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滨湖聚焦

城中村“破茧”圆宜居梦想

编辑日期:2012/5/7   作者:李多举 唐军 潘剑波 徐汐颜 刘会春   来源:包河区新闻中心   

九华山路即将蝶变绽放

拆迁进度表上墙

工作人员搬迁忙

曾经的城中村已成废墟

    5月5日。立夏。空气中,一股热浪开始弥漫,却好像并不仅仅是气温的热度。
    这一次,真的要说再见了。与“一人巷”、“握手楼”、“贴面楼”说再见,与一个貌似繁华的迷宫版城中村世界说再见。
    回忆渐行渐远,一张张精美的规划图向人们诉说着“破茧化蝶欲高飞”的憧憬和“当幸福来敲门”的喜悦。未来的家,楼房更高、道路更宽、环境更美。
    这里是位于九华山路核心地段的一处城中之村,如今伴随着机器的轰鸣和扬起的尘埃,已渐渐化为一片废墟。
                      所盼·改造
    年过八旬的卫世英居住于九华山路城中村已有近六十年的光景。从她的口中我们得知,这里是由曾经的青年大队迭嬗而来。此处位于包公街道青年社区内,近邻一环,东衔马鞍山路,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开始快速发展,人口逐渐增多。随着宁国路龙虾一条街的建成,原来的青年大队摇身变成了黄金地段。
    然而,当周边一座座现代气息浓厚的高楼大厦雨后春笋般耸立、龙虾街美名远播人气鼎沸时,九华山路城中村却还保留着旧时模样。这里,靠收房租过日子的原居民,操持各种方言的外来者,专在城中村淘金的大排档,在曲曲折折的逼仄小巷里,相互关联,滋生着错综复杂的奇妙关系;这里,“肩并肩”的“握手楼”、“贴面楼”,如此低矮,甚至对户人家男人穿着一条短裤的颜色,都能进入隔壁家住户的眼。
    “这些年这儿越来越挤、越变越脏,治安、消防都成问题。眼瞅着周围的人住得又舒服又亮堂,我们早盼着能改善改善环境了。”卫奶奶一席话道出了所有居民的心声。
    居民的宜居之盼十分迫切。而这,与区委、区政府加快实施旧城旧村改造及老旧小区整治的步伐不谋而合。居民的“盼”就是“改”的原动力。经过近几年的精心筹划,各级把九华山路城中村改造提上了议事日程,区、街、居开始着手介入改造的前期工作。据悉,此次改造项目位于九华山路核心地段,分为A、B、D三个地块,占地68.76亩,拆迁总建面积约10万平方米,项目规划总建筑面积26.3万平方米,总投资约8亿元。
                      支持·搬迁
    没有想象中争执的场面,甚至没有激烈的争吵。有人说,这里的拆迁静悄悄。“其实,是现代化住宅带来的‘模版效果’摆在老百姓眼前,因而在老房拆与不拆的选择题上他们心中早有了答案。”而这源于前期征求意见工作的扎实开展。
    为了让这项民生工程最大限度地得到群众的支持,去年3月,包公街道、青年社居委便开始征求居民意见。通过召开居民代表会议、悬挂横幅、张贴标语等方式,向居民宣传“城中村”改造的重要意义,宣传拆迁补偿办法等。城中村改造涉及到每一户居民的切身利益。为了把这项工作做细、做实,包公街道、青年社居委工作人员对城中村中的房屋进行深入细致的勘测丈量。对每户居民的旧房屋、院落和其他附着物进行丈量摸底、登记造册,形成一户一表、一户一档。与此同时,他们又制定《九华山路城中村改造征求意见表》,逐户征求意见。320户中有303户群众签字同意拆迁,同意率达到94.7%。
    2012年2月7日,农历正月十六,区、街、居三级召开拆迁动员大会, 吹响了九华山路城中村改造的号角。
    2月16日项目正式启动搬迁。
    3月2日,挖掘机驶入现场作业,打响改造第一炮。
    目前,拆除房屋建设面积8万余平方米……
    卫世英是交钥匙的第一人。除了自家居住的几百平方米房屋,她还一并交出了两间门面房。“我已经八十多岁了,真想这辈子还能住上安全、干净、整洁的房子里享享福,可不能拖了后腿。”她这么说。
                      标尺·群众
