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滨湖聚焦

“美丽包河”城湖映

编辑日期:2014/7/11   作者:包河区新闻中心   来源:区委部门 > 宣传部 > 包河区新闻中心   

大湖名城 园映城辉

金斗公园  腾腾/摄

    初夏时节,乘车行驶在包河区环湖大道,由远及近的合肥滨湖国家森林公园仿佛波澜壮阔的绿色海洋。路的另一侧,就是八百里巢湖,水天一色,帆影点点,蕴蓄着天地大美。
    党的十八大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在安徽“生态强省”和合肥“大湖名城、创新高地”建设背景下,地处合肥“上风口”和“核心区”的包河区,提出“生态立区”,全力打造大湖名城的“中央花园”,形成了城区生态文明建设的独特经验和意义。

生态立区 做好水绿文章


    巢湖,全国五大淡水湖之一,有3000余年历史。包河区南濒巢湖,拥有湖面70平方公里,湖岸线16.8公里,沿湖有面积达56平方公里的生态圩区, 是环巢湖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的核心区域和形象窗口。
    包河区委区政府把“生态立区”与“产业富区、管理兴区、文化强区”并立为“四大中心任务”,致力构建水绿交融、鸟语花香、品质生活的城市空间。重点建设“两区、三圩、六带”,大力实施“五大工程”。
    ——城市森林工程。通过土地流转、租地造林等形式,积极拓展城市森林建设空间,建设大面积块状人工森林群落和森林景观。
    ——公园提升工程。打造盆景式公园景观,丰富提升公园绿化品质和内涵,全力推进大圩都市农业公园、滨湖国家森林公园、牛角大圩现代农业示范园建设,打造环巢湖旅游的“三颗明珠”。全区12个公园共新增绿地35.4公顷,乔木2.3万株、灌木6.4万株、地被24.8万平方米。
    ——水岸绿廊工程。以环巢湖旅游开发为契机,突出林业水源涵养、水土保持的生态修复和保护,做足做活水、绿文章。目前已完成岸线绿化75公里,林水相映、水绿交融的生态景观格局初步形成。
    ——景观大道工程。按照“高品位、大绿量、宽幅度、多色彩、一路一景”的总体要求,打造鲜花上路、四季有花、盆景绿化、层次丰富的景观效果。
    ——“两型”社区绿化工程。结合美好乡村田园都市建设,大力推进田园生态社区和都市绿色社区建设。
    6月底,淝河生态公园施工现场,春季新栽苗木已经发出新叶,基建工程正在如火如荼进行。“一期300多亩,投入近3000万,预计今年年底前公园将建成开放。”现场,包河区农林水务局工作人员介绍。该公园总面积约为2平方公里,总长度6.5公里,“嵌”在沪汉蓉、京福高铁线场地之间,将形成高铁沿线的一条“会呼吸的绿飘带”。
    为保障绿化工作顺利推进,该区出台激励政策,严格依法建管。完善林业奖补政策和生态林养护管理奖补办法,广泛调动社会参与植树造林工作的积极性。加强林地管理,严格执行采伐限额,坚持大项目建设和绿化项目实行同步规划、同步建设,确保绿量不低,绿质不减。
    今年,全区城区绿化大会战已实施工程项目25个,新建绿化面积57.8万平方米,提升绿化面积101.5万平方米;城区绿化养管面积1524.6万平方米;农村成片造林12060亩,绿色长廊23公里,美好乡村绿化20个。截至目前,全区森林总面积7.82万亩,林木总面积达11.33万亩,森林覆盖率19.6%,林木绿化率28.4%(含巢湖水面分别为15.3%,22.2%),城区绿化覆盖率44.5%,城区绿地率41.3%,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3.6平方米。
    城市,因绿焕发出蓬勃生机,又因水增添了神韵灵气。包河“绿文章”洋洋洒洒,“水文章”同样做得端庄漂亮。
    在国家重点推进生态建设的“三河三湖”中,巢湖是“三湖”之一。包河区境内十五里河、南淝河、派河、包河、塘西河五河蜿蜒,每一条河最后都在该区汇入巢湖。包河区水环境治理任务艰巨、责任重大。
    该区坚持主河与支流、地上与地下、截污与分流、走河与治理多管齐下,在全市首先实行“河长制”。建立三级河长制及“河长承诺金”制度,制定五河“一河一策”,实施水质监测、水岸清理、污染源治理、市政管网建设、生态修复“五大工程”。与此同时,全面实施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开展了“清沟清渠”专项行动,持续推进三线三边、老城区、工业园区雨污分流改造、污水处理厂新建扩建工程,探索生态文明建设包河之路。仅“清沟清渠”工作就实施清理沟渠691条、652公里,投入3250多万元,此项工作已在全市推广。包河,用智慧和坚韧描绘出一幅水清岸绿的美丽画卷。

