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媒体关注

合肥日报:十年巨变铸就包河新辉煌

编辑日期:2012/2/27   作者:李梅 黄小建 王蔚蔚   来源:包河区新闻中心   

编者按  一座城市急速变化时,总会给人带来新的梦想。2002年3月6日,合肥大手笔推进区划调整,包河区由郊到城。十年间,尤其是合肥启动现代化滨湖大城市建设以来,包河区的社会肌理、产业结构、城市功能等诸多方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跃成为安徽“第一城区”,被誉为安徽崛起的“先行者”和“试验田”。从今日起,本报将推出《大美滨湖  崛起包河》系列报道,分析包河路径,解读包河发展模式。

    2002年3月6日,合肥市区划调整,从此掀开了包河历史崭新的一页。

    十年来,包河区用安徽“第一城区”的高目标引领,在率先发展的道路上实现了一次次跨越。由老郊区脱胎而出的新包河华丽转身,昂首阔步迈入“滨湖新时代、高铁新时代、地铁新时代、临港新时代”。

    十年崛起包河滨湖一体共生

    2月14日,包河区荣膺国土资源部首届“国土资源节约集约模范县(市)”称号。全省获此殊荣的5家单位中,包河区是唯一一个城区单位。

    十年前刚刚由郊到城的包河区, 90%以上的面积是农村区域,城乡二元结构突出。十年中,身处城市急速变化中的包河区,积极承接省会城市的集聚功能和辐射效应,大力推进空间规划的功能化转型和发展方式的集约化转型。2006年9月,合肥市第九次党代会作出了加快建设现代化滨湖城市的战略决策。同年11月15日,滨湖新区建设打下第一根桩基。

    包河十年发展,首在滨湖,功在滨湖。包河区始终把服务滨湖作为首要的政治任务、最大的发展机遇,创新实践“区拆迁安置、市投资建设、区属地管理”的开发模式。经过五年多的高强度建设,如今的滨湖新区建成区已拓展到近19平方公里,路网围合面积32平方公里,常住人口超过36万,一座现代时尚、业态高端、功能完善、和谐宜居的滨湖新城英姿勃发,成为合肥的主城区、全省的新核心。

    十年跨越

    十年风雨兼程,十年丰收喜悦。

    全省“第一城区”从概念意义到实至名归,彰显了综合实力的大跨越。地区生产总值、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财政收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招商引资总量等经济指标分别是区划之初的5.6倍、30.2倍、10.3倍、6.3倍、6倍、117.2倍。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从7530元、3897元增加到22192元、9550元,综合实力在中部省会同类城区中由第6位上升到第4位。

    区情区位从东南一隅嬗变成城市新地标、合肥新核心、安徽新中心,彰显了城市建设的大跃升。2006年实施“大建设”以来,包河区累计完成各类拆迁1085万平方米,创造了大建设的“包河速度”、和谐拆迁的“包河经验”。

    十年来,社会事业从“短板”发展成为全国全省的新典型,彰显了善政惠民的大成效。各级财政投入民生工程资金9.18亿元,其中区财政配套5.27亿元。覆盖城乡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快完善,群众幸福指数明显提升。

    十年转型

    “小区进行改造,我举双手赞成。”住在九华山路城中村的陈道仙老人脸上洋溢着幸福的微笑。新年伊始,总占地面积68.76亩,总拆迁面积约10万平方米的九华山路城中村改造项目正式启动。今年包河区还将改造南二环沿线、太湖新村等12个以上城中村和棚户区,掀起新一轮大建设高潮。

    “发展未有穷期。”区委三届三次会议确立了“安徽中心、第一城区、善治包河”的宏伟大业,把“立大志、担大任、吃大苦、创大业”作为干事创业的总定位、总要求。当前,包河区正实施“滨湖新区与老城区双片联动、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双轮驱动、经济建设与生态建设双向互动、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双轨齐动”的工作路径,并重点在大项目建设、包河工业区转型升级、生态立区建设、旧城旧村改造、社会管理创新上实现新突破。

    包河,正在以前所未有的姿态,唯求进步,永不止步,跨越发展,加速赶超!

    ·李梅 黄小建 王蔚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