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滨湖聚焦

“保罗的口袋”,“70后”的独立书店梦

编辑日期:2013/7/8   作者:包河区新闻中心   来源:区委部门 > 宣传部 > 包河区新闻中心   
 

店内一览

书店门脸

活动舞台

□编者按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实体书店遭遇着网上书城快速扩张、网络书店价格优势的挤压。电子书被越来越多的读者接受,人们的阅读习惯也发生改变。而房租和人力成本更让实体书店“雪上加霜”。面临种种“不能承受之重”,实体书店该如何生存?
    位于常青街道的“保罗的口袋”是合肥最早的独立书店之一,在经历了文艺风象导向的前期创业后,去年底,“保罗的口袋”扩大规模,增加“书吧”功能,走上文艺与商业结合的发展模式。日前,记者走进“保罗的口袋”,或可揭示实体书店尤其是民营书店在困境中的坚守之道。

    “保罗的口袋”独立书店像低调的栀子花,开在水阳江路桐城绿苑的一个安静角落,吸引着爱好读书、爱好文艺的人们。整面的绿色背景墙上是简单的店标,二楼的小阳台上摆放着花草植物,午后阳光透过落地玻璃窗照进书店大厅里。推开门,原木色的桌椅散落在书店的各个角落,绿色的植物盆栽、彩色的钢琴摆设、缤纷的碎玻璃墙映入眼帘,夏日里难得的清凉气息扑面而来。
     每个城市总有几家专属于它气质与风貌的书店,“保罗的口袋”就是合肥为数不多的一家小众书店。与其说它是一家书店,倒不如说是一种生活方式,温暖、明亮、人性化而且随意。对于店主不流和他的两位合伙人而言,经营这家美好的独立书店则是属于他们的“中国梦”。

梦开始的地方,让理想照进现实

    “你称它为书吧也好、书店也可,你喜欢它。它的形式是店,内涵是书,而又独立存在。”店主不流在豆瓣小站上这样介绍自己的书店。
    “保罗的口袋,听上去有些指向不明,这也正是我希望的,希望这里给人想象的空间,正如书给人的感觉一样。”不流说。生命就像一盒巧克力,没打开前你永远不知道会得到什么。
    第一家“保罗的口袋”位于瀚海星座7楼,因为面积小,被熟客们昵称为“小口袋”。其实,店名“保罗的口袋”就得名于这个楼层数字。“童话故事里,保罗缝制了一个魔法口袋,因为‘7’是魔法最大值,保罗就把口袋放在七层高的地方。坐落在7楼的小书店也要拥有同样大的魔力。”不流说,自己和两位合伙人大唐和朱莎都是“70后”,当初三个人怀揣着开书店的梦想,一拍即合,辞职下海开了这家独立书店,最初的动机就是想拥有一个“不仅可以自己看书,还可以认识更多爱书人”的地方。因为书店位置好,周边是科大、工大、安大等高等学府,爱书、爱文艺的人群相对较多,书店迅速吸引了稳定的客户群。
    “三个人各自有擅长的领域,在‘口袋’,我们分工不同。”不流之前从事的工作就与图书有关,他负责书店整体的选书、文案宣传。大唐是位才华横溢的音乐自由人,编曲、吉他样样精通,“口袋”的每一首歌都是他亲自挑选,还时不时组织乐队演出。朱莎的本职是平面设计,负责“口袋”墙面、海报等装饰设计以及“跑堂”。观影会、策划活动、经营等则由三个人一起负责。
    “开书店是我们三个一直以来的梦想,所以并没有经过太久的纠结和考虑,就投身独立书店的事业里。”书店梦想就像是老少皆宜的运动,永远可以在任何时候开始。内心的梦想,会因为坚持而更加美丽和现实,只有敢于行动才能给自己创造“理想照进现实”的机会。