城湖共生 辉映美丽包河

    4月上旬,包河区第八届“春色滨湖”旅游节开幕,300名骑行爱好者参加“三线三边环湖公益行”活动,传递“志愿、生态、健康”理念。骑友丁中福说,在骑行中真切地感受到环巢湖的独特魅力。
    “绿带绕新城”,是很多市民对环巢湖生态建设最直观的感受。包河区按照市委“错位发展、各具特色”的要求,突出“生态优先、功能互补、特色发展”的要求,充分释放环湖势能,差异化推进“三圩”建设。如今,东大圩、大张圩、牛角大圩已经成为包河区“生态立区”战略的点睛之笔。滨湖国家森林公园二期建成开放;牛角大圩生态农业园突出展示北纬31°农业文化风情,被科技部批准为“安徽合肥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核心区”;东大圩国家4A级景区继续提升品质,生态新项目加快推进。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今年年初,滨湖湿地森林公园被国家林业局正式批准为国家级森林公园,定名为“合肥滨湖国家森林公园”。这片2002年形成的人工林,历时17个月就“破茧成蝶”,成为我国首个在退耕还林工程基础上,经生态修复建成的国家级森林公园,并获评2013年度全省“十佳”旅游项目。合肥,也成为全国唯一中心城区拥有2个国家级森林公园的城市。
    被环湖风景线环绕的滨湖新区,仿佛一个天然的公园。“平均每人拥有28.1平方米公共绿地,像生活在天然氧吧,这是一种森林式的拥有量。”滨湖是一座森林之城。
    滨湖新区建设,从规划之初就融入了人与自然相和谐的理念,保留了73平方公里的圩区、河流、湿地和绿地,并按照点线面相结合的原则,恢复湿地功能,涵养植物群落,打造森林城区,让城与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充分尊重自然地理环境。重点建设塘西河公园、滨湖公园、金斗公园、方兴湖公园、天山公园等“五大公园”,开展总长460公里的绿道体系建设,建成环湖大道、包河大道、玉龙路等一大批绿化景观大道,建成区城市绿地率44.8%,绿化覆盖率58%。
    2009年10月,滨湖新区被住建部批准为“城市生态建设示范区”;2013年5月,滨湖新区核心区被住建部与美国能源部联合组织评为“第一批中美低碳生态试点示范城区”。
    越来越多的市民沉醉于环巢湖的美。包河区以“三圩”和滨湖新区为主载体,突出农业休闲采摘、湿地森林公园、现代农业体验的错位发展,培育大城美村、风情小镇、都市田园、滨水生态、沿湖湿地等各具特色的旅游项目,丰富滨湖新区都市之旅、巢湖水上之旅、乡村田园之旅。
    “包河人将一如既往地高举‘生态立区’大旗,办好‘三圩建设’大事,做好‘环湖旅游’文章,强化‘活动策划、政府搭台’造势,借力万达文旅城和‘十大文化场馆’建设,努力率先实现合肥‘有土皆绿、是水皆清、四季花香、处处鸟鸣’的美丽梦想。”包河区负责同志如是说。

创新路径 提升绿化养管

    种下一棵树很容易,种活一棵树不容易。
    位于芜湖路与南二环之间的巢湖路,长约4公里。记者看到,道路两旁的植被浓荫如盖,成为附近很多居民早晚晨练、散步的理想场所。“这一路段的植被我们按照园林养护一级标准进行养护。你看,这些法梧,通过不断对树冠进行合理整形,调节树木营养物质的合理分配,逐步培养出了‘三股六杈十二枝’的自然杯状优美树形,树冠覆盖面积更大,更加透风、透光,树木长势也会更旺,对空气的净化能力更强。”包河区绿化养护管理处主任周宁表示,“区里对绿化的养护力度大、投入大,希望每条路在我们的手上越来越美。”
    城市绿化,三分栽,七分管。近年来,包河区积极创新养护管理机制、注重预防,并将林木管护经费纳入年度财政预算,大力整合造林绿化、美好乡村建设、水利建设、农业综合开发、科技经费等资金,各街镇相应配套专项经费,不断加大造林绿化养管投入。据统计,每年区级安排专项资金均在5000万元以上。
    每一棵树都有人养护,每一片林都有人养护。2012年底,市园林下划以及滨湖新区园林移交后,包河区率先成立绿化管理处,大力推进园林绿化重心下移,实行属地管理、扁平化管理、精细化管理。对主次干道、街巷支路、公共绿地、公园游园、园林小区采取包保责任制,探索建立行业管理与驻地单位负责、沿线沿路管理与店商门前承包、条与块分包结合的网格化管理新模式。
    探索市场化运作,建立绿地档案,制定出台林木管护导则和管护奖补标准,完善绿地检查考核制度,形成绿化养管“双向约定”的市场化机制。鼓励社会力量认建认养,成功引进大型企业认养义务植树基地。更新造林绿化思路,招商兴林,引进外地知名企业和先进的管理经验和做法,提高造林绿化品位。广州棕榈、浙江绿峰和芜湖精城等国内知名园林企业已先后落户包河,建设精品林地近万亩。
    此外,该区积极争取省林检局、市森防站、安农大专家的技术支持,广泛设立病虫监测点,定期开展病虫害监测预报,逐步建立病虫害监测预报机制和林业有害生物除治社会化、专业化、市场化新机制。
    “对于各类随意砍伐树木、侵占林地绿地的违法行为,我们将严厉打击。今年我们将重点做好城区绿化精细化管理工作,规范管理与考核,实现绿化管理的全覆盖。绿化管理工作逐步迈上法制化、制度化、规范化新台阶。”包河区农林水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张明发 黄小建 吴文婷·
本文刊登于《合肥日报》6月30日T0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