    拆迁改造不是为了拆,而在于改善人居环境、提高群众生活水平、助推区域“破茧成蝶”。因此,衡量此举的标尺从来只有群众:决策从群众中来,工作到群众中去,目标让群众满意。“把百姓利益放在首位,坚持走群众路线,难事便不难。”这话成了区、街、居推进九华山路城中村改造的利器法宝。
    在拆迁办公室,记者看到墙上贴满了拆迁相关政策文件、拆迁公告、房屋拆迁许可证以及拆迁进度表、曲线图等,明明白白的政策,清清楚楚的方案一目了然,拆迁户对照政策既知晓自己,也明白周围左邻右舍的安置情况。实际操作中,从发放《一封信》,到征求意见,到丈量摸底,到人口信息三榜公示,到出台拆迁安置细则,再到现场答疑,包公街道、青年社区采取的做法无一不是给群众算好明白账。
    在九华山路城中村拆迁现场,有一群无私奉献的老人前后忙碌着。他们是由城中村中德高望重的老干部、老党员、老同志组成的。他们自己就是拆迁户,却自发站出来,给拆迁群众做表率带头作用、为政府宣传政策、给拆迁组提建议意见,架构群众与政府之间的沟通桥梁。他们说,因为政府跟他们说得清楚讲得明白,他们没有后顾之忧,才愿意高高兴兴搬家交房,也愿意给左邻右舍、亲戚朋友说城中村改造的意义。老人们还对照安置细则,现身说法,帮助拆迁群众明理算账。
    刚刚退休的唐大江在交出五间门面房时没有丝毫犹豫,要知道这相当于交出了每年20余万元的收入。放弃利益并不是没有缘由。细问之下我们才知道,今年社居委在给唐大江拜年时,拉家常般地将拆迁事宜一一解释。当时唐大江便拍了胸脯打下包票,“这些年社居委像对待亲人一样地关心着我,20多万不算什么,买不来社居委与我的情谊。”
    青年社居委负责人告诉我们,走群众路线并非一朝一夕,用真心换民心、用真诚解民忧才能更有效地推动拆迁。侯长英是九华山路城中村改造项目中一户特别的居民,她是一位烈属。上世纪九十年代,儿子的牺牲给年过半百的侯长英带来巨大的悲痛。“是社居委的同志给了我温暖与安心。”青年社区将她定为书记结对帮扶对象,社居委经常去侯奶奶家中嘘寒问暖:冬天冷不冷、天热晒不晒、下雨漏不漏?社居委还帮老人办理了低保,为她落实相关优惠政策,给了她一年四季的关爱。2月20日,侯长英搬家了,她说,就冲着这么些年来社居委给自己的关心帮助,自己也不能落后于人。
                     和谐·公开
    党员带头,无私奉献。今年58岁的陈道伦是一家水电安装公司的老总。城中村改造项目启动以来,作为青年社区青年一组二队队长的他义不容辞地担起了包保责任第三小组的组长。为了能更好完成拆迁任务,他停下自己手头好几百万元的项目,坚持留在了拆迁一线。一要自己带头交钥匙,二要动员家人支持拆迁建设,三要积极配合攻坚行动。包保责任组“一包、二保、三配合”的口号在他身上一览无余。
    以人为本,倾情服务。“小红帽”是活跃在搬迁一线的一支年轻的队伍。队伍成员一共十多人,除了40多岁队长许明惠,其他的成员都只有二三十岁,这是一支由社区青年、团员、党员们共同组织的志愿者团队。拆迁工作中,“小红帽”一共帮助五六十户居民搬迁。为了方便群众,社居委早早搜集了九华山路城中村附近三公里的房源信息,给居民提供方便。“小红帽”则担负起帮助群众搬家的重任。4月底,70多岁的陆再凤老人要搬去长丰县的双凤工业区。整理东西、找车、搬家,“小红帽”出动了七八个人,来回两趟才顺利把陆奶奶安置好。
    阳光操作,群众监督。在拆迁现场办公室,一个“九华山路城中村改造项目意见箱”赫然入目。区纪委、包公街道纪工委的全程保驾护航,既是对工作人员最好的防腐剂,更是为群众注入的一剂“安心针”。拆迁户中是否有挂户?人员信息是否属实?安置政策群众是否知晓?这些牵动着领导和工作人员的心。一次次公示、一次次结算、一次次核对,只为了杜绝猜忌和疑虑,只为了公正公平公开,在阳光下拆出美丽风景。
    2012年的大建设依旧如往昔般如火如荼,快马加鞭。按照“强化保障抓落实,贯彻制度抓推进,规范管理抓实效,群众满意促和谐”的总思路,我区加快实施旧城旧村改造及老旧小区整治,全面推进“善治包河”建设,九华山路城中村改造仅是开始。
    打造品质至上的魅力城区,建设乐有所居的首善之区,包河在建设之路上引吭高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