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滨湖聚焦

家住滨湖,是件幸福的事

编辑日期:2013/8/15   作者:包河区新闻中心   来源:区委部门 > 宣传部 > 包河区新闻中心   

核心阅读

    穿行在滨湖新区的街道上,仰望一幢幢鳞次栉比的高楼,迎向纷至沓来的脚步与表情,我们常常感觉,一座城市的魅力、气质以及未来,已经在这里初显。
    短短七年,滨湖已经成长为真正的新城。涅磐重生的塘西河,自滨湖中心蜿蜒东去,一路流过沙明水秀、绿树垂阴、蒹葭苍苍、白鹭云集,也映照着这座新城温情脉脉的万家灯火,记载下30多万居民的城市新生活。
    对于幸福生活的向往,是每个时代的主题。走近滨湖人,他们会热情地向我们展示这座新城的宜居、宜业、宜购、宜学。他们说,家住滨湖,是件幸福的事儿。

孩子们在塘西河公园嬉戏  李文琦/摄

乐游滨湖 郑成功/摄

生态宜居环境优美


    清晨,家住滨湖世纪社区翰林苑的倪建英早早起床,散步来到塘西河公园。尽管天气依然很炎热,但公园里满眼浓绿的树荫草地、清澈见底的河水、新鲜清冽的空气却让人倍感清凉。
    “这里太美了!”倪建英非常享受滨湖的生态环境,“塘西河边的沙滩非常绵软,走在上面很惬意。走累了还可以到亭子里休息。”
    新建成不久的天山公园更让倪建英欣喜:“天山公园非常精致,回廊、假山、喷泉错落,有苏州园林的味道。还有舞池,晚上可以去跳广场舞。”
    “当初到滨湖买房,就是看中环境好。”倪建英满面笑容地告诉记者,自从2009年入住滨湖后,“就没有到市里去的想法了。”
     作为一位教师,倪建英是现代时尚的追逐者,闲来无事时,她会开车去附近的会所,练习肚皮舞、钢管舞、拉丁舞、各种瑜伽,有时候也会尝试骑单车。
    倪建英是社区活动的热心参与者,也会向网格提提建议。“住在滨湖太幸福了,作为滨湖的居民,我们也应该发挥自己的作用,让更多人享受幸福生活。”
    倪建英说,她有不少同事、朋友路过合肥,来滨湖参观考察后,都直说滨湖环境好,先后在这里买房安家。


商业发达购物便利


    作为入住滨湖的第一批居民,储卫星见证了滨湖七年来的飞速成长。她时常向家人感叹:“‘万丈高楼平地起’就在我们眼皮子底下发生了。”
    2008年,储卫星作为陪读妈妈住进了滨湖明珠小区。
    “刚住进来的时候,周围还是一片荒地,没有商店,什么东西都买不到。有次我骑车找超市,一直骑到了卫岗。道路上也非常空旷,经常整条路上只有一辆公交车在晃荡。”说起滨湖初建时的模样,储卫星恍如隔世。
    “那时候生活不方便,也没有亲戚朋友,老想回家。老公说你咬牙坚持吧,孩子都已经在上学了。”储卫星笑道,“现在想让我回去都不容易了。”
     “现在滨湖什么都不缺了,永辉超市、万尚百货、居然之家、肯德基、采蝶轩……不管是买衣服、家具、食品还是请客吃饭,都很便利。家门口大大小小的超市也很多,走几步路就能买到各类生活用品。”
    储卫星已经很久没去老城区了。以前,在她的印象中,老城区才代表着城市、现代与时尚,然而现在她已经难以分清两者的差别,许多老城区的居民却总爱往滨湖跑。
    储卫星还成了一位志愿者,管理明珠社区心灵书吧。她说,现在社区生活也很丰富,除了每周三开演的333影吧外,居民们周一唱黄梅,周二跳交谊舞,周三阅读图书,周四看老年人模特秀,周五赛红歌……每天都很充实,而她也找到了自己的友情,和对这座新城的归属感。


