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媒体关注

合肥日报头版:“创新之城”引资魅力无限

编辑日期:2012/8/17   作者:王弘毅   来源:包河区新闻中心   

   □ 在合肥创新政策支持下,生产工业机器人的安徽巨一自动化装备有限公司迅速发展壮大

    新闻摘要

    “全国唯一的科技创新型试点市”,“国家首批创新型试点城市”,获批“国家股权和分红激励试点”,荣获中国自主创新年会“十大创新城市”称号……合肥成为一座不折不扣的“创新之城”。创新散发出的无穷魅力,引得海内外投资者纷至沓来。

    今年1~7月份,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累计完成产值867.7亿元,增加值236.9亿元,同比增长33.2%,高于全市工业增速15.7个百分点。

    创新能力的提升,提高了合肥的竞争力,海内外的投资者“紧盯”创新带来的巨大商机,纷纷向合肥抛出“橄榄枝”。

    “科研竞争力” 让世界“邂逅”合肥

    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谁不重视科技,谁就要被淘汰。合肥在阔步迈向区域性特大城市的进程中,必须充分依靠科学技术,支撑发展、引领未来。

    科研是城市创新、发展的“动力”。科研实力是有着长远眼光的投资者最为看重的因素。论起科研实力,合肥值得骄傲。著名的英国《自然》杂志在其《自然出版指数2011中国》报告中显示,合肥的基础研究实力位列全国第三,仅次于北京、上海。

    “二线的城市,一流的科研”。这是《自然出版指数2011中国》对合肥的一句评价,虽然简短,但含金量十足。报告指出,合肥从人口和国内生产总值上讲是一个二线城市,但从研究实力上看则是一线城市。以研发实力论,合肥堪称“一等一”。

    “一等一”的评价,道出了合肥在国内科技研发方面举足轻重的地位。有着中国科技大学等名牌高校,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中电38所、43所、16所等在肥科研机构的辐射带动,合肥的科研优势迅速彰显。量子通信、“人造小太阳”、北斗导航系统甚至是“神舟九号”上的精密元件……“合肥造”的技术和产品在全国乃至世界都“响当当”。高校院所强劲的科研实力为企业发展带来了先机。

    今年7月28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先进技术研究院开工仪式在合肥隆重举行。

    先进技术研究院带来的是一种全新的体制机制,将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江淮硅谷”,是合肥打造“创新高地”的核心项目。

    除高校院所外,一批优秀的在肥企业,凭借着自主研发,推动“合肥制造”快速向“合肥创造”转变,让世界都为之震惊。安徽量子通信技术有限公司参与研制的城域量子通信试验示范网建成并试运行,使合肥成为全国乃至全球首个拥有规模化量子通信网络的城市;安凯客车公司研发生产的纯电动双层巴士亮相伦敦奥运会,不同肤色的乘客纷纷为其安静、舒适性而惊呼:“Very Good(非常好)!”

    合肥雄厚科研实力产生的“强磁场效应”,牢牢吸引了投资者的目光。来肥考察的百度公司副总裁朱光就对合肥的科研实力赞不绝口:“合肥科教资源丰富,科研实力较强,为各类科技企业提供了一流的成长环境!”

    “产业大创新” 让项目“聚焦”合肥

    省委常委、市委书记吴存荣强调,创新之路是“沉默者的长跑”,是一条艰苦的“长征路”,是一条“没有出口的高速公路”,只要停下,就会被赶超,我们丝毫没有骄傲自满的理由。

    合肥深知,产业创新在提升经济水平,提高综合竞争力的“发展跑道”上举足轻重。因此,必须大力实行创新推动战略,创新集聚、抱团发展,围绕产业需求和科教优势,发展壮大形成新规模。

    以新能源汽车产业为例,合肥有着“国家私人购买新能源汽车补贴试点城市”的政策优势,有着江汽、安凯、国轩等生产企业的强力“团队”,有着依托合工大的新能源汽车研究院的技术和人才支持,条件得天独厚、优势无人能及。合肥抢抓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机遇,加快示范推广新能源汽车,完成了1000辆私人电动轿车和250辆支线公交车上牌及充换电站建设工作,目前推广新能源汽车2018辆,纯电动车数量全国领先。规模的扩大,让大订单如“雪花”般飘来,刺激了产业发展,使新能源汽车产业进入了“良性循环”。

    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加速起跑”,只是合肥依托产业发展促进招商引资的一个“缩影”,更多新兴产业正和着自主创新的“节拍”,连跑带跳、一路向前。

    平板显示、太阳能光伏、集成电路、公共安全、生物医药……合肥积极抢占新兴产业的“制高点”,做好“无中生有、小题大做”两大“文章”,让一些产业“呱呱坠地”,让一些产业从“小盆景”变成“大风景”。

    围绕新兴产业,合肥实施“五个一”战略:打造一个产学研平台载体、聚集一批高端人才、扶持一批龙头骨干企业、建设一批重大项目、制定一个专项政策,加速形成创新产业链,培育形成特色产业集群。

    产业的创新带来的是大企业“接踵而至”,大项目“横空出世”:

    2011年9月30日,3M材料技术(合肥)有限公司一期项目开工,该项目是3M公司在中国单笔投资额最大的建设项目;

    2011年10月8日,联想(合肥)产业基地项目隆重开工,该基地由联想集团和仁宝电脑共同投资建设,年产能超千万台;

    2012年1月30日,“合肥光谷”项目开工仪式举行,该项目立足于发展光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装备、软件产业,计划引进企业30~40家;

    2012年2月26日,高新区工业项目集中开工,涉及光伏新能源、生物医药、新材料等产业,科技含量高、附加值大、示范效应强;

    …… ……

    一个个大项目,撑起了合肥高新技术产业的“脊梁”,一个个大企业,充当了合肥自主创新的“名片”和“形象广告”。随着它们的示范效应,各类创新型企业蜂拥而来,让合肥的产业规模既实现了“顶天立地”,又造就了“铺天盖地”。

    市第十次党代会提出,坚持走创新发展之路,在创新型城市建设上取得新成效。力争通过5~10年的努力,基本建成创新体系健全、创新要素集聚、创新效率高、经济社会效益好、辐射引领作用强的国家创新型城市。到“十二五”末,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30%以上。

    这是令人怦然心动的目标。

    这是让人快马加鞭的号角。

    这是海内外客商来肥发展的新机遇。

    创新的合肥,魅力无限,商机无限。·王弘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