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滨湖聚焦

火笔画:绘画中的传奇

编辑日期:2014/12/5   作者:包河区新闻中心   来源:区委部门 > 宣传部 > 包河区新闻中心   
“火”能画在纸上吗?听起来不可思议的事情,却在火笔画传人刘凯手中得以实现。用特制高温铁笔,借鉴国画技法,运用远近虚实、浓淡相间的方法,烙画而成,火笔画带给我们这样一个奇迹。
    今年77岁的刘凯,精神矍铄,说起火笔画来更是侃侃而谈。自幼便跟随父亲学习火笔画技艺的刘凯,与火笔画结缘已经60余年。

火笔画以“铁”作笔,以“火”为墨

刘凯的家充满艺术氛围

刘凯与火笔画结缘60余年

 

近期作品

各式各样的火笔

     曾经辉煌远销国际

    如今世人甚少了解的火笔画,有一段时期在合肥发展得甚是辉煌,一度和“芜湖铁画”、“徽州三雕”、“屯溪竹编”等齐名。
    “1959年,我和父亲对火笔画炭球进行了创新,研制出更先进的作画工具——电烙笔。从此,火笔画的生产渐入佳境。”刘凯回忆说。与此同时,火笔画创作也一直处于不断创新之中,创作采用中国画的技法,使画面更为生动。上世纪80年代作画材料又扩展到宣纸和绫绸上,由于材料薄,易燃,作画难度也更大,但这种创新提高了火笔画的艺术价值。
    “合肥火笔画”曾和“芜湖铁画”、“徽州三雕”、“屯溪竹编”等并入合肥模型厂,成立“特种工艺车间”。1973年,“火笔画车间”成立。1975年,为了扩大产品出口,火笔画生产线并入合肥工艺美术厂。1978年火笔画成立独立车间,专门生产省外贸、市外贸的出口产品定单。火笔画品种也逐年增多。其制品包括屏风、挂屏、座屏、果盒、首饰盒、文具盒、套盒、笔筒、镇纸、搁臂、台屏以及各种装饰画等200多个品种,产品远销东南亚以及日本、欧美等国家,40年来出口累计达20余万件制品,在上世纪80年代末达到鼎盛期。
    火笔画辉煌的40年间,有200余人从事该行业的制作生产,他们的作品多次参加国内外工艺美术大展,名扬海内外。

年过古稀笔耕不辍

    到了上世纪90年代,火笔画的生产逐渐没落,许多火笔画工艺者为了生存也纷纷转行,可作为火笔画传人的刘凯,并没有放弃。
    来到刘凯的家里,巨大的书桌和笔墨纸砚占据了家中一半的空间。“瞬间光阴回首老,数十年华走夕朝。”虽然已经77岁了,但老人从不放弃学习,坚持创作火笔画作品。“我先后去过黄山8次,那里的美景早已烙在我心中。”刘凯擅长绘画山、水、花、鸟,他觉得山的气质和意境一定要通过手腕的力度绘出来,特别是云朵和水波,必须突出立体感。
    每天下午是刘老创作火笔画的最佳时间段。“我现在每天下午都要画上2—3个小时。有时候构思一幅作品‘走火入魔’,睡觉吃饭甚至上厕所都在想呢。”刘老笑呵呵地说。
    观刘凯作画,只见他利用烙铁300℃至800℃的温差,运用炭化原理,在洁白的宣纸上勾、擦、点、烘、推、铲、挪,形成茶褐色的画迹,巧妙地将传统中国画表现技法与烙画艺术融为一体。他烙笔下的黄山景致,借鉴黄宾虹先生的积墨技法,利用烙铁温度、力度和速度的节奏变化,营造出或轻快或凝重的“笔墨”效果,将黄山松石之奇异、云雾之变幻、意境之幽深,表现得淋漓尽致。“火笔画有着其别有情趣的魅力,有着独特的艺术审美价值。”刘凯充满深情地说。

坚守技艺盼望传承

    对于火笔画这项民间工艺的未来,刘凯表示担心,“现在国家对民间艺术的保护意识越来越强,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关注火笔画,让这项技艺代代传下去。”
    火笔画如今是重金难求。港台友人登门求购,外地大型展会邀请传承人前去表演,多家旅游专业网站重点介绍合肥火笔画这一安徽特产。入选安徽省首批“非遗”名录无疑将给合肥的火笔画带来另一番天地。为了将火笔画这一传统工艺传承下去,刘凯愿意将自己的技艺传授他人。他表示可以招收具备一定美术基础和钻研精神的学员。刘凯还有一个办厂的愿望,他想将闲散的火笔画工艺传人召集回来并形成一定的生产规模,“生产线上马会使火笔画更好地得以传承。”可是建厂所需投入不菲,刘凯有些无奈。
    “另外,如果有可能,我也希望2—3年后可以做一场火笔画展览,让更多的人了解这门艺术。”刘凯表示。

非遗知识链接:
    火笔画,又称烙画、烫画。古代烙画起源于西汉,兴盛于东汉宫廷,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后来由于连年灾荒战乱,烙画工艺曾一度失传。直到明末清初,才真正走进民间并且逐步流传开来。
    火笔画是江淮地区独具特色、流传甚广、极具群众基础的一种民间工艺美术。火笔画的特征是以“铁”作笔,以“火”为墨,在木板、竹簧、宣纸、绫绸等不同材料上作画。其作品大至数丈,小不足盈尺,具有极高的艺术欣赏价值和收藏价值。2006年12月,火笔画被列入安徽省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王亚玲/文 刘会春/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