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动态

“丁少华书吧”点燃读经诵典的明灯

编辑日期:2012/1/13   作者:李多庆   来源:包河区新闻中心   
    三年前,为了让自己女儿能享受到更好的教育,为了让自己读经诵典的理念能够付诸实施,在朋友和同事的支持下,他创办了“书吧”,从此在这个城市的某个角落就多了一份朗朗读书声。
   三年来,学生由最初的3个到现在的16个,而老师始终只有他一个。在这里,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喜欢的经典,可以自由讨论发表己见,可以自己决定是否来上课……他从不奢求自己能因此出名,一路走来,他说只想以一颗平常心走出一条心灵教育的公益路,让更多的孩子享受美好的东西。
在书吧里激发孩子阅读的兴趣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循着朗朗的读书声,记者来到丁少华的书吧。十几平方米的房间里,几张长桌、一些塑料板凳整齐地摆放着,靠墙的一个柜子里放着《诗经》、《论语》、《三字经》等书籍,桌上放着一把“戒尺”。“这是用量衣尺涂上红漆做成的,学生读书不用功时就会轻打一下手,以示‘惩戒’。”丁少华笑着说,这是古代私塾老师教学的方法。
  丁少华是一个有着18年教龄的小学语文老师,长期的一线教学让他感觉孩子对中国传统文学知之甚少。“现在孩子小学毕业,三四百字的作文,文字通顺已经算是很好了。”丁少华说,胡适、郭沫若、季羡林等近代大家们之所以能成就学问上的一番伟业,与他们从小诵读经典、打下扎实的功底很有关系。
  “现在的孩子能不能从小诵读经典呢?”带着这样的疑问,丁少华开始将自己的教育理念付诸实施。最初,他借鉴上海孟母堂私塾的经验,开办全天候的书吧,花钱请专业的幼儿教师,专职教育自己女儿和两个朋友的孩子。一年多下来,发现不仅费钱劳心,更重要的是孩子在成长中缺少了学校教育。“中国传统文化不是教育的全部,在打牢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让孩子享受到更多的教育资源才能使他们全面发展。”丁少发说,基于此,他选择了现在走读的形式,利用课余时间带孩子诵读一些经典,激发他们阅读的激情。
一个老师与16名学生组成的书吧
  来丁少华书吧里的学生已经由最初的3名发展到现在的16名。班上最大的孩子上小学三年级,最小的还在上幼儿园小班。丁少华按照孩子们的心智和自我鉴别能力的高低将他们分成大小两个班,大班的孩子读《诗经》、《老子》、《庄子》和《论语》等字数较多、内容较深的书,小班的孩子读《三字经》、《弟子规》等朗朗上口、容易背诵的书篇,大小班每次上课半小时。此外,丁少华还为每一个孩子布置了半小时课外阅读任务,专门做了表格让家长们填写孩子每天的阅读情况。
  每周二、周日下午六点五十分,是小班授课时间,周二、周四和周日下午五点半则是大班授课时间。每到这时,丁少华总是最忙的,处理完学校的事情后,匆匆赶到租住的“教室”内,开始带学生诵读。“每天虽然来回奔跑很辛苦,但看见孩子们一张张天真可爱的面孔,就有了工作的动力。”丁少华深有感触地说,更重要的是越来越多的家长开始认同这种教育理念,家长的肯定则是对我最大的鼓励。
孩子的读书声是他最爱听到的声音
  从创办之初就坚持公益性质,决定了这个书吧主要的支出都要由丁少华来承担,对于夫妻收入都平平的他们来说,压力可想而知。“好在家人理解我,让我有信心继续做下去。”丁少华告诉记者,起初书吧运行的费用都是他自己掏钱来维持,现在一些家长出于支持和理解,每个月给一些钱帮他减轻经济压力。“但我不会主动去向家长索取,因为我想把书吧办成‘公益私塾’,让更多的孩子尤其是家庭条件不好的学生能够享受到阅读带来的乐趣。”
  从书吧创办之初,丁少华就一直是这里唯一的带读老师。怀着对教育的热爱,对孩子的一份责任,丁少华一直默默坚守着当初的梦想。“每次上课时书吧里响起的朗朗读书声,就是我最爱听到的声音。”丁少华如是说。
·李多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