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滨湖聚焦

日新月异看发展

编辑日期:2014/12/26   作者:包河区新闻中心   来源:区委部门 > 宣传部 > 包河区新闻中心   
 

核心阅读

    在打造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副中心的新使命下,全市广大干部群众正防骄破满、拉高标杆,努力实现与先发地区的等高对接,不断开创打造“大湖名城、创新高地”的新局面。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在市委宣传部统一组织下,近期,合肥日报派出记者赴中部中心城市武汉采访,从经济和社会建设等方面,对武汉的成功做法和先进经验进行多角度报道。本报开辟特刊,转载相关报道,以期为全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参考借鉴。

武汉“城建攻坚”五年斥资八千亿元

充实“中心城市”承载力

    “武汉就是个大工地”——这是很多外地人对武汉的第一印象。
    为实现“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复兴大武汉”的战略目标,武汉于2012年制定了“城建攻坚”五年行动计划(2012~2016年),计划投资约8000亿元,夯实“中心城市”的承载力。
    2012年,武汉步入到全国副省级城市里的第4位,全国的第9位,重回全国城市的前十位。其中,“处处是工地”景象托举出的大武汉梦功不可没。
铁、水、公、空”齐发力
    交通上的中心地位,是实力中心地位实现的基石。“城建攻坚”五年行动计划中,武汉把综合交通枢纽功能的大提升放在重要位置,不断整合提升“铁、水、公、空”等整体交通功能。
    当前,武汉正加紧机场建设,2020年航空旅客吞吐量有望达到4200万人次;同时强化航空、高铁、城铁、市铁间的“零换乘”,打造“空中门户”和“超级车站”;建设涉及省内4座城市的武汉新港,2013年完成货物吞吐量1.32亿吨,集装箱吞吐量增长至85.28万标箱;形成“五环十八射”的高、快速路网格局。

6条地铁线同步建设


    当前,武汉正在编制新一轮轨道交通线网规划,初步计划到2049年,建成25条线路,总长度1045公里。
    2010年7月,武汉首条地铁线路1号线投入运营,2012年起,实现主城区每年开通一条轨道交通线路。目前,已开通1号线、2号线一期、4号线一期和1号线北延线,通车里程达78公里,基本覆盖武汉三镇;眼下,6条地铁线路在武汉同步建设,2014年计划投资180亿元,2016年通车里程超过160公里。
    值得一提的是,武汉在具备条件的39个地铁站设立了24小时自助图书馆,供市民免费借阅图书,首创全国“书香地铁”。

规划快速路300公里


    通过重要节点整治,武汉28公里一环路实现了畅通。在此基础上,全线48公里的二环路畅通工程也已建成过半,91公里长的三环线正在进行提档升级改造,143公里长的四环线正在建设。
    加上相继开工的一批放射线路,目前,武汉已按照快速路标准建成道路181公里,占规划快速路里程300公里的六成多。
    新闻链接:武汉“城建攻坚”五年行动计划总投资约8000亿元,共需推进24类130余个重点项目的建设。截至9月底,累计完成3629.66亿元,今年1~9月,完成投资1099.66亿元。

 

武汉实施工业“万亿倍增”计划

设基金引导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近年来,面对严峻复杂的国内外形势,武汉持续深入推进工业发展“倍增计划”,工业经济呈现出“稳中有进、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为全市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突出重大项目带动作用

    2013年,武汉规模以上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0394.1亿元,突破万亿元大关。总量和增幅在15个副省级城市中分列第9位和第1位。完成工业增加值3113.2亿元,增长11.7%,总量和增幅居副省级城市第6位和第4位。
    工业发展离不开大项目带动。3年来,该市累计引进投资5亿元以上工业项目200多个,其中50亿元以上项目接近40个。
    2013年,武汉市产值过千亿产业达6个,分别为汽车及零部件、装备制造、电子信息、食品烟草、能源环保和钢铁及深加工。

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


    38年前,中国第一根光纤、第一个光传输系统在东湖高新区诞生。如今,中国50%、世界25%的光纤出自这里。这是战略性新兴产业,一根头发丝般粗细的普通光纤,可容纳24亿人同时通话。
    武汉市积极贯彻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2013年,该市规模以上企业完成战略性新兴产业工业总产值1370亿元,增长25.4%。今年前9个月,该市规模以上企业完成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产值1130.8亿元,同比增长25.1%。
    为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武汉设立了规模为102亿元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引导基金,重点推进新一代显示、移动互联、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千企升级”行动助企业转型升级


    近年来,骨干企业在武汉成长迅速。2013年,该市产值过亿元企业达到968户,过百亿企业15户,过五百亿企业5户。
    今年,武汉启动实施了“千企升级”行动,计划用3年时间组织实施1000户企业的转型升级计划,累计实现技改投入1500亿元,带动全市规模以上企业实现“创新能力提升、技术装备升级、绿色制造、两化融合”为重点方向的转型升级。
    前9个月,武汉启动了东本厂二期产能提升、神龙5大新车型改造、华能电厂脱硝改造、冠捷超高清显示器生产线等290项企业技改项目,全年启动400项企业技术改造项目,完成280项。

武汉推出文化产业振兴计划

    武汉市以文化产业超倍增发展为目标,以推动文化科技融合为重点,在促进文化产业顶层设计、政策供给、项目带动、园区建设等方面加大力度,文化产业发展环境进一步改善,发展动力进一步增强。

