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滨湖聚焦

社区“调解医生”的“攻心计”

编辑日期:2012/11/23   作者:李爱文 刘风云 项俐 李文琦   来源:包河区新闻中心   

居民遇到难题都习惯找沈文姐(右一)解决

认真做好各项记录

    20年前,外地媳妇沈文姐当上了义城镇大张圩村调委会主任。一开始,村里还有人不服气:这个年龄不大的外地媳妇怎么能调解好村里大大小小的纠纷呢?没想到,一件件棘手矛盾到了沈文姐手里,竟然都能妥善化解,实现了“小事不出组,大事不出村”。如今,村民们把沈文姐当成了能治百病的“调解医生”,一旦有了解不开的疙瘩,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去找沈文姐。
    20年过去,大张圩早已由村改为社区,原有的村庄在滨湖新区大建设中消失无踪,沈文姐的调解工作却依然在继续。今年,她被国家司法部授予“全国人民调解能手”光荣称号。沈文姐说:“调解工作是件苦差事,很容易吃力不讨好,被说成多管闲事。所以,必须要有耐心、诚心、公心、细心。”
                        耐心解矛盾
    刚刚走马上任时,沈文姐掌握的法律知识有限,也没什么调解技巧,最重要的是,身为外地媳妇的她不了解大张圩村的情况,对村情民意知之甚少,做起工作相当不易。
    为了解决这个难题,沈文姐在潜心学习法律法规之余,还经常揣着小本子挨家挨户找村民聊天,把每一户的人口结构、收入状况以及有可能引发婆媳不和、赡养争议、邻里纠纷等矛盾的隐患编号记录好,定期随访。那时候,她经常晚上睡觉时还在想这一家、那一户的情况。虽然村里的事情多,要理清头绪并不容易,但她还是坚持下来了。“上面千条线,下边一根针”,凭着极大的耐心,沈文姐很快将全村900多位村民的情况了然于心。她还在各村民组组建了民调网络,定期召开例会,分析每家每户存在的小问题,坚决遏制各种问题发生的苗头。
    村里李某和徐某是一对年轻夫妻,有一次,两人大吵一架,妻子徐某气得丢下丈夫和几个月大的孩子跑回了娘家。婴儿天天哭着要吃奶,丈夫急得团团转,无奈劝了几次都没能把妻子接回家。
    沈文姐知道后,来到了徐某位于邻村的娘家。徐家人都在气头上,在大门口摆了条板凳,不让沈文姐进门,还告诉她:“我们自家的事,你一个外人别插手。”
    进不去门,沈文姐就站在门口一遍遍地劝:“你不看丈夫的面,也要看着孩子的面啊!孩子等着要吃奶,当妈的怎么忍心饿着孩子呢!”但徐某也真是铁了心,还是不愿意回去。
    遭遇闭门羹的沈文姐并没有放弃,一次说不通就说两次,两次说不通就说三次……就这样,她总共跑了20多趟。最后一次去徐家时,突然下起了暴雨,沈文姐倔强地站在门口任由雨淋。徐家人有些不好意思了,终于让沈文姐进了家门。沈文姐穿着湿漉漉的衣服,继续对徐某开展劝解工作:“只要你们能和好,我就算生一次病也值了!”
    在沈文姐一次又一次的劝说下,徐某终于原谅了丈夫,回到了自己家。
                         诚心换信赖
    沈文姐深知,要想把矛盾调解好,必须要让对方感受到自己的诚意,知道自己过来调解并不是来看他们的笑话,而是发自内心地想让他们过好。为了能将调解双方的矛盾化解,性格豁达的沈文姐常常现身说法,拉近和村民的距离。
    村民薛某和徐甲是一对欢喜冤家。丈夫薛某的心眼比较小,有时候妻子徐甲买了件漂亮的衣服或者在娘家多呆了几天,他都要起疑心,怀疑妻子是不是有外遇了。
    有一次,徐甲新买了盒面霜,没想到小心眼的丈夫看到后把她一顿痛骂,说她想在外面勾引人。又羞又气的徐某觉得自已无辜受了莫大的委屈,再想想之前丈夫对自己的种种猜疑,觉得日子已经没法过了,和薛某大吵后提出了离婚。薛某觉得妻子连离婚的念头都有了,肯定是有外遇了,更坚定了自己的猜疑。夫妻俩的矛盾进一步升级。
    沈文姐知道夫妻之间这种敏感的事情,外人很难插上嘴。但她以自己为例子,诚恳地对薛某说:“你老婆买了盒面霜,你就怀疑她有问题,那你看我天天上班都化妆,每天都要和男同事打交道,岂不是问题更大?”薛某被她这么一问,有些哑口无言了。“其实,是你心眼太小,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哪个女人不爱美呢?夫妻俩的感情有时候就像是握在手里的沙子,你握得越紧,越想抓住它,它反而越容易流走。你要相信你的妻子,不要无端对她猜疑,这是对她最起码的尊重。”
