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生活

呼应“低头族”需求,“晒”出文明新风尚

编辑日期:2015/12/8   作者:包河区新闻中心   来源:区委部门 > 宣传部 > 包河区新闻中心   

《工人日报》11月28日头版报道

  越来越多的社区居民参与网络交流,也把维权的声音带到了网上。面对“低头族”的需求,传统的社区服务应该怎样与时俱进?目前,合肥市的一些社区正在探索“互联网+”社区服务,以满足社区居民尤其是年轻居民的服务需求。


“一条摸索的道路,一个倒逼的过程”


  滨湖世纪社区是合肥市设立的全市首个街道级社区,2013年2月成立。该社区人群以中青年群体为主,人口老龄化率仅为3.5%,社区网民约7.84万人,占总人口近七成。
  滨湖世纪社区党委书记郜志华告诉《工人日报》记者,社区居民网上交流频繁,网络维权意识较强。社区建立之初,一些居民把社区中心当成“假想敌”,服务和管理的难度都很大。“手机开着录音,进门一句话不说,先给工作人员拍照。”
  和社区工作人员有隔阂,与开发商或物业方更是经常发生矛盾,年轻居民往往把矛盾情绪带到网络空间中,在网络上引发“战争”。
  据不完全统计,滨湖世纪社区共有35个QQ群、微信群,其中的网友少则几十人,多则几千人。
  “如果对网民的意见视而不见,那么社区服务也就无从谈起;如果对网友的呼声充耳不闻,那么社区管理将一塌糊涂。”郜志华觉得,“这是一条摸索的道路,也是一个倒逼的过程。”
  正因为如此,社区不得不在利用“互联网+”等新兴媒体和平台方面积极探索。


“晒”出网络新风尚

  冬天到了,小区居民把家里的棉被搬到绿植上晒,居民排斥社居委工作人员的管理。社区QQ群里很快就“绿植上晒被,文明吗?”的话题展开了讨论。随着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地热烈讨论,“绿植上晒棉被不文明”的共识逐渐形成——之后,绿植上晒棉被的人少了。
   不过,“晒棉被”的难题到底如何解决呢?问题同样“晒”到了网络空间。社居委则“顺水推舟”,和网民代表们反复讨论,一起选址,一起规划,最终在小区内增设集体晒衣杆,解决了低楼层居民的晾晒难题。
  而“晒”也成了社区网络空间里的新风尚。小区停车、高空抛物、宠物饲养、烟花燃放等问题,都被放到网上“晒”。社区甚至开设网上议事会和网友恳谈会,帮网友们一起“晒”观点。
  如今在合肥,某某社区需要增加石凳石椅,某某幼儿园门口需要增加斑马线,某某地方需要增设一座公厕……这样“五花八门”的建议总能在网络上看到。而对于网友提出的意见建议,能即时回复的,社区总是第一时间解答;能实施项目运作或暂时不便运作的,邀请居民到社区“网友会客厅”讨论,并通过定期召开网友恳谈会、网友意见交办会等面对面协商。
  “网上的通道顺畅了,负面情绪也就自然消解了。”合肥的社区干部们说。


线上网聚线下服务

  喜欢给别人理发的付大爷虽然不会上网,但他已经成了滨湖世纪社区的网络红人。
  72岁的付大爷年轻时就学会了理发手艺。50年来,他一直为家人和亲戚理发。在小区里,他的服务对象大多是低收入群体。“只要大家不嫌弃我的手艺,我愿意为每一位居民理发。”付大爷说。
  为了让更多的人享受到付大爷的服务,志愿者和社区工作人员会在QQ群、微信群里发布相关信息。现在,付大爷每个月第一周的周一都会定点为居民免费理发。
  63岁的张明珠同样是滨湖世纪社区的一位网络公益达人。去年5月,她在几个微信群里号召社区居民把自己家不穿的衣服捐赠出来,集中打包起来送给需要的人。到目前,他们已经捐出了8000多件衣服。
   现在滨湖世纪社区,“网选达人”“网晒家风”“网评时事”“网聚共识”等网络活动,吸引了越来越多居民的积极参与。同时,社区依托社区共治理事会,对网民意见进行项目运作,推出了“亲情六敲门”等68个公益项目,成立了巧手妈妈工作坊等37个社会组织,“低头族”的凝聚力也正在愈发加强。(黄小建 陈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