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滨湖聚焦

王大郢“蜕变”

编辑日期:2014/3/21   作者:包河区新闻中心   来源:区委部门 > 宣传部 > 包河区新闻中心   

 

两年后这里就是高楼大厦

拆迁师傅在整理房屋拆除后的钢筋

租房户陆续搬家

在王大郢生活了一辈子的老人依依不舍

居民在菜地里摘菜

拆迁了,“骆驼”也搬家

王大郢原淝河钢窗厂

 

    在望湖街道南淝河畔,有这样一个村庄:因为有三分之二的居民都姓王,所以得名王大郢。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这个小小的村庄远近闻名。随着城市化的发展,王大郢正在酝酿转身。


曾经的“安徽第一村”


    这个小小的村庄,曾是“安徽第一村”,办起全国第一份村报,是安徽省春晚的举办地,接待过包括赞比亚总理等国内外社会各界人士的参观……至今,村里的老人说起当年的岁月还是满脸骄傲。但在城市化进程中,王大郢村在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和丰富多元的产业业态中,显得有些落寞。


承载梦想的栖居地


    门前屋后盛开着朵朵桃花,田间小路弥漫着从葡萄走廊传来的果实芬芳。曾经王大郢的美丽吸引过不少外地人前来安家。当年,20多岁的蚌埠女孩沙婵毕业后,成为王大郢小学的一位教师,沙婵说这里的美景就像她梦里的世外桃源。
    这里,从淝河钢窗厂起家,拳头产品卷闸门全省闻名,在20年前,这还属于非常新奇的“高科技”。王大郢人把挣得的钱,用于改造村里的基础设施,农田、交通、水利……当时王大郢村率先在全市实现村村通,村民们开玩笑说,“我们是穿着皮鞋干农活”。


服务市民的“大菜篮”


    这里还曾是合肥的“菜篮子”。这块90亩的菜地见证过董奶奶的爱情。73岁的董照荣是庐江人,当年,她和爱人在庐江相识、结婚,董奶奶追随丈夫来到了他的老家王大郢。
    来到王大郢后,董奶奶开始种菜,这一种就是30多年。最早的种菜是“计划经济”,种菜所得上交“门市部”。改革开放以后,卖菜所得全部归自己所有,村民的热情甭提多高了。王大郢改造后,这片菜地将随之消失,董奶奶也可以享享清福了。


期待改造后的重生


    想到搬迁,一些老人心里有些不舍。但是,随着城市化的发展,王大郢已成为城市发展的一块洼地。
    69岁的王师傅在淝河路边帮居民们配钥匙,对这里的一切都再熟悉不过了。他告诉记者,改造是居民们共同的期待。据了解,王大郢自去年10月16日启动拆迁,拆迁总户数达1120户,现在只剩下40多户,97%的居民都已交了钥匙。
    昔日的“安徽第一村”,正期待着以另一种形式,重拾辉煌。

邓业锋 王萍 李文琦/文 郑成功/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