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滨湖聚焦

大气污染防治 我们在行动

编辑日期:2014/2/25   作者:包河区新闻中心   来源:区委部门 > 宣传部 > 包河区新闻中心   
 

核心提示

    近一年来,接踵而至的雾霾席卷了大半个中国,给整个社会的生产、生活造成了巨大影响。当前,全国各地正进行着一场治霾攻坚战,努力消除形成雾霾的“人为土壤”,致力于还民众一片洁净的蓝天。

31省份签署改善大气质量军令状
京津冀PM2.5浓度3年须下降25%
   

    按照《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要求,到2017年,京津冀细颗粒物即PM2.5浓度要下降25%左右。环保部有关负责人近日向媒体通报说,为确保这一目标的实现,环保部已经与包括京津冀在内的31个省(区、市)签署了《大气污染防治目标责任书》。同时,国务院将颁布考核办法,以保证目标责任的完成。
    《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提出,到2017年,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PM2.5浓度分别下降25%、20%、15%左右,其中北京市细颗粒物年均浓度控制在60微克/立方米左右。
    这位负责人表示,各省(区、市)空气质量改善目标是目标责任书的核心内容。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山东)、长三角、珠三角区域内的10个省及重庆市重点考核PM2.5年均浓度下降情况,其中,北京、天津、河北确定的目标是到2017年PM2.5下降25%;山西、山东、上海、江苏、浙江确定的目标是到2017年PM2.5下降20%;广东、重庆确定了下降15%的目标,内蒙古确定了下降10%的目标。其他20个省(区、市)重点考核PM10年均浓度下降情况。
    “根据各地环境质量状况,将空气质量改善目标划分为五档。”这位负责人说,目标责任书要求,可吸收入颗粒物即PM10年均浓度远低于新空气质量二级标准的省份要求其持续改善,PM10年均浓度接近二级标准或超标的省份,根据超标程度,要求其分别下降5%、10%、12%、15%。
    据介绍,除空气质量改善目标外,目标责任书还包括《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中的主要任务措施。对于京津冀及周边地区6省(区、市),目标责任书明确了煤炭削减、落后产能淘汰、大气污染综合治理、锅炉综合整治、机动车污染治理、扬尘治理、能力建设等各项工作的量化目标,并将工作任务分解至年度;对于其他省(区、市),提出了任务措施的原则性要求。目标责任书要求各地制定实施细则和年度计划,分解落实任务,细化到年度。(摘自《法制日报》)

铁腕治污诚可贵 保蓝天须更科学
——聚焦兰州“史上最严”治污季


    过去的2013年,我国众多城市深陷“霾”伏,而曾经污染严重的兰州却成功“逆袭”——全年优良天数299天,优良率81.9%,是近10多年来空气质量最好的一年。
    记者调查了解到,这一成绩的背后是政府主导下的“全民治污”模式。专家认为,兰州治污成果来之不易,经验值得借鉴,今后应积极探索长效机制建设,以从根本上提升空气质量。


“史上最严”治污换来的蓝天


    长期以来空气污染是兰州市民的一块心病,虽然年年都在治理,但效果并不明显。
    作为我国老工业基地,兰州城区分布着一批石化、火电等重工业企业。加上河谷盆地、静风天气等因素,环境容量非常小,空气质量长期在全国省会城市中排名垫底。上世纪80年代的一个形象说法是:“鼻孔和烟筒一个样,麻雀和乌鸦一个样,太阳和月亮一个样。”
    从2012年起,兰州痛下决心治污,制定实施了一系列被称为“史上最严”的措施,污染严重状况发生改观。
    其一,严在“全民动员”。2013年9月16日,兰州就启动冬季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比往年提前一个半月。冬防期间,兰州环保、工信、城管乃至纪检监察、街道社区都参与进来,就连过去用于维护社会治安的三维数字社区管理系统也增加环保职能,用电子探头监控每个社区、每条街道是否有违规生火、乱倒垃圾的行为。为降低工业污染,兰州环保等部门派出环境监察员进驻电厂、石化等重点行业,监督环保设备运行。
    其二,严在严格落实。为落实治污措施,兰州规定了许多“24小时”工作制:对排放大户的驻厂监察24小时不间断,检查尾气超标车辆24小时不间断,杜绝劣质煤进城24小时不间断。
    其三,严在严厉追责。2012年,当时的兰州市环保局局长因治污不力被免职。2013年11月,兰州又免掉了两名没有很好执行冬防要求的干部的职务,一家国字头热电企业因冬防不力被撤销了直接责任人的职务。
    “有人说兰州治污靠的是人海战术,靠的是干部的辛苦,这有一定道理。”兰州市环保局局长闫子江说,兰州把治污作为锻炼干部队伍、改进工作作风和提升城市管理水平的抓手,能用干部的辛苦换来蓝天也值了。