圆梦路上,有汗水更有浓浓的成就感

    “保罗的口袋”面积不大,但店内的区域划分很明晰,呈现出多元化的风格,“阳台一个三人卡座适合与一两位朋友静坐轻谈,还有一个单人沙发,配一盏阅读灯,可以独自静读冥想。内室里我最喜欢的是一张可以360度旋转的蓝色沙发和一个位于转角书架下的小平台,在平台上席地而坐,身边全是书,便觉得满足和安宁。”不流介绍,“口袋”是用家的观念在打造书店,给人的感觉更私隐、舒适、自由。
    和一般的书店不同,这里的每一本书都要经过店主优选。传统书店出售图书,“口袋”提供的则是经过优选的书籍、舒适的阅读环境和氛围,鼓励和促进一种阅读习惯。小店每周三举办“音乐沙龙”,汇集合肥众多“爱乐人”;每周二的观影会,只放映文艺和小众的电影,经常有顾客带来自己的私家珍藏与大家共同分享;读书会每月举办,主题不固定,冒出新想法就邀请大家一起参与……还有一些不定期的趣味活动,像“异次元口袋——灵异故事会”、“非语言交流的心理学小游戏”、“万圣节的逻辑大错乱”、“口袋布偶剧场”等等。“我们还做过合肥民俗和历史的沙龙,为安徽不少作家提供签售场地,活动内容五花八门,主要是希望这里成为合肥文艺青年的固定聚集地。”
    圆梦的路上,这群青年人享受着在理想中装入细节与温暖再将其变成现实的成就感,也为此付出艰辛和汗水。为了完全还原想象中独立书店的样子,也为了节省资金,这里所有的装潢都是伙伴们自己动手做的,铺地板、安装灯具、简单的木工、贴墙纸、画彩绘……就连进门的一片马赛克地砖也是他们一块一块拼贴上去的。
    幸运的是,“口袋”所在的街道、社区给这几个年轻人提供了不少帮助,街道主动给书店办理了一系列证件。“他们这群文化人,唱歌写文章很擅长,做生意却没什么经验。当时我们找上门,告诉他们要办理哪些证件,几个人直傻眼。后来,街道、社区都是主动上门给他们办理的营业执照等证件。”常青街道当时帮着他们办证的许大姐说。
    如今,小店的知名度越来越高,顾客也越来越多,甚至有粉丝把业余时间都贡献给“口袋”,在书店里做义务服务员。书店走上正轨,赢得这么多人的认同,大家感觉付出都很值得。

文化和商业融合,让梦想走得更远

    “去年11月底,我们在水阳江路桐城绿苑开了这家面积更大的分店,大家管叫它‘大口袋’。”还是在包河,还是位于大学附近,还是所有的书都要经过店主精挑细选,但“大口袋”和“小口袋”有着不同的侧重点。相对于“小口袋”的文艺,“大口袋”更加融合了商业气息。三层楼,一楼是“口袋”一贯的小众书店,二楼是休闲简餐,三楼是厨房和小包厢。
    “如何生存下来、生存得更好,是目前国内所有实体书店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口袋团队也希望通过‘大口袋’,试水独立书店的商业化运行模式。”书店实行会员制,会员可借阅图书、消费打折等,针对会员开展特定的文艺活动,以增强会员的认同感和忠诚度。
    即便如此,对于未来的发展,不流既憧憬又有些担忧,小“口袋”卖的是“文化”、“创意”和“精神”,培养了一批固定的粉丝群,但商业性太少,至今难以保本。而“口袋”大了,相对的,经营起来也不像从前那样简单了。三个老板都走文艺路线,对财务、管理都没有经验,未来究竟能不能做得好,还得依靠市场和时间来检验。
    有人说,独立书店是温柔的,她总是安静地立在那儿,看着过往的人群,看着这座城市的发展变迁。或许,有一天,你可以停下疾走的脚步,在一个飘散夏日香气的午后走进“保罗的口袋”,读一本书,听一首歌,喝一杯下午茶,开启一段美好的梦。(鲍俊良 许文兰 吴文婷 徐汐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