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滨湖聚焦

卫立煌家族故居重展新颜

编辑日期:2014/7/25   作者:包河区新闻中心   来源:区委部门 > 宣传部 > 包河区新闻中心   
 

核心提示

    在我区淝河镇卫乡村的南淝河边,曾有一座饱经沧桑的清代建筑,这便是抗战名将卫立煌的故居。此前由于年久失修,这座建筑群一度损毁,几乎坍塌成为一片废墟。
    如今,岌岌可危的故居经过三年多的修复,一改往日脆弱的骨架和过于沉重的沧桑,正等待重新绽放往日的容颜。

工人正为卫立煌故居复原的门窗喷漆

修复后的卫立煌故居呈现徽派建筑风格

卫立煌将军用过的烟嘴

卫立煌故居复建前

卫道询珍藏的老照片

著名作家潘小平(左)在卫立煌故居采风

宋世科住宅

吴氏炮楼

正在修复的卫立煌故居全貌

    老宅子焕发新生


    在南淝河畔,占地800多平方米的卫立煌故居已经修葺一新,一派徽州风情。几名工匠正忙着进行修木、雕花、刷漆等修复工作,庭院内还堆满各类材料。故居历经沧桑唯一遗留下来的门房位于修复后整间院落的西面,黑色的木料、斑驳的墙面凸显出历史的痕迹。
    故居曾经的主人卫立煌是合肥卫乡村人。他是著名抗日爱国将领,曾是国民党军中“五虎上将”之一,因在抗战期间打通中印公路而名扬中外。1955年由香港返回大陆。毛主席曾赞其为“坚持华北抗战的领导者”、“有爱国心的国民党军政人员”。
    “整个建筑是三进两院的砖木式民国建筑,坐北朝南,青砖黑瓦,带着浓郁的徽派风情。” 合肥市文物管理处副处长钱玉春告诉记者,卫立煌故居维修工程包括卫立煌故居、宋世科住宅、吴氏炮楼。其中宋世科住宅为卫立煌表亲宋世科所建,是合肥市仅存的一座兼具中欧风格的建筑;吴氏炮楼是卫立煌和其姐夫吴鑫尊所建,是合肥市目前仅存的一座较为完好的炮楼。宋世科住宅去年3月份就已修缮完毕,卫立煌故居目前也已完成主体工程修复,进入室内装潢阶段。“此次维修与复原采取渐进式的‘修旧如旧’、‘建新如旧’的方式,根据勘察过程中露出的当年的地基,再加上村中卫氏后人的回忆,真实还原历史原貌。”钱玉春说。


故居曾饱经沧桑


    在卫立煌故居,记者见到了卫立煌的侄子,80多岁的卫道询老人,他在这里生活了40多年。据卫老介绍,卫立煌将军在15岁之前一直居住在这座老宅里。老宅曾经有三进共16间,包括门屋、敞厅、厢房、大楼、庭院、水井等,房子最后面是一座三层的西式小楼,小楼一度被作为防守用的炮楼使用。1960年的一场大火,将整个院落烧得只剩下一栋门楼。之后又因年久失修,门楼相继坍塌,最后只剩下一间门房。
    2005年,合肥市政府公布卫立煌故居(含淝河镇境内另两处具有典型民国特色的文化资源“宋世科住宅”和“吴氏炮楼”)为第三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之后,卫立煌故居修复工程正式立项;2011年文物部门完成对该故居建筑群本体考古发掘工作,并于当年开始维修。2013年年初,合肥市重点局完成卫立煌故居本体修复的招投标工作,中标单位于9月份进驻项目现场开始恢复重建。


搜集文物避免“空房子”


    “去年卫立煌长房嫡孙卫修阳曾回老家,并捐献了祖父生前用过的烟嘴、胸章、长大衣等多件重要遗物。”钱玉春告诉记者,最近卫家后人再次联系合肥市文物管理部门,表示愿意再次捐献一批遗物,用于在建好的卫立煌故居中展示。
    据介绍,合肥市文物管理处已全面启动卫立煌故居展陈阶段工作,尽力丰富展陈内容,再现晚清民国时期庐州地区民居风貌,展示卫立煌将军跌宕起伏的人生历程,把卫立煌故居建设成为重要的国防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此前,有市民捐献出民国时期的“节约建国储蓄券”,上面印有“立煌分局委托皖地行代理发行”字样。“我们正在搜集文物,同时也欢迎有卫立煌相关文物的市民能够联系合肥市或包河区相关部门来进行捐献,避免出现故居‘空房子’。”钱玉春说。
(刘晓琴 徐汐颜/文 项俐 杜静/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