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滨湖聚焦

松石内画:方寸世界 别有洞天

编辑日期:2015/2/3   作者:包河区新闻中心   来源:区委部门 > 宣传部 > 包河区新闻中心   
 

核心阅读

    一只水晶瓶,一柄弯毛笔,一颗灵慧心。凝神聚思之间,手随心动,细毫已经在寸幅之间的壶腹内游移,反向运笔,正面显图,勾描点画。笔底所绘人物,头脸不过豆粟大小,但五官清晰、神态生动。这便是神奇的松石内画。姜洪亮,艺名松石,在近30年内画创作生涯中,他凭借手中神奇的弯毛笔,在琉璃瓶的方寸世界里,描绘出一幅幅风光、人物等题材的内画精品。

姜洪亮展示内画鼻烟壶“徽风皖韵”系列

进行内画创作


带领学生练习“外画”基础

螺蛳壳里做道场


    姜洪亮最早从事的工作是烧瓷工艺,直接在陶瓷表面绘画。一次偶尔的机缘,姜洪亮接触到内画,立即被其吸引。“在一个小小的瓶子里,能够画出神态万千的人物,这是怎么做到的?”在强烈的好奇心趋势下,姜洪亮开始学习内画。
    虽然内画源于外画,但却难于外画。“画的时候必须反着画、正着看,和外画的思维、程序完全相反,难度可想而知。而且作画到精细的地方甚至不能换气,勾线尤其是这样,需要极大的耐心,因为手略微一抖就功亏一篑。”姜洪亮笑着说:“刚开始很不适应这种转变,有时候画不出来,急得都想把瓶子砸了。”
    现在,姜洪亮早已将外画和内画融汇贯通。在姜洪亮的工作室,放有两张桌子,一张放着各式各样的内画笔和琉璃瓶,用来创作内画;另一张则摆放着笔墨纸砚,用来练习外画。“外画是内画的基础,虽然我从事内画,但也会通过外画的练习来提高绘画水平。”

小内画 大市场


   姜洪亮告诉记者,内画作为中国特有的一种传统艺术,与鼻烟壶有深厚的历史渊源。明朝万历年间,鼻烟壶由西方传教士传入中国,到清代时已流行全国,出现“人人相见递烟壶”的盛况。人们嗜好鼻烟的同时,也“争羡收藏器皿”,掀起了一轮鼻烟壶收藏热。“内画最早就是画在鼻烟壶上,随着时间流逝,虽然鼻烟早已被淘汰,但制作精美的内画鼻烟壶却显示出了极强的生命力和收藏价值,一些名家的作品一件都价值上百万元。”姜洪亮说。
    “我有一个切身的感受,国内内画工艺品市场在逐渐打开。”姜洪亮回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内画鼻烟壶基本上是出口到东南亚华夏文化圈的国家和地区,收藏人群主要是一些大学教授、知识分子等,近几年,国内市场开始升温。“为了顺应时代发展和大众需求,内画也尝试了一系列创新,比如推出鼻烟壶主题系列套装,创新载体开发水晶球、屏风、花瓶、笔筒、酒瓶、茶具、香水瓶等更为实用的内画新产品。”
    姜洪亮说,内画不仅仅是一门艺术,它背后也蕴藏着巨大的经济价值,比如冀派内画已经发展为衡水标志性的文化产业,从业人员近4万人,年产值超10亿元。

让更多人了解内画


    “现在,作品有一定收藏价值的内画大师,在全国也不超过两百人。”为了让内画这一非遗项目传承下去,姜洪亮创办了安徽松石内画院,招收学生,教授内画艺术。此外,姜洪亮还经常参加各类文化活动,让更多的人了解、认识内画。“活动时,我们都会在现场进行内画创作,常常会围一圈市民。”姜洪亮说,很多人不了解内画,不知道内画的文化内涵和创作过程。他希望通过现场创作的方式,来宣传展示这门传统艺术,传递文化知识,从而提高大众对内画的关注度和认知度。
    姜洪亮是河北人,来到安徽后,这里的历史文化、风俗民情都给他带来很多的创作灵感,如创作的内画鼻烟壶安徽名人系列、徽风皖韵系列,分别反映安徽的历史名人和徽派建筑。“未来我还将推出更多反映安徽文化的内画作品。”姜洪亮说,内画不仅仅是简单的收藏品,它还蕴藏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希望更多的人能了解、喜欢上这门艺术。(邓艳梅 李文琦/文图)
链接
    内画是我国汉族特有的传统工艺,它的产生起源于画鼻烟壶。内画的画法是以特制的变形细笔,在玻璃、水晶、琥珀等材质的壶坯内,手绘出细致入微的画面,格调典雅、笔触精妙。内画艺术分为京、冀、鲁、粤四大流派,其中尤以冀派内画水平最高、规模最大、发展最快、影响最大,已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内画作品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