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滨湖聚焦

GDP增速放缓,就业新措施将带来哪些利好?

编辑日期:2014/5/27   作者:包河区新闻中心   来源:区委部门 > 宣传部 > 包河区新闻中心   
 

核心阅读

    6月临近,又是一年毕业季。相对于一季度GDP增速放缓的数据,是近700多万大学应届毕业生即将毕业的现实。面对我国严峻的就业形势,国务院已经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就业,尤其是大学生就业的“新措施”。面对当前就业市场的结构性问题,这些“新措施”能否起到显著成效?中国经济在迎来GDP增长放缓新时期的同时,又当如何保障就业率?相关专家一一解读。

国务院出台“新措施”利好大学生就业   

    小微企业招用高校毕业生可享社保补贴、毕业生办“网店”可享小额担保贷款、离校未就业毕业生给予社保补贴、国企招聘应届生进行公示……4月30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了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的一揽子新政。
    新措施在什么背景下出台,将为大学毕业生就业创业带来哪些利好,如何落到实处?记者就此采访相关专家。
——新政策出台背景是什么?
    今年,中国高校毕业生人数达到727万,为历年来最多,就业压力进一步加大。
    “近几年,每年国家都会在这个时间点前后对大学生就业有指导意见和推动政策,因为处于就业高峰期。中国每年新进入市场的青年大约1500万,今年高校毕业生占了一半,且就业时间比较集中,所以是工作重点。”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际劳动保障研究所所长莫荣说。
    北京大学职业研究所所长陈宇说:“在中国,很多家庭都把希望寄托在孩子的教育上,大学生如果找不到工作,将是社会的不稳定因素。因此,面对扩招之后连年增加的毕业生人数和就业压力,国家高度关注。”
——新政将为毕业生就业、创业带来哪些利好?
    莫荣认为,与往年的政策和指导意见相比,今年出台的新措施最大的特点是“含金量更高、操作性更强”。“比如国企招聘,去年提出要公开,今年出台了更加具体、明确的公示措施,将促进就业公平。”
    新措施规定:将小微企业招用高校毕业生享受社会保险补贴政策延长至2015年底,科技型小微企业招收高校毕业生达到一定比例的,可申请不超过200万元的小额贷款,并享受财政贴息。
    陈宇指出,这一政策旨在鼓励小微企业尤其是科技型小微企业招收高校毕业生,加大创新力度。“许多大学生都瞄准公务员、事业单位和大型国企。事实上,从发达国家经验来看,小微企业是创造力最强的,而大学生又是创造力最强的群体。不超过200万的小额贷款,换言之就是创新基金。”陈宇认为,对灵活就业的毕业生2年内给予一定数额的社保补贴,着眼点也在于为大学生预留一段自由创造、发挥、规划职业的时间和空间。
    会议确定,启动实施“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落实和完善创业扶持政策,在电子商务网络平台开办“网店”的高校毕业生,可享受小额担保贷款和财政贴息政策。
    “创业是增加就业的重要渠道,中国的创业市场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和空间。我们曾做过调研,大约一半的大学生有创业意愿,但现实中真正创业的学生可能就变成了1%。”陈宇认为,这反映出创业政策和创业服务的力度不够。所以此次相关政策在创业帮扶和保障上发力。
    当前,大学毕业生跨地域、跨单位流动日益加剧。新措施要求,简化高校毕业生在不同地域和所有制单位流动就业的落户等手续。
    莫荣认为:简化高校毕业生流动就业的落户手续,将进一步激发就业市场的活力,为大学生的职业发展提供更多便利、更加广阔的空间。
——新措施有何作用?如何落实?
    一揽子新措施的出台,对于缓解就业压力有何作用?
    莫荣认为,此次出台的新措施,最大的亮点在于将高校毕业生就业引导向小微企业和创业。“真实的市场情况是,公务员、机关事业单位和国企,每年最多能吸收约60万毕业生,不到10%,将毕业生引导向其他方面,是缓解就业压力的重要手段。”
    陈宇说,深层次而言,鼓励大学生创业,意味着政府瞄准了增加经济活力、激发市场潜能的大方向,已开始在促进生产力发展、促进新生产力要素产生等方面加大力度。
    莫荣、陈宇等专家均强调,要让政策真正落地并发挥最大效果,需人社、工商、税务等各部门加强合作,着重提升就业服务的效率。“同时还要加大对帮扶和利好政策的宣传力度,让毕业生真正了解,国家到底会给每一个个体什么样的帮助和利好。”(本文摘自新华网)

