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滨湖聚焦

居家养老,让老人“梦想开花”

编辑日期:2012/7/13   作者:新闻中心   来源:包河区新闻中心   

望湖社区京剧票友正在排练

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信息平台已投入使用

滨湖惠园社区开展日间照料

    “寂寞时有人聊天,需要时有人照顾,出门能参加活动”,这是很多老人对晚年生活最朴素的梦想。如今,我区正通过新型居家养老模式的推广,让众多老人“梦想开花”。
                 “七张网”编织幸福晚年
    “我家房子需要打扫了,能请一位保洁员过来吗?”家住常青街道金寨南路社区的空巢老人朱三涛拨通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的热线电话,没过多久,保洁人员就上门服务了。如今,像朱三涛这样接受居家养老服务的老人越来越多。
    “‘十一五’末,我区有6.78万老年人口,预计‘十二五’末将达到10万人。”区民政局负责人介绍,随着老龄化程度的加剧和家庭规模日趋小型化,“空巢”老人和独居老人已成为一个需要特别关注的群体。受传统观念影响,多数老人都不太愿意去老年公寓养老,除非完全失去生活能力且无人照料,否则更愿意在家安度晚年。
    作为全国最早实施居家养老的城区之一,近年来,我区以“构建善治包河,打造幸福城区”为宗旨,以社区服务为依托,坚持政府主导、政策扶持、社会参与、市场推动的原则,因地制宜编织“服务宣传网”、“信息服务网”、“文化娱乐网”、“医疗保健网”、“法律维权网”、“志愿服务网”、“政策保障网”等“七张网”,着力整合为老服务资源,积极探索居家养老服务新模式。
    据业内人士介绍,居家养老主要由经过专业培训的服务人员上门为老年人开展照料服务,或在社区创办老年人日间服务中心。这些服务大致分为无偿、有偿、低偿三类,基本涵盖了生活照料、文化娱乐、康复护理等老人生活所需的各方面服务。
    目前,我区已建成区级居家养老平台及5个街道居家养老服务中心、28个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区、街、居三级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初步形成,为全区老人尤其是孤寡、特困等特殊老年人提供专业居家养老服务。
                信息支撑 社会运作 政府买单
    在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的呼叫中心,记者看到,当老人打进热线时,通过GPS定位功能,电子屏幕上立即显示出老人的具体位置,工作人员通过数据库就能很快调出老人登记的详细资料。为了方便老人呼叫,区民政局专门定制了“电子保姆”——老人手机,轻轻一按就能呼叫热线。信息化建设已经成为提升居家养老服务水平的重要支撑。
    为了实现居家养老服务供求关系的有效对接,提高服务效率,去年以来,我区投入资金260余万元,建成了总面积550平方米的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政府包办养老不现实,服务也不够专业,所以养老服务社会化是必然趋势。”区民政部门负责人介绍,本着“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全民关注”的思路,我区通过公开招标的方式,委托合肥市爱邻社区居民服务社进行养老服务中心试运营。
    “从年初至今,我们已经录入了5万多条60周岁以上老年人的收入状况、居住状况、养老意愿、服务需求等信息,实现了老人数据录入与统计、居家养老服务呼叫响应、服务跟踪评估等功能的有机结合。”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负责人告诉记者,中心设有6个工作部门,为老人提供信息呼叫、家庭访视、文体康乐、家政便民、生活照料、紧急救护、医疗康复、照顾护理、生命关怀等七大类近60项服务,目前已为2万余位老人服务。
    除了信息平台建设,专业化队伍也是保证服务质量的关键。该负责人介绍,中心的服务人员全部实行持证上岗,140多个加盟社区服务组织也是经过严格筛选后确定的。“目前,养老专业队伍人才仍然比较缺乏,无法满足养老服务市场需求,应加强对社工人才的培养。同时,我们也呼吁更多的社会力量和志愿者为有需求的老年人提供公益性服务,参与到为老服务事业中来。”
