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滨湖聚焦

风雨三十年 大板楼完美谢幕

编辑日期:2013/6/18   作者:杜静   来源:包河区新闻中心   

征迁现场

征迁时,小区里的大树被统一移植

太湖新村全景

征迁前的大板楼

人去楼空

居民在家中签署征迁协议

居民了解征迁流程和手续

工作人员指导居民填写征迁协议

戚浦扬向邻居展示自己拍摄的大板楼旧景

    说起太湖新村,很多人可能并不熟悉;提到大板楼,大部分老合肥人都能说上两句。建于上世纪70年代末的太湖新村是合肥兴建的第一批大板楼之一,曾是当时安徽省最先进的建筑,也成为见证合肥一个居住时代的关键词。
    如今,当年的骄傲已然变成危房的代名词。2013年3月,太湖新村启动了征迁工作,三千多名居民挥手告别;2015年,承载了几代合肥人记忆的大板楼将在市民的期盼中,迎来凤凰涅槃。

第一批住户彭彩霞:大板楼开启了小区时代

    1979年,金寨路和太湖路交口东南角,4栋五层楼高的建筑拔地而起,在周边“灰头土脸”的平房映衬下,熠熠生辉。彭彩霞和家人同年入住太湖新村,成为第一批“太湖新村人”。
    第一批搬进太湖新村的住户大多是当时四牌楼、三孝口以及老市府广场附近的拆迁安置居民。“当时刚建好的太湖新村堪比现在的小别墅,小区里有路灯、电话亭、报亭,绿化非常好,小区中央还有一个带凉亭的小花园,晚上有治安巡逻员……这在当时是非常时髦的!”
    时隔三十余年,搬进太湖新村好像还是昨天的事,回忆起来,彭彩霞仍然激动不已,“当时我们这里每家每户都用上了抽水马桶,不用再去上公共厕所了,老家来的人都特别羡慕。”
    以往,在合肥乃至全国很多城市,居民居住的多是大杂院或者胡同,除了单位住房,太湖新村可能是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居住小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大板楼开启了合肥市民的小区生活时代。

民间摄影爱好者:50G照片记录家园的完美蜕变

    63岁的戚浦扬在太湖新村里住了30余年,退休后戚老拿起了数码相机,成为一名业余的摄影爱好者。
    2006年9月金寨路高架桥正式动工,蜿蜒而起的现代化高架桥改变了太湖新村小区周边的业态。敏锐的戚老抓住时机,开始用镜头留下“太湖新村”的变化。
    “这一张是金寨路高架桥动工时,我站在上面拍的大板楼全景;这张是2008年那场大雪,大板楼的雪景照……”近六年的时间里,戚老拍的太湖新村及其周边的照片整整刻了十个光盘,容量达到50G。大到小区的全景图,小到屋边的一棵树,戚老都细心地用镜头把它们记录下来:“10号楼旁边的这棵梧桐树,我们刚搬进大板楼时它还只是一棵小树苗,你看,现在已经长得比这栋楼还高了。”戚老指着照片上一棵郁郁葱葱的大树说。
    今年3月份,芜湖路街道启动征迁工作后,戚老用相机记录下了每一栋楼的拆迁过程。“我想等2015年原地回迁,老太湖新村人搬进新房后,举办一个小型的摄影展,把这几年来记录的大板楼变化拿给他们看一看。”

居民自治小组:老街坊成为政策解说员

    3月1日,街道启动征迁工作后,大板楼里的住户们自发报名、选举产生了一支居民自治小组,主动介入征迁工作始末,成为维系居民和工作人员的纽带。小区内老社居委办公室成为自治小组活动的“临时根据地”,退休前曾任太湖新村社居委主任的阮怀珍被推选为组长。
    近年来,大板楼每况愈下的住房条件和小区环境成为居民的一块心病。“年头久了,阳台下沉得厉害,一到雨雪天气,五楼楼顶的水一直渗到一楼,下水管道也老化了,三天两头堵塞破裂。”说起大板楼的近况,阮怀珍坦言“实在住不下去了,我们一直都盼着拆迁呢。”
    “吃透”街道宣传的补偿征迁政策后,阮怀珍等住户第一批次签署了征迁协议,带头上交房屋钥匙。“虽然都盼着拆迁,但是这里居住的大多是弱势群体,大家有不少顾虑,一开始许多人都持观望态度。”
    作为“老街坊”的阮怀珍每天都会带着几名小组成员上门给居民宣传拆迁政策,跟居民拉家常,了解他们的实际困难,摸一摸他们对征迁的看法,然后将收集到的信息反馈给征迁工作组。征迁补偿政策一条条看起来可能比较复杂难懂,自治小组的居民代表们用自己的话“翻译”一遍,更容易理解。
    征迁后期,许多家庭陆续搬出小区,戴着红袖章的自治小组成员们每天都会在小区里“转悠”,保证居民财产的安全。据了解,征迁工作结束后,自治小组的成员们还将转型为“新房”的质量监督员。

征迁工作群像:90天“啃”下硬骨头

    太湖新村征迁涉及1073户家庭,3461人受益,是我区今年最大的惠民工程。芜湖路街道正式启动征迁工作以来,抽调了十个社居委近百名精兵干将,组成12个工作组入驻太湖新村征迁第一线,给居民讲解补偿拆迁政策、算明细账、帮居民找房源并安置妥当,至5月31日最后一户签订征迁协议,90天内创下了“零上访、零事故、零投诉”的“太湖新村征迁新速度”。
    “最近小区里有不少居民搬迁,进进出出的人员比较复杂,请大家注意财产安全”、“这幢楼里还有两户没搬走,切勿断水断电”……征迁工作进展到后期,记者在小区里走访时到处都能看到街道张贴的温馨提示。将心比心、换位思考,太湖新村社区党总支书记臧永存把这次征迁工作看成是“充分了解居民实际需求的最好机会”。
    最后一户居民居住在无锡,由于地域差异,对征迁补偿的标准看法不一,一直未能达成一致。芜湖路街道党工委副书记徐本春带着几名工作人员两趟前往无锡,找到业主当面交谈,耐心地给业主作比较说明,经过第二次近十天的沟通交流,最终与业主达成了共识。

画一个回眸:告别大板楼里的童年

    征迁前,太湖新村9栋王永柱家墙壁上贴的一幅画感动了许多居民和工作人员,画中一家三口牵手回望即将逝去的大板楼,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这幅画的作者是11岁的小女孩王常志,在搬家前一晚,她独自一人在房间里画了一幅《再见,大板楼!》,向幼时故居作最后的告别。王常志的童年是在大板楼里度过,“虽然住的房子很小,小区环境也不是很好,但我在这里出生长大,现在真要搬走,很舍不得。”小常志说。
    2015年,太湖新村将在原地回迁,届时,王常志一家三口又会回到这里,迎来憧憬已久的新生活。
周薇 邓艳梅 杜静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