古昙华林显生机


    昙华林历史文化风貌区位于武昌老城区的东北角,地处城墙内的花园山北麓和螃蟹甲之间,随两山并行成东西走向,核心区域由中山路、粮道街、得胜桥围合而成,约1平方公里。
    2004年开始,武汉市为了传承保护历史文化根脉,启动了昙华林历史文化街区建设,投资3亿元,对昙华林8栋历史建筑、公共市政设施道路进行了改造。2012年,引入市场机制,成立武昌文化旅游投资公司,注册资本2亿元,负责昙华林的文化旅游开发,并作为区级文化旅游融资平台,加强旅游区划和产业扶持。
    截至目前,街区共引进各类艺术企业及服务机构120户。7月份,湖北省华中文化产权交易所入驻湖北美术学院昙华林校区,该所是湖北及华中地区文化体制改革的资源配置平台。

设2亿元文化产业发展资金


    昙华林繁荣,是武汉市大力实施文化产业振兴计划结出的丰硕成果之一。2012年9月,《武汉市文化产业振兴计划(2012-2016年)》出台,确立文化产业超倍增发展目标,明确重点发展创意设计、传媒出版、文化旅游、网络文化、动漫游戏、艺术品、演艺娱乐、现代会展等八大文化产业门类。同年,武汉市首个文化发展空间战略规划出炉。
    根据产业政策,武汉明确设立2亿元的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内容涉及税收优惠、投资融资、创新提升、土地供给、招商引资、人才培养引进等方面。

积极推动文化科技融合


    目前,投资100亿元的武汉客厅、50亿元的周大福(武汉)珠宝文化产业、20亿元的雅图中国光影城已投入使用;万达集团投资38亿元的电影科技乐园、25亿元的汉秀剧场即将正式运营;华中影视文化产业基地、腾讯无线互联技术研发总部、长江传媒大厦、武汉出版文化产业园二期、武汉创意天地、光谷创意大厦等重点文化产业项目均稳步进行。
    武汉是首批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之一。武汉市委宣传部从工作机制、发展思路、政策配套、服务支撑等多方面入手,组织推动全市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实施数字图书馆、数字出版、民族文化科技保护、文化演艺、高新技术博览服务、工程设计之都、三网融合、动漫游戏、多语言翻译、教育云等10大重点工程;先后分两批初选文化和科技融合试点园区16家、试点企业42家,并认定光谷创意产业基地等8个园区、精伦电子等18家企业为首批示范园区、示范企业。

武汉“市民之家”打造便民服务快车道

    武汉市的“市民之家”项目是目前国内智慧城市建设中全国投资额最大、技术最先进、占地面积最广的政府行政服务工程。该项目充分利用当前物联网、云计算等最新的信息技术,整合全武汉市的电子政务、行政审批和公共资源交易的信息及业务资源,为企业和公众提供统一、现代、便捷的行政服务。

426个审批服务事项集中办理


    武汉的“市民之家”历时2年多时间建设:工程于2010年7月份开工,2012年10月27日正式启用。
    其内部结构布局由办事大厅、武汉规划展示馆和两者合围而成的中庭三部分组成。办事大厅的1~2层为行政审批服务区,设立318个服务窗口,办理426项审批和服务事项,其中市级保留行政审批事项259项;3~5层为公共资源交易区,土地交易、建设工程、政府采购、农村综合产权、知识产权、医疗设备采购六大类项目集中进场交易。
    当前,公安、工商、税务、市政、民政等66个政府职能部门和公共服务单位、67家中介机构进驻“市民之家”,方便企业和市民办事,形成了全国审批流程最优、信息化集成水平最先进的“市民之家”。

超高智能化水平


    武汉“市民之家”在全国率先采用云计算技术,千台电脑共一个主机,主干核心采用万兆光纤+万兆交换机,楼层之间网速达到万兆,桌面电脑网速达到千兆,且实现无线网络全覆盖。建设范围覆盖政务外网、政务专网、业务网和公安专网等,其信息系统与全市15个区级政务服务中心、162个街乡镇、3000多个社区网络连通,成为武汉建设智慧城市的“神经中枢”,通过信息化平台实现多个政务服务垂直系统横向关联,为广大市民打造了便民办事的快车道。
    在这里,市民办事可实现网上流转、网上审批、网上查询,并享受24小时自助服务和3G、WiFi网络全覆盖。

审批事项一次性申报


    在“市民之家”,所有审批事项一次性申报,窗口自动生成办理告知,实现了“一窗受理、一次录入、长期使用”。各类审批事项的申报信息、过程信息、结果信息,实现了自动整合、实时交互、全程共享。行政审批数据资源库对工商执照、机构代码证等审批证照,系统自动比对,杜绝了假证、假照的现象。所有审批收费通过网络统一收取,窗口、银行、财政和政务中心实现了信息互联互通。
    据不完全统计,武汉现有48个市直部门拥有独立机房,共计近千台服务器,但使用效率不足20%。未来武汉拟推进各市直部门信息连通,重点推进“市民之家”各单位数据共享,整合电子政务资源;向民众开放市质监、安监、食药监、农业等部门数据,在财政、环保、招投标等领域开展数据公开试点,引导私营单位和社会对数据开展创新性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