解就业结构性矛盾长远靠市场


    就业的结构性矛盾在全世界都普遍存在
    中等职业学校及高校毕业生成为新增劳动力的主渠道,再加上求职观念错位,加剧了结构性矛盾
    实施动态化的人才培养方式,提高劳动者整体素质和就业技能至关重要
    2014年我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将达727万人,比上年增长28万人。在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的同时,部分企业招工难的现象依然存在。有关专家指出,在就业形势稳中向好的同时,结构性矛盾依然严峻。
    积极有效地破解就业结构性矛盾,有利于在继续扩大就业的同时提高就业质量。关键是要在经济转型和结构调整中继续坚持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加快教育体制改革,加大劳动力市场的供需匹配度。
    就业结构性矛盾是指在市场供求总量基本相当的情况下,人力资源供给与岗位需求产生的不匹配。“应该看到就业的结构性矛盾在全世界都属于正常现象。”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院长、中国就业研究所所长曾湘泉告诉记者,“一方面企业招不到人,另一方面大学生就业压力大;一方面部分劳动者工资下降,另一方面企业人力成本在上升。这些都是就业结构性矛盾的表现。”
    中国就业促进会此前发布报告指出,根据对全国100个城市人力资源市场供求变化状况的持续监测表明,市场供求总量基本相当,但市场供求的匹配度却出现越来越大的差距,特别是技能劳动者和专业技术人员的供求缺口明显加大,2010年—2012年年均比率已超过2:1。同时,在市场就业机会平衡的状况下,以高校毕业生为主体的青年就业难问题日益突出,近3年更进一步加剧。
    曾湘泉表示,目前结构性矛盾已成为就业最主要的问题。由于产业结构调整、产品转型升级、外贸形势变化等原因,市场用人需求变化速度很快;但我国人才供给变化较慢,就业能力并未与之相适应。
    中国社科院社会学所副所长张翼分析认为,出现结构性矛盾的原因之一,在于伴随我国人口结构的转型以及教育渠道对劳动力人口的分流,过去以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为主的劳动力供给增量趋于缩小,中等职业学校及高校毕业生成为新增劳动力的主渠道。由于大学毕业生的增速快于白领岗位的增速,所以大学生的工作搜寻成本比农民工更高。
    大学生的求职观念错位,也加剧了结构性矛盾。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新闻发言人李忠认为,今年高校毕业生就业总量非常大,但与此同时,部分高校毕业生的专业、素质、个人期望和市场需求还存在差距。
    北京时代卓易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平说,从年初到现在的招聘情况来看,许多大学生的就业期望仍显过高,就业观念需要转变。北京海博思创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徐锐也告诉记者,公司曾经参加过一些校园招聘会,但许多学生的专业技能与企业的需求匹配度不高,对接效果并不理想。由于他们企业创立时间不长、规模较小,大学生对企业的信心不足,即使提供的薪酬在行业内具有竞争力,依然难以招到满意的人才。
    如何破解就业结构性矛盾?实施动态化的人才培养方式,提高劳动者整体素质和就业技能显得至关重要。曾湘泉表示,从短期看,政府可以通过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企业吸纳大学生就业税收优惠政策以及大学生村官、鼓励下基层等各项政策来引导大学生就业,并加强对大学生的就业服务与指导。从长期看,应考虑建立市场化机制,通过改革来大幅提高学校的专业和课程设置应对市场需求变化的速度和能力。
    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在日前举行的“产教融合发展战略国际论坛”上强调,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是解决新增劳动力就业结构性矛盾的紧迫要求。今后,除少量一开始就定位于研究型大学的高校外,新设本科学校和更名大学都要明确应用技术类型高校的办学定位。张翼建议,高校在人才培养上,要根据劳动力市场的变化,在设置专业、使用教材、实习安排等方面采取积极举措,及时将市场需求反映在教学过程中。还应适当减少非专业课程的安排,加强专业教育,增加与劳动力市场的匹配度。
(本文摘自《经济日报》)


