦想。”
(黄宝年 梁华芝 吴文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