    为保障特殊群体老人享受居家养老服务,我区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出台专门政策,购买100部手机首批免费发放给部分60周岁以上城市一类低保、重点优抚对象,提供“电子保姆”服务,并在28个试点社区为400多位城市一类低保、重点优抚对象及独居、空巢、高龄、病残等重点服务对象发放“居家养老服务代金券”,每位老人每月可领100元代金券,基本可以保证免费享受基础的养老服务。
                   社区服务 温暖如家
    在我区,许多街、居积极整合辖区资源,发挥卫生、文化、劳动保障等机构及场所的作用,为老人开展温暖如家的养老服务。
    上午11:30,望湖街道望湖社区独居老人江焜来到正在试营业的“居民食堂”。他告诉记者:“子女不在身边,一个人在家做饭太麻烦了,在这里吃饭卫生、干净,离家也近。”江爷爷在食堂试吃了一段时间了,对食堂的饭菜很满意:菜品和食用油都是从正规超市购买的,厨师是专业的,厨房是开放可视的,每一餐都讲究荤素搭配科学合理……“以后食堂正式营业,我肯定天天来吃。”老人笑呵呵地说。据介绍,以“为老为小”为服务宗旨的望湖社区“居民食堂”,目前正在筹划成立“居家养老送餐中心”,有了这项服务,再加上望湖社区主打的“一刻钟便民生活圈”,老人们足不出户就能解决吃饭问题。
    作为全市首个廉租房实物配租小区,烟墩街道滨湖惠园内居住的600多位老人中有2/3是孤寡、残障、失能的弱势群体老人。针对这个情况,惠园社区建立了日间照料中心,配备血压仪、洗衣机、理发用品、康复器材等养老设施,受到老人的欢迎。张巨英老人身体不好、没人照顾,经常因病卧床不起。日间照料中心成立后,社工帮助她进行康复训练,不久后她就可以行走,生活自理。日间照料中心最受欢迎的还是洗衣机,老人们的大件衣物由社工上门收集,清洗晒干后再送回,让老人们很省心。考虑到独居老人较多,惠园社区还组织几十位协管员,每天上门探视,防止老人发生意外。
    在芜湖路街道曙宏小区老年公寓,居住着一群“不愿”住自己房子的老人。曙光社居委相关负责人介绍,这些老人都是回迁居民,由于当年是抽签分房,很多老人被分到了5楼、6楼,上下楼成了老人的难题。为此,社居委修建了老年公寓,供4楼以上、65岁以上的老年人租住。老年公寓配套设施齐全,设有日间照料室、棋牌室、维修室、娱乐室,每间公寓有30平方米,卫生间、厨房、阳台一应俱全,每月租金仅120元。同时,社居委帮助老人租出原来的房屋,每年还能为老人“赚”几千元房租。价格低廉,老街坊邻居又多,老人们住进来就不愿意走了。
                  走出家门 老有所乐
    退休教师林老师住在芜湖路街道南园社区,是位资深京剧票友,一段《沙家浜》被她唱得有腔有调,很有些专业功底。前段时间,她和几位老友在老年大学学习了专业的京剧课程,回来就寻思着组建一个京剧社。社居委对老人们的想法很支持,马上为他们进行了宣传,又安排地点让他们排练学习,现在京剧社已经吸收了30多名队员。
    南园社区提倡“文化养老”理念,鼓励社区老人“走起来、动起来、学起来、乐起来”,在充分了解社区老人意愿的基础上,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到街居组织的文化活动中来,目前已成立了5支文艺团队,共有120多位老人参与,常年为社区群众举办各种文艺演出。
    每天下午,望湖社区“天天小剧场”都准时开演,一部部带有怀旧色彩的红色老电影让老人们看得津津有味。除此之外,望湖社区和畅文艺团下属的晨练、时装、合唱、葫芦丝等十几支老年文体团队活动也开展得热火朝天,无论酷暑严寒,社居委二楼里都传来老人们的欢声笑语。
    “我们在服务过程中发现,老人非常希望走出家门,通过参加文化活动来丰富生活。”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负责人说,养老不仅仅是为老人提供生活照料,还需要提供精神赡养。让老人晚年精神愉悦,也是居家养老的题中之义。
    据悉,我区目前已成立各类老年文化团体400多个,以广场文化、楼院文化、家庭文化为载体的老年群众文化活动方兴未艾,老年群体精神文化生活丰富多彩。许多社区都为老年文艺社团提供条件,解决场地、经费等问题。包公街道包河社区、美湖社区对社区内原有文体社团进行整合,邀请社工前来指导,提升老年人文体活动水平。滨湖和园社区老树根乐乐团、滨湖明珠社区棠溪书画社等文化团体活跃在社区舞台上,充分展现了老年人健康乐观的精神风貌,让老人们实现了“走出家门,老有所乐”。


王晓星 柏俊 王栋 余家平 吴宗芳 徐汐颜 项俐/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