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媒体关注

人民日报:农业科技大家谈

编辑日期:2011/12/25   作者:钱伟   来源:包河区新闻中心   

  中国农业科学院副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刘旭

  科学家对农业科技有三盼

  一盼进一步明确农业科技的公益性地位,继续加大支持力度。近年来,我国农业实现持续稳定发展。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农业科技贡献率较低,对农业持续增产和农民持续增收的支撑还比较脆弱。希望各级主管部门进一步加大对农业科研投入,完善公益性的体制机制,解决科学家的后顾之忧,确保科学家全身心投入到科技创新事业中。

  二盼农业科研单位做好重大技术攻关和储备,为粮食增产提供持续支撑。刚刚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提出要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毫不放松抓好粮食生产,着力增加主要农产品供给,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农业科技人员应加快创新,解决农业产业发展中基础性、方向性、全局性、关键性重大科技问题,做好重大技术储备,为提升我国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提供充足的技术支撑。

  三盼强化农业科技创新核心队伍建设,在国际农业科技舞台上展现实力。目前我国农业科技领军人才队伍建设步伐相对滞后,核心创新团队不够突出。希望农业科研单位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加快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农业科学家核心队伍,夯实农业科技创新的人才基础。

  (本报记者 冯 华整理)

  湖北省京山县委书记胡小国

  科技惠农“快车道”亟待建立

  京山是全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已连续五年获得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称号。今年京山遭遇三季连旱,但粮食生产再获丰收。大旱之年粮食总产不减反增,除了抗灾得力,一个重要推手就是,我们构建科技惠农的“快车道”,大力推广农业科技,提升农民科技素质,以科学种田来稳粮、增产、增收。

  农业科技让农民尝到了甜头。但与此同时,我们的农业科技也面临很多难题,有的已经成为制约农业发展的瓶颈。如今在家务农的多是老人和妇女,科技文化素质整体偏低,他们也知道农业科技的好处,可一些人就是学不会、用不好;基层农技推广服务的经费相当短缺,农业科技人员待遇较低,工作积极性很难调动。

  因此,我们希望国家加大对农民科技培训的投入,做到专款专用;增加基层农技推广服务经费的投入,做到“既养兵又打仗”;改善农业科技人员的服务待遇,吸引更多的农业科技人才特别是年轻人,扎根基层、扎根农村;加强农业科技推广的体制创新,走政府投入与社会化服务相结合的路子。

  (本报记者 张志峰整理)

  甘肃省农科院马铃薯研究所所长王一航

  农技推广要了解农民需求

  改革开放30多年了,国家的经济形势好了,在农业科研上投资力度很大。从我们来讲,能感到搞研究的项目论证和审批比过去容易了,人均科研经费也逐年增加。但农业科技的自主创新绝非易事,要求科研人员的选题首先要了解农民真正的需求,跟农业生产实际对接,科研过程要凭真功夫,来不得半点浮躁,科研项目完成须遵循科学规律,要提高效率,但不能急于求成。

  这几年有一个很深刻的体会,科研人员研究出新成果、出新技术,农民必须能够用得起。如果再好的技术,农民用不起,也会阻碍农业新技术的推广。对于新技术的推广,还应该讲究方式方法,让农民亲眼见到好的效果,他们心里才会踏实。

  甘肃是西北贫困省份,农业科技人才引进难,人才青黄不接。而那些刚走出校门的学生理论知识多,实践少,不了解农村和农民,建议国家设立一些鼓励青年农业科研人员成长的基金,让他们尽快成长,尽快实现“论文写在大地上,成果送进千万家”。

  (本报记者 曹树林 银 燕采访整理)

  安徽省合肥市包河区种菜大户黄守兰

  希望得到一对一的技术帮扶

  我从1987年开始种植蔬菜,到现在已经20多年了。从我的种植经验来看,标准化、现代化种植才能产生高的效益,但这离不开农业技术的指导。

  从起步到现在,我感觉遇到了“瓶颈期”。目前田多人手少,人工工资也大幅上涨,要在这块土地上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就必须依靠科技的力量。我希望最好能对种粮、种菜大户采取一对一的技术帮扶。

  目前技术推广的手段和方式相对单一,内容也还是一般普遍性的知识,我们这些种菜大户多年来已经积累了不少种植经验,对于这些基础性农技知识的需求不是很大,更希望能了解最先进的种植技术和经验,盼望政府能对我们提供一些更有针对性的技术指导,尤其在新蔬菜品种的选种、育苗和新型农业机械的采购使用方面提供帮助。另外,也希望政府加强农业加工企业的发展力度,让农产品深加工能进一步深入到农村,形成加工、储藏的产业链,解决蔬菜、瓜果等农产品“旺季太旺、淡季太淡”的问题。

  (本报记者 钱 伟采访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