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媒体关注

农民日报:打造中国最环保的乡村

编辑日期:2011/12/24   作者:杨丹丹 李梅   来源:包河区新闻中心   

    “污水靠蒸发,垃圾靠风刮”,这句顺口溜形象地反映出我国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普遍存在的现状。据卫生部的一项调查统计,以农村每天每人生活垃圾量为0.86公斤计算,如今我国每年的农村生活垃圾量接近3亿吨。农村垃圾日益增多已经成为中国乡村集体的困惑。而在安徽省合肥市包河区大圩镇,这一难题却不复存在。从去年开始,该镇率先进行环卫城乡一体化试点,探索出一条独具特色的、与城市环卫体系接轨的农村垃圾处理体系。

    12月20日,记者来到大圩镇沈福村探访,刚进村门就看到一排排整齐划一的徽派民居别具风韵,干净的村间道路、整洁的乡村庭院和错落有致的绿化林带让人耳目一新。一道景象独成“风景线”:村民每家每户门前都配置了垃圾桶,所有的生活垃圾都采取了袋装化。更让人惊奇的是,走在乡间道路上时不时还会遇到一支身着“黄马甲”的专业保洁队伍。标准式垃圾收集箱、封闭式垃圾收集房、环保电瓶保洁车,这些只有在城市里才能看到的高标准环保设施在大圩镇的公共场所和景区却随处可见。

    “别看我们只是个镇,却成立了全省首家农村专业保洁队伍。”大圩镇市容所副所长姜云骄傲地告诉记者,这支队伍有专业保洁员53名,负责村内主要道路、公共场所、乡村旅游景区、河道、公厕保洁及垃圾清运等工作。按照每25户村民建1座垃圾房的要求,新建、改建封闭式垃圾收集房150多座。积极推进生活垃圾一级收运方式改革,在乡村实行“垃圾不落地”工程,将49座露天垃圾收集房全部拆除,硬化面积400多平方米,配备了标准化垃圾收集桶200个,安放在村民家门口的不远处,供村民投放垃圾,配备载重3吨的后装式垃圾压缩运输车辆1台,来往于各村,进行“桶换桶”作业,避免二次污染。垃圾集中后经过固体废弃物转运中心压缩,再运往当地的垃圾处理厂。通过这一套垃圾处理流程,最终让整个镇做到了“垃圾不过夜”、“垃圾不围村”。

    从事多年环卫工作的姜云感叹,以前农村脏,但是当时的垃圾只是一些易腐烂的菜叶瓜皮,可如今不可降解的垃圾越来越多。农村垃圾对环境的污染,不仅会让乡村失去美丽的田园风光,威胁农村人口健康,而且更重要的是会影响到农业生产环境。在推行这项改革时,他们也发现了一个问题,那就是用于城市垃圾清运的压缩运输车无法自由出入很窄的村内道路。环卫部门特意订制了一种只起运一个垃圾收集桶的特制电瓶车,这种车辆可以自由来往于每户每家,才得以完成垃圾清运工作。

    “环卫设施虽然完善了,更重要的是管理。”大圩镇党委书记朱锡明介绍说,让村民们养成良好的丢放垃圾习惯可不是一个短暂的过程。镇里专门出台了《清洁家庭创建标准》、《村庄环境卫生创建标准》、《日常督察考核标准》、《村保洁站工作职责》,并将创建工作纳入《村规民约》,推行“庭院三包”制度,把卫生清理、绿化管护、村容秩序落实到每家每户,责任到人。镇里实行一周一督查、一月一通报、一季一考评,结果纳入村级双百分目标考核,奖罚兑现。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家渐渐地习惯了垃圾入袋、垃圾入箱,管理也就顺畅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