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滨湖聚焦

中国要美 农村必须美

编辑日期:2014/1/21   作者:包河区新闻中心   来源:区委部门 > 宣传部 > 包河区新闻中心   
 

核心提示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于2013年12月23日至24日在北京举行。会议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分析“三农”工作面临的形势和任务,研究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的重要政策,部署2014年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农业农村工作。就会议传递出的新信息,专家从各方面进行解读。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农村环境一旦破坏,再恢复会很难;农村的美一旦消逝,人们的乡愁也将无处寄托。”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周宏春说,“部分乡村的美已经因为城市建设的冲击受到破坏,有些乡村的环境污染已经相当严重。”

推进城镇化,不能冷落农村


    中国农科院农业自然资源与区划研究所研究员张维理表示,当前我国农业环境污染形势十分严峻,已到了非治不可的关口。这其中既有农业产生的面源污染,也有来自城市和工业的污染。而由于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长期存在欠账,“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雨天‘水泥路’、环境脏乱差”的情况在一些农村还比较普遍。
    “农村不美,城市也不会美。”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党国英说,城市人的食品是农业生产提供的,农村环境不美,食品安全很难得到有效保障。
    党国英特别强调,农村美是中国美的有机组成部分,推进城镇化建设,不能冷落农村。“2012年我国的城镇化率达到52.6%,按照每年提高一个百分点的速度,再过20年,我国的城镇化率可能会超过70%,即便这样,届时仍然会有4亿左右的农民生活在农村。农村美不美,关系到他们的切身利益,必须着力提高他们的生产生活条件,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建设美丽乡村,留住记忆中的故园


    那么,如何才能实现农村美?
    党国英说,农村的美应该既包括村庄人居环境,也包括田野自然景观。当前,有一些地区片面理解城镇化,盲目撤并村庄建集中居住区,忽视农业生产特性和特色景观旅游资源保护;还有相当部分村庄建设缺少规划或是照搬城市方法编规划。因此,改善农村人居环境,首先要做好规划,让村庄建设有章可循,而且这种规划应当是民主化、科学化、法制化的产物,充分尊重农民意愿。
    会议提出,农村是我国传统文明的发源地,乡土文化的根不能断,农村不能成为荒芜的农村、留守的农村、记忆中的故园。专家认为,要突出独特的村居风貌、传统的风土人情和田园风光,尊重农耕文明,推进传统村落保护发展。
    党国英说,村庄建设要与发展现代农业相适应,过度的撤村并居、让专业农户集中居住并不可取。要在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方面多做文章,让农村在路平、灯亮、水净、公共服务好等方面与城市一体化。
  张维理认为,建设美丽乡村,要加大农村环境保护力度。出台更严格的、更有执行力的环境保护政策,并将这些措施落到实处,遏制工业和城市污染向农村转移的趋势。
    实现农村美,既要尊重自然规律,也要尊重经济规律。党国英认为,要积极稳妥扎实推进城镇化,创造条件转移农民,富裕农民。如果乡村承载的人口过多,与乡村市场、环境容量不匹配,农村不会美;如果农民富裕不起来,农村也不可能美。


注重生产、生活、生态相协调


  农村之美,不仅仅是人居环境的改善,还应注重生产、生活、生态相协调,让农民安居乐业。面对资源环境的约束和建设美丽乡村的需求,专家建议今后应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大力发展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农业,促进农业生产发展、农民生活富裕、农村生态良好。
    “要建立健全农业资源保护政策和农业生态补偿机制,促进农业环境和生态改善。”张维理说,关键是通过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来努力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农业面源污染。如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安全用药、旱作节水技术等。据统计,2012年通过实行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农药使用量降低了15%—25%,仅项目区就节约农药用量近3万吨。
    在发展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的同时,加强沼气工程建设,推广“猪沼粮”、“猪沼菜”等循环农业模式,使养殖废弃物变废为宝。目前我国年产沼气总量160亿立方米,生产有机沼肥4亿吨,相当于节约了2612万吨标准煤,减少碳排放6373万吨。今后应进一步完善沼气扶持政策,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此外,我国秸秆总量每年有8亿吨左右,要推进秸秆综合利用,发展绿色种养业,减少秸秆焚烧和乱堆乱放带来的人居环境问题。
    周宏春提出,人多地少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实现美丽乡村的可持续发展,要坚持资源开发、生态保护、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在选择富农产业时,既要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也要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发挥农民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摘自人民日报)

