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滨湖聚焦

新年心愿

编辑日期:2013/2/22   作者:新闻中心   来源:包河区新闻中心   

编者按:东皇送暖下青都,雪在梅梢半有无。新春时节,本报记者奔赴全区各地,探寻人们的新年新愿望。希望住上新房、希望方便看病、希望生意越来越好……新的一年,人们心中的幸福密码又有了新的注解。


王良琼:孩子享受优质教育

    “我女儿今年六岁了,正在大圩中心幼儿园读大班,希望在新的一年里,女儿能够开开心心,上个好学校,接受和城里孩子一样的教育。” 家住大圩镇晓星村的王良琼高兴地告诉记者。对于农村家庭来说,最关心的就是孩子上学问题。如今,农村的孩子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一流的教育。
    王良琼每天最重要的事情就是接送女儿尚宝袭上幼儿园。“中心幼儿园骑车十几分钟就能到,离家近,方便接送。另外,公办幼儿园各方面的条件都很好。” 王良琼说,孩子上过两年私立幼儿园,2010年9月份大圩中心幼儿园建成招生,“听村里人说,大圩中心幼儿园是公办的,条件好、学费低,家里人就赶紧把孩子送过去了。”
    孩子的笑容,是家人最大的欣慰。“孩子回家总是叽叽喳喳地说,今天学了画画,明天又要学舞蹈,每天都很开心。” 王良琼告诉记者,大圩中心幼儿园虽然是乡村幼儿园,但软硬件都不比城里的公办幼儿园差。在幼儿园举办的亲子活动中,她了解到大圩中心幼儿园的幼教涵盖了科学、健康、语言、数学、艺术五大领域,和城市里的幼儿园相比毫不逊色。
    由于孩子今年9月份就要上小学了,王良琼对晓星中心小学的情况也十分关注。“我们村的大部分孩子都是在晓星中心小学读书,听说那里的老师教得好,孩子们学得也快,家长都很放心。”她还了解到,大圩镇在这里建立了乡村少年宫,装修了舞蹈等各类艺术教室,配备了音响、钢琴、空调等,为学生提供兴趣特长辅导培训。得知乡村少年宫实行全免费的公益性措施后,王良琼更是对孩子来这里上学充满了期待,“孩子喜欢跳舞,希望有一天她也能站在舞台上表演!”王良琼的脸上写满了幸福。
·姜小飞 吴文婷·

张振榛:看病更方便实惠

    家住江汽小区的张振榛老人今年已有75岁高龄。身为慢性病患者,随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服务一步步到位,老人感受到“医院在家旁、医生在身边”的方便与放心。新年伊始,记者走访老人时,她感慨万分:“这两年的日子是越来越好,希望新的一年里能够在医疗方面得到更多的实惠。”
    张振臻和老伴是老合肥客车厂的职工。2003年老人在体检中发现患有高血压,这两年又查出冠心病,“慢性病很麻烦,要长期吃药,经常跑医院。”老人说,以前去大医院看病很不方便。儿女都忙,老两口自己去挂号、排队,手续繁琐不说,等待的时间实在太长。“自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咱们这建好,检查看病都方便多了,费用也大大减少。”老人告诉记者,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每年给65岁以上的老人们免费做一次全面检查,平时还免费测血压、血糖。“去年我又签约了家庭医生,跟盛元庆医生签的约,我最相信的医生就是他。”去年的一天上午,老伴去买菜,张奶奶在家中突然冠心病发作,“当时第一个想到的就是盛医生。”盛元庆当时刚值完大夜班,正在休息,接到电话,他立即给老人做医疗指导,之后又上门帮老人做检查。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张奶奶老两口建立了健康档案,“私人医生”盛元庆随时接受健康咨询,还经常上门服务。长期的相处,张奶奶把盛医生当成了自家人:“我见他的次数可比见儿女多。”谈到对新年的心愿,老人说特别希望卫生服务中心能够提供更多更全面的服务,彻底实现“不出家门口就能看好病”。“许多慢性病药社区都买不着,听说不属于社区基本药品。但每个月跑一次医院实在麻烦,希望未来能解决。”·黄华 徐汐颜·