创业舞台实现梦想


    在南京路与广西路交口,有一家开张不久的劳保用品店。走进店铺,最显眼的是店主背后几乎铺满整面墙的迷彩伪装网,和天花板上垂下的软梯、救生衣、救生圈,显示出店主的精心与品位。
    店主叫吴巧云,今年33岁。这位庐江姑娘一直都有创业梦。而滨湖这座新兴之城,在心领神会间张开怀抱,将这位年轻人的梦想揽入怀中。
    “滨湖各类杂货店很多,但是劳保用品还是空白。”这是吴巧云选择创业方向的原因。今年4月,参加了两次技能培训后,吴巧云的店铺正式开业。
    “在滨湖找门面并不容易,现在店铺的位置不是太好,加上新开业,客流量不大。但是随着附近区域的发展,我相信前景会很好。”吴巧云的店铺上下共有130平方米,这是她创业的起点。而身后欣欣向荣的滨湖新城,则是她实现创业梦的大舞台。“滨湖是一个崭新的城市,这里人口多,需求量大,商机也更多,给了我们实现梦想的舞台。”
    和吴巧云一样,住在滨湖的女性渴求着创业、就业的机会。一场场招聘会,一条条空岗信息,让她们实现了家门口就业;一次次技能培训,让她们更契合滨湖的气质。滨湖世纪社区相关负责人介绍,在辖区500多家门面经营者中,40%都是女性创业者。


医疗机构近在身边


    64岁的刘仙芝最近刚从滨湖医院出院,她逢人就说:“住在滨湖,看病真是方便,大医院就在身边,条件还好得很。”
    刘阿姨在新疆建设兵团工作了一辈子,退休后,她和老伴跟着两个女儿入住滨湖。
    不久前,刘阿姨买菜时不小心滑倒,左手手腕粉碎性骨折,立即到滨湖医院进行手术。“滨湖医院的环境、条件都很好,不像别的大医院那样嘈杂,服务态度更是没话说。我在医院里住得很舒心。”现在,刘阿姨的左手已经基本恢复,灵活自如。
    刘阿姨的老伴此前因为肠胃不好,也在滨湖医院住了9天院,经过调理后,身体好了很多。老两口告诉记者:“这一辈子走了很多地方,安徽人很好,对外乡人都很热情,我们在医院就像在自己家里一样。”
    刘阿姨和老伴的医保定点医院都从新疆转到滨湖医院了,虽说这次住院花了3万多元,但是医疗保险报销一部分,能减轻不少医疗负担。
    刘阿姨说,自家附近除了滨湖医院,还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卫生服务站,平时有个头痛脑热的,治疗很方便。


尽享优质教育资源


    “孩子们上的都是合肥市一流的学校。”说起自家孩子的学业,烟墩街道滨湖家园小区的张萍满脸自豪。
      张萍一家原是烟墩街道新年村村民,2008年初回迁到家园小区。“女儿刚好上46中,儿子上小学。”如今,女儿黄悦文已经在寿春中学读高三,儿子张辉就读于师范附小五年级。尽管张萍自己也曾经是一位乡村教师,但孩子们如今接受的优质教育依然让她直呼“难以想象”。
    “回迁前,女儿念的是烟墩小学,每学期开学都要从家里带凳子、扫帚。教室狭窄,光线很暗,没有一台电脑,更别提培养什么兴趣爱好了。”张萍说,“现在儿子上的师范附小,和烟墩小学相比,简直就是翻天覆地的变化。不说现代化的教学条件和设备,老师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都让我们家长开了眼界。”
    每个节日为孩子们举行小聚会;只要孩子身上有一点闪光点,都会让他们充分展示;引导孩子们自己组织材料上课,并维持纪律……“都是以前不敢想象的。”
    张萍对孩子的素质教育很重视,女儿小时候曾自费学过芭蕾、绘画、书法,但因为当时缺少氛围,女儿很快就学不下去。而儿子则参加了学校开办的素描、水粉、竹笛等兴趣班,还想学习更多技能。
    “儿子思维活跃,行为习惯特别好,阅读量很大,还教给我们很多电脑知识。”张萍说,幸运的是,女儿在初中、高中阶段也得到了名校的培养。
    对于祖祖辈辈居住在这片土地上的孩子们来说,教育也许无法完全改变他们的命运,但起码为他们的未来提供了一个公平竞争的起跑点。


袁中玫 田利玲 开磊俊 项俐/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