六方面解读中央农村工作会议

【农业地位】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


    会议强调,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一定要看到,农业还是“四化同步”的短腿,农村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农业基础稳固,农村和谐稳定,农民安居乐业,整个大局就有保障,各项工作都会比较主动。
    解读: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程国强表示,此次会议明确提出农业要强、农村要美、农民要富,这是在三中全会关于改革总体部署下,对深化农村改革提出了更高要求。提出的问题更实际,部署更加系统。
    “三农”工作依然任务艰巨。会议强调,必须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程国强指出,今后要以农业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以农民富、加快农村小康为核心目标,补齐“四化同步”中的农业短腿,走出一条中国特色新型农业现代化道路。

【粮食安全】


我们的饭碗主要装中国粮


    会议指出,解决好吃饭问题始终是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要坚持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我们的饭碗应该主要装中国粮。18亿亩耕地红线仍然必须坚守。
    解读:
    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宏观经济研究室主任党国英表示,我国历年来对粮食安全都是高度重视,此次也是如此,但重点更加明确,强调口粮的主动权。让农业基础稳固,农民安居乐业,农民种粮有利可图,掌握粮食的主动权。
    党国英表示,从现状看,我国的口粮无论从种类还是总量上,都很充裕,且多年来均增产。但也有潜在的隐患,即当前主要靠较高的价格维持着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如果与国外接轨,一些便宜的粮食进入中国,可能就会有一定的风险。

【食品安全】


确保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关于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会议强调,能不能在食品安全上给老百姓一个满意的交代,是对我们执政能力的重大考验。食品安全源头在农产品,基础在农业,必须首先把农产品质量抓好。要用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确保广大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食品安全,首先是“产”出来的,要把住生产环境安全关。食品安全,也是“管”出来的,要严厉打击食品安全犯罪。
    解读:
    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说,随着生产能力提高,数量已经不成问题。难在质量,回应百姓需求、解决社会性问题,政府要采取有效措施。要治理农业生产源头,严禁滥用农药化肥等投入品。
    中国农科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所长秦富认为,今后,从田间到餐桌,从源头到生产加工、流通等环节,整个产业链要有严格的安全生产规范,要更加完整、系统、安全,实现全覆盖。

【土地承包】


坚持农村土地农民集体所有


    关于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会议指出,坚持党的农村政策,首要的就是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坚持农村土地农民集体所有,这是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魂”。
    解读: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副院长郑风田说,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核心是解决发展和稳定问题,维护农民的利益。一些农民进城后工作不稳定,没有社保,如果承包权丧失了,会影响国家和社会稳定。未来一二十年家庭经营依然是主流,确保农户的承包权保护了农民利益。
    李国祥表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构建为现代农业发展确定了重要基础,对于确保粮食安全、农产品有效供给、改善农业比较效益低的现状意义重大。同时,土地流转在农村非常活跃,不能不顾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条件,盲目通过行政力量推动,而是要与实际情况相适应。

【城镇化】


农村不能成为留守的农村


    会议指出,要积极稳妥扎实推进城镇化,到2020年,要解决约1亿进城常住的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约1亿人口的城镇棚户区和城中村改造、约1亿人口在中西部地区的城镇化,推动新型城镇化要与农业现代化相辅相成,突出特色推进新农村建设,努力让广大农民群众过上更好的日子。
    解读:
    据李国祥等人开展的社会调查,当前一些农村在社会管理方面很多时候无能为力,一些社会问题没人管,如农村“三留守”、社会保障、公共服务等,有的地方仍是空白。村委会、村民自治组织的社会管理工作仍要加强,这对促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具有重要意义。
    李国祥说,一个村子搞得好不好,关键就看有没有带头人,党组织的力量要强。对于经济不太好的村子,如何加强领导能力,带动农民致富,做好社会服务,为农民排忧解难,归根到底要靠党委和自治组织发挥作用。

【谁来种地】


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


    关于“谁来种地”,会议指出,核心是要解决好人的问题,通过富裕农民、提高农民、扶持农民,让农业经营有效益,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体面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解读:
    专家们认为,解决好这个问题对我国农业农村发展和整个经济社会发展影响深远。
    “一家种几亩地,留不住农业人才。要规模化经营才能让农业有奔头、才能让农民成为体面职业。规模化跟工业化、城镇化相关,随着人员转移,一些人不愿意再从事农业,可以通过流转方式把土地租给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获得租金。”郑风田说。
    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韩一军说,将来从事农业生产的主力军就是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农民合作社、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主体。目前这4种类型的新型主体仍处于初步培育阶段。国家要加强培训、提供政策支持,通过新型主体发展适度规模经营。 (摘自新京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