警惕招工难就业难演变为人才短缺

    中国现在正处在后刘易斯拐点时期,我们面临着很多挑战,其中最大的挑战就是如何调整就业增长结构。原来我们有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可现在我们的劳动年龄人口已经呈现负增长。一方面农民工招工难,另一方面大学生却出现就业难。为防止一些产业因缺乏具备合格技能的劳动力陷入困境,我们必须要重新调整就业结构,把更多的劳动力调整到有助于经济扩张的部门。而这又需要政府及时增加教育投入。


招工难和读书无用论缘何出现


    城镇劳动力市场招工难现象是长期存在的,我们还应该注意到,不同学历者之间存在着不同的就业状况。受教育程度在初中以下的农民工求人倍率(该比值越低表示找工作越难)一直在持续上涨,而大学生的求人倍率总体来说保持在1左右,有时甚至低于1。换句话说,中国的农民工招工难和大学生就业难是同时存在的。
    由于劳动力供求关系的变化,在2004年以后,普通劳动者或者说非技能、半技能劳动者的工资上涨速度较快,无论是制造业、建筑业还是农业,农民工的工资在这10年来都呈现着两位数的增长。而大学生的工资待遇增速远远达不到这个幅度。
    我们在中国三个城市做过关于农民工受教育回报率的调查,发现高中学历、大学及以上学历的相对回报率都在下降,而学历低于初中这部分人的相对回报率却在上升。一旦老百姓认为读书无用,就很难去激励孩子继续上学。


要提前为产业升级培育人力资本


    中国的劳动就业群体有10%以上的人拥有大学以上文凭,他们基本上都分布在公共管理、教育卫生、信息业、金融业这些高端的服务领域。美国有40%以上的人受过大学教育,他们中有相当多的人分布在农业、制造业、交通和商贸业。为什么我们的大学生不愿意去这些领域,是因为我们一直以来在这些领域没有优秀的大学,而都是通过职业教育在填补这些方面的就业空白。
    职业教育可能会出现两个错位。首先,现在职业教育的体系和能力未必能够培养出适合于这些行业的就业技能。其次,由于我们的产业结构调整非常快,不知道那个时候需要什么样的技能,因此我们今天为未来产业结构升级所培养出来的人力资本,很可能是未来并不需要的。
    治理结构性就业难题,我们需要的是劳动者学习能力的培养,是受教育年限的持续。虽然我们不知道未来会变成什么样子,但是我们从今天的静态产业结构来看,相信未来对人力资本的需求会主要集中在第二产业的劳动密集型、第三产业的劳动密集型、第二产业的资本密集型和第三产业的技术密集型。
    今天农民工的受教育程度刚好跟第二、第三产业劳动密集型相匹配,但是由于农民工没有上高中、上大学,他们的受教育年限距离第二和第三产业在产业升级以后对教育的需求会有巨大差距,而这个差距至少会有三四年之多。
    日本的经历其实对我们来说是一个很好的教训。日本也曾经历过高校扩招,也被大家批评由于扩招太快导致教育质量下降、就业越来越难。日本政府迫于压力,有意减少了高校的发展速度,并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把他们最好的工人投入到制造业,创造出很多很好的产品。但是,当这部分比较优势消失以后,当日本需要创新、需要提高生产力的时候,他们发现,人才不够了。
    教育有两种回报,一是私人回报,即个人在劳动力市场上可以得到的回报,这个回报有的时候会有市场失灵。二是社会回报,这个回报会更长久,个人可能体会不到。教育经济学告诉我们,社会回报最高的教育阶段是学前教育,然后依次是义务教育、普通的高教和职业教育。
    我们通过这样的梳理可以得出以下的结论:首先,政府要投入更多的钱去办教育,但应该投在市场无法自发做到的地方。对于那些私人回报率较高的教育培训业部分可以全部交给市场去决定。其次,我们应该继续增加受教育的年限,为了真正激励家庭送孩子上学,就应该把学前教育和高中教育也纳入到我们国家的义务教育里边。
   (本文来自《中国经济周刊》,节选自中国社科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所长蔡昉在北大国家发展研究院20周年庆典上的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