治污“触痛”民生问题 难在平衡利益

    铁腕式的“全民治污”使兰州蓝天增多,人们呼吸到更多清新空气。但同时,一些治污措施对供暖、交通等带来了不利影响,一些人对“全民治污”产生非议甚至质疑。
    首先是供暖。2013年冬,兰州部分热电联产供热区域出现供热异常,尽管政府部门否认与治污有关,但很多市民并不相信。城关区农民巷一家物业公司工作人员吉克勤说,往年小区供暖一直是正常的,而近期暖气温度时高时低,个别时段甚至没有一点暖气,原因在于热电厂怕被罚款少烧煤,提供的热量相应减少了。
    其次是限行。兰州规定,当市区空气污染达到一定程度且持续一定时间时,将对9座以下机动车进行单双号限行。这一措施已于2013年11月17日启动,这在全国属于首次,而且持续到2014年1月10日。有车一族纷纷吐槽:单双号限行,车辆实际出行天数减少,而保险等费用交的却是全年的,不公平。
    几乎“全天候”的洒水降尘也引来质疑。2013年9月底到11月初,兰州城区每天有逾百辆洒水车上街作业,每天洒水万吨以上,天气寒冷时道路结冰,导致交通事故增多。
    闫子江说,治污之难,难在平衡各方利益。治污与供暖、交通都是民生问题,在一定时期有冲突难以避免,这就需要选择和平衡,但长期看并不矛盾。


“全民治污”如何可持续?


    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系主任马建民教授认为,兰州大气污染不是区域性的,只要采取有力措施,效果立竿见影,这是其优势。但劣势是特殊的地形和气候环境不利于污染物扩散,非常容易形成灰霾天气,“铁腕”稍一松动,很容易反弹。另外,许多管控措施所能达到的效果也有限,如果不采取治本之策,进一步改善空气质量的难度非常大。
    “治污不仅需要有‘铁腕’,还必须走向精细化、科学化。”马建民建议,每个城市的污染源及污染成因等都有所不同,把这些问题搞清楚了才能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包括兰州在内,各地在治理大气污染上都应加强科学研究。
    一些专家认为,兰州治污虽然是“全民动员”,但要让广大民众真正化被动为主动积极参与,需要引入现代治理体系。兰州大学管理学院副院长何文盛说,像治污这种行动,需要把以政府为主导转变为政府牵头、多方参与的多元治理格局,让民众参与到从决策到治理的全过程,这样的治污才能取得广大民众的理解和支持,并使治污对其他民生问题的影响降到最小。(摘自新华网)

少放鞭炮出实效 山西春节期间雾霾减轻


    日前,记者从山西省环保厅获悉,该省春节期间主要城市空气质量好于往年。其中省城太原市成绩最为突出,空气质量由重度污染逐渐转为良好,PM2.5平均浓度同比下降38.7%,空气质量指数最低为51。
    空气质量的好转,除了瑞雪普降的有利气象条件外,主要得益于该省打出的一系列“组合拳”。春节前夕,太原市出台了“史上最严禁令”,禁“两节”旺火,限烟花爆竹。
    其中明确规定,春节、元宵节期间,全市除部分远离市区的乡镇外,一律限制燃放烟花爆竹。且把燃放时间限定为5天,同时要求各级党政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各类企业,一律禁止燃放烟花爆竹。此外全市城区范围内一律禁燃旺火。
    临汾、右玉等市县也发出倡议,号召不燃放或者少燃放烟花爆竹,做低碳生活的倡导者和践行者。
    同时,民众的环保意识进一步增强也减轻了污染。以往年炮声震天的“开门炮”为例,今年的“开门炮”动静则小得多了。7日记者走访太原市主干道平阳路发现,众多店铺前的街道上少有炮屑垃圾。一位环卫工人对记者说,往年大多数商家都会在门前盘一地的鞭炮,再加上二踢脚,足足能响15分钟。但今年在他的责任区内,只有三四家商铺放了几挂小鞭炮,“今年的炮屑垃圾差不多能少一半。”
(摘自新华网)

治理雾霾,人人都不是“旁观者”


    中东部大部分省份日前出现灰霾,波及面积约143万平方公里,约占国土面积的15%。雾霾围城挥之不去,不仅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和身体健康,也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一大阻力。
    治理雾霾,政府责无旁贷。但也有网民提出:治理雾霾,不仅仅是政府的事情,我们每个人也有责任。与其一味抱怨,不如参与其中,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根治我们身边的污染。这种观点非常在理!
    雾霾的形成,除了气象条件,水泥、钢铁、焦化等高能工业产业导致大气中颗粒物浓度增加之外,机动车尾气排放PM2.5等也是降低空气能见度的“罪魁祸首”。因此,治理雾霾天气既需要政府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坚决淘汰落后产能,走绿色发展之路,更离不开公众环境意识的提高和自觉行动。
    比如,市民可以合理使用机动车,多乘坐公交,减少尾气排放,同时要避免过度装修,节约生活资源,杜绝铺张浪费……只有每个公民都把自己作为环境治理的一份子,才能形成解决环境问题的合力。
    雾霾围城,每个人都不能做看客、旁观者。每个人都应该将环境保护意识上升为一种生活方式,一种更高层次的自觉行为。唯有全社会都积极行动起来,才能让我们不再有“心肺之患”,才能守护好我们的绿色家园,拥有一片蓝天白云的宜居环境。(摘自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