冯书磊:生意更上一层楼

    2013年春节前,冯书磊特意去江苏取了一趟 “生意经”。新的一年,冯书磊有一个新规划:已经在前进巷经营了一家奶茶店的他打算在合肥开一家美食店,提供小吃、中晚餐和饮品一条龙服务。
    2002年,18岁的冯书磊只身一人从淮北老家来合肥读中专,随后进入工厂工作。刚刚踏进社会的冯书磊对未来充满了憧憬,但是高强度的工作和低薄的薪资给他带来不小的冲击,“那段时间觉得自己快熬不下去了”。冯书磊一直觉得这段人生经历对他来说很特别,因为随后他就下定决心,要自己挣钱继续深造。2006年,冯书磊考入北京京桥大学,开始了艰难的半工半读生活。大学期间,老家一位亲戚在天津的闹市区卖小吃,这让冯书磊第一次有了创业的想法。
    说干就干,2010年大学毕业后,他再次回到合肥,经过较长时间的考察和筹备,2011年3月,第一家奶茶店在城隍庙开张,3个月后,第二家奶茶店进驻前进巷。“刚开始生意很好,一家店每天的营业额能达到1200元左右”,冯书磊兴奋地回忆。
    在刚刚过去的2012年,冯书磊渡过了一个不小的难关。4月份因为城市改造,他被迫关掉了城隍庙的店面,而前进巷的生意也清淡了很多。冯书磊打算“集中火力”把剩下的这一家店经营好,但是店面升级需要一笔不小的资金,让他再次陷入困境。“后来了解到区里有创业帮扶政策,街道为我申请了20万元小额贷款,这才解了燃眉之急。”
    现在,冯书磊正为自己的下一家店铺筹备工作忙得不可开交。·唐军 杜静·

王敏霞:庐剧热起来

    “新的一年里,我最大的愿望就是庐剧能够繁荣起来,有越来越多的人喜欢庐剧。”家住滨湖和园的民间庐剧表演者王敏霞告诉记者。
    王敏霞小时候受到戏迷父亲的影响,也爱上了庐剧。“我小时候常听父亲唱戏,觉得那声音曲曲折折、婉婉转转,很动听也很神秘,自己也想跟着学。”长大后王敏霞加入了巢湖的一个民间剧团,经常外出表演庐剧,她和拉高胡的丈夫也是在一次庐剧演出中结识的。
    “现在人们精神文化生活丰富了,可以看电视、玩电脑、唱唱歌、逛逛街……选择多了,庐剧的魅力不如从前。虽然我们演出时,台下也会聚集一些观众,但大多是老年人,很少有年轻人来听戏。”她告诉记者,“现在唱戏的人也比以前少了很多,我今年已经47岁了,但在庐剧表演者中还算年纪小的,现在很少有年轻人愿意学这个。我曾经希望我的两个孩子能够传承庐剧,所以在他们小的时候,经常教他们唱戏,可惜他们都不愿意学。现在有了孙子、孙女,但毕竟隔代了,等他们到了可以学戏的年龄,我也该老了,想教他们就更难了。况且,他们这代人也许更不愿意学这些‘老古董’。”王敏霞惋惜地感叹道:“庐剧的表演者出现了断层,缺少人来传承这种文化。”
    “希望庐剧的人气能够旺起来,有更多年轻人参与进来。”王敏霞的眼里充满了期待。·钟震年 鲍文俊 李文琦·

陈桂华:尽快搬进新家

    “每天我都在期盼着搬进新家的日子能早一点到,这是我新年的最大愿望了。”滨湖康园社区回迁居民陈桂华激动地告诉记者。
     陈桂华是义城街道南徐村的村民,拆迁后先是住在娘家大陈村,大陈村也拆迁后便一直在外租房。“虽然说政府给了我们租房补贴,租房的钱不用我们操心,但是住在别人家和自己家的感觉毕竟不一样啊。”
     陈桂华家里上有90多岁的奶奶,下有20岁的儿子。“老人年纪大了,比我们还盼着早点住进新房。儿子也快到了成家的年龄,我们准备留着其中的一套房子给儿子做婚房。”依据拆迁政策,陈桂华家可以分到三套房子。“老人自已也分到一套房子,都在一个小区里,照顾老人很方便,走几步路就到了。”
    拆迁给陈桂华一家带来的变化不仅仅是住的地方改变了,他们的生活也焕然一新。“以前我们是地地道道的农民,要种地、扛稻米,日子过得很苦很累,而现在我们分到了现代化的楼房,也有了轻松的工作。”陈桂华现在是康园社区物业公司的工作人员,公司里还有很多和她一样的回迁居民。
    “今年我们就能住进新房了,现在我常常会到亲戚朋友家串串门,看看他们的房子是怎么装修的,想象着自己住进新房后会怎样布置。”陈桂华笑着说,“在新家里,我们准备把所有的家具都升级一下,电视要换成42寸的,还要换上气派的柜式空调,沙发当然也要换成新的……”
·李爱文 刘风云 李文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