    看到薛某若有所思地点点头,沈文姐又对徐甲说:“你也别怪你丈夫小心眼,他也是太在乎你了。你要理解,他所有这些行为都出自于对你的爱。其实,哪一个妻子不希望丈夫在乎自己呢,我还羡慕你呢!”
    薛家夫妇听了沈文姐的话,感受到了她的诚意,也觉得她说的在理,又重归于好了。
    村民徐乙、徐丙老两口都已经七八十岁了,本来应该和和气气地共度夕阳,但偏偏老两口都很有脾气,常常为一些家庭琐事吵嘴打架,还动辄要离婚。有一次,两位老人又为一点小事吵得不可开交,徐乙脸上还挂了彩。儿女劝架都没用,女儿急得都给他们跪下了,但两位老人谁都不愿意服软。没办法,老人的女儿只好去找沈文姐。
    沈文姐赶紧来到老人家里。这对老夫妻都是沈文姐的长辈,作为小辈,沈文姐单刀直入:“你们老夫妻结婚那么多年,现在上了岁数,还能相互陪伴,不容易啊,这就是上辈子修来的福气!‘人生七十古来稀’,如果等到失去了再想去珍惜,就来不及了!”
    沈文姐的话一下子就点到了要害,徐丙从小到徐乙家当童养媳,两位老人从青梅竹马直到耄耋之年,虽然时常吵架,但实际上感情很深。听了沈文姐的话后,徐乙主动向妻子承认了自己有不对的地方,徐丙也消了气。
                         公心促和解
    要想让矛盾得到有效化解,还要秉着一颗公心。
    段某和徐丁是门前门后的邻居。为了不让前面的积水流到自己家,徐丁用沙土在家门口围了个坝子。但这样一来,段家门口的水就无法排走。段某的性格比较暴躁,一看到这个情况张口就骂起来,扛了把铁锹去铲除坝子。徐丁一听,不甘示弱,也一边骂一边挥着铁锹继续围坝子。两个人越骂越气,眼看就要用铁锹互相打起来。
    上班路过的沈文姐一看,赶紧往两人挥舞的铁锹中间一站:“你们俩别打了,要打就打我吧!”段、徐两人一看沈文姐这样不顾自己的安全,赶紧把铁锹放到了一边,停止了争吵。沈文姐把两人请到村委会,首先指出了徐丁的错误:“你围坝子是不对的,总不能不让人家排水啊。”接着又指出段某不合适的地方,“就算徐丁做得不对,你也不应该张口就骂啊,什么话不能好好讲呢。”两人都觉得沈文姐说得在理,低下了头,默不作声。沈文姐一看两家都劝通了,再接再厉:“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有什么疙瘩解不开啊,就为这么点小事,可值得闹别扭?以后抬头不见低头见的,自己心里也不过意啊。”听了沈文姐的劝解,徐丁拆掉了家门口的坝子,两户人家的矛盾圆满化解。
                         细心赢民心
    “做调解工作最重要的还是要细心,要下工夫去琢磨对方的立场和心理,这样,你说的话别人才能听得进去。”沈文姐说。
    2010年,随着滨湖新区大建设的快速推进,大张圩社区8个居民组需要拆迁。部分居民对拆迁政策不太理解,常有矛盾纠纷发生。沈文姐从街道拿来拆迁政策文件,细心研究领会,和社居委的同志们一起挨家挨户上门宣传。那段时间,她没日没夜地奋战在拆迁一线,经常凌晨两三点钟还在居民家门外忍受蚊虫叮咬。
    居民徐戊一家老老小小一共30多口人,有19人不符合拆迁安置政策,但是在拆迁红线范围内有房屋。徐戊一家提出不给全部安置就不拆迁,要求政府给个说法,还提出要上访。沈文姐主动找到徐戊的家人,和他们谈心,详细解释拆迁政策,分析徐家今后可以享受的政策。一开始,徐戊一家因为有不满情绪,不愿给沈文姐开门。她没有以硬碰硬,而是在每天徐家人吃饭的时候上门拜访。俗话说“伸手不打笑脸人”,无论徐戊一家态度多冷淡,沈文姐从来都没有气馁,始终笑脸相迎,不厌其烦地对他们进行解释和劝说。最终,沈文姐的笑容将徐家的固执融化,徐戊撤消了上访的念头,签下拆迁协议。后来,徐戊对沈文姐说:“我之所以会接受拆迁安置,真的是被你的工作精神、被你对我们家的用心感动了,我服了。”
    沈文姐知道,光有这套“攻心计”,在调解工作中还是远远不够的,在业余时间,她积极学习法律知识,定期参加街道组织的人民调解员培训。20年里,沈文姐已经记不清自己到底调解了多少起纠纷,化解了多少件矛盾。现在,随着大张圩社区的拆迁,居民们已经搬离了原来的住所。但即使离得再远,遇到了棘手的烦心事,居民们还是习惯性地去找他们的“调解医生”沈文姐。沈文姐也把近2000位居民的信息登记在册,时时关注。
本期文图:
   李爱文 刘风云 项俐 李文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