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滨湖聚焦

回首廿载新闻路 再写“包河”新篇章

编辑日期:2011/11/11   作者:蒋主任   来源:包河区新闻中心   

    一句句暖人心脾的问候,一张张绽放笑容的面孔,一个个龙飞凤舞的签名……“心系包河话发展”座谈会会场内外人头攒动,耳边弥漫着喜庆的音乐。门口大红色的签名本前,那些从报社走出去的,亦或是与报社有着不解之缘的“包河人”纷纷驻足、签名,然后是深深地感叹。20年的时光就这样流逝,20年的包河报就这样从襁褓中成长,20年的历程沉淀了一份报纸的奋斗史,也厚重了这些签名无法复制的内涵。
    “作为曾经的报人,匆匆奔走的我感觉往事并不如烟。那如歌的岁月、那如梦的青春,至今仍在耳畔,在心里……”随着庐阳区光明街道党工委书记洪书霞声情并茂的发言,会场响起一阵接一阵的掌声、笑声。这位从包河报走出的女干部,用心灵描绘着那些春华秋实,那些秋果冬雪。青春如梦、岁月如歌。会场里有人悄悄地耳语,有人微微地点头,有人会心地一笑,还有人,只是那么默默地、静静地坐着,沉浸在激情昂扬的言语中,沉浸在曾今青涩而又美好的时光里。
    “滴答、滴答”,随着鼠标的轻击声,巨大的投影仪上慢慢显示出“包河新闻网”这几个大字。字体刚劲而鲜红,页面大方又简练。几十个日日夜夜,十几次讨论策划,数不清的修补整改,包河新闻网以全新的姿态舒展着身躯,仿佛在为今后需要承担的责任做热身准备。
    台下的观众微笑、鼓掌。而那十多个报社人,静静地坐在那里,不流露大喜,也不见惶恐。未来的日子还很多,未来的道路还很长,未来,还有更多的责任需要这些勤劳的报社人共同承担。


·王苏皖·

“心系包河话发展”新闻宣传工作座谈会现场

原郊区政协主席王家瑞回忆《包河》创刊历程

合肥报业传媒集团党委委员、副总编尹传桂真情回忆往昔奋斗岁月

合肥市科技馆副馆长罗季峰妙语激昂

庐阳区光明街道党工委书记洪书霞声情并茂的发言

    钱江:参加“心系包河话发展”新闻宣传工作座谈会,除了喜悦与激动,更多地是感动与力量。各级领导的殷切期望、退休老同志的高风亮节、前辈们对报社的厚重情感,是鼓励,更是鞭笞。走过的七年青春岁月,积累了一点工作经验,但需要学习和提升的地方还有很多。今后的工作生涯,将始终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传承和发扬好报社负重奋进、敢于拼搏、勇于创新的精神,努力把报社的事业向前推进,为包河跨越贡献力量。
    黄鹤:20年,从艰苦创业到欣欣向荣,一路风雨兼程,一路慷慨高歌。14年,伴随着她的发展,我品尝着工作生活的酸甜苦辣,跟随着她的脚步,也融进了我的血液。
    项俐:当《包河》走过20周年,我深切怀念起初入报社那段时光。回忆起领导严肃而深切的关心,前辈细心而热情的指导,同事亲密无间的合作;每一次重大活动前的周密部署,每一次例会上的深入探讨,每一次中肯而深刻的稿件点评,让我们受益良多……尽管时常往返在采访的路上,时常挑灯夜战写稿到凌晨,第二天又奔赴战场,却总是倍感精神愉悦。追忆似水年华,当许多人、许多事都已渐行渐远,唯一不变的,是追求卓越的心。
    吴小玲:怀着万分期待和敬佩的心情,在这次座谈会上见到了众多慕名已久的走出《包河》的前辈们,倾听他们发自肺腑的感怀和激励,也感受了各级领导的殷殷期许和鞭策。作为一名工作近8年的记者,我将秉承前辈编辑记者们顽强的敬业精神,刻苦钻研,努力创新,提升思想政治素质,锤炼新闻业务素养,延续对《包河》的那份情,那份爱,与包河走向更加美好的明天。
    刘会春:“行文方寸间,风云滚滚来。”当好党和人民的喉舌,为包河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好的舆论支持,这是我们作为一名党报记者的神圣使命;在工作中恪守尽职,当好社会发展观察者、记录者和守望者,这是我们应当肩负起的职责。
    王苏皖:光阴似箭,日月如梭,不知不觉来到报社快两年了。一年多的时间里,有过喜悦,也有过困惑,还曾遇到过一些困难。但是在领导和同事的关心帮助下,在自我的不断努力下,我明白了工作的投入、激情与结果之间有着必然的关联。在报社20周年生日之际,我将继续做好报纸赋予我的每个使命,交给我的每项任务,用心感受工作给自己带来的快乐和成就感。
    杜怀才:《包河》是我步入社会的第一个驿站。在《包河》的每一天,我都体验着感动,收获着家的温暖。成长中,是各位编辑和记者从采访到写作悉心的指导,给了我战胜自己、跨越困难的勇气,每一份关怀都深深烙印在我的心底。大爱无声。于《包河》而言,我微不足道;于我而言,《包河》是人生道路上浓墨重彩的一笔。二十岁的《包河》风华正茂,愿大家和《包河》的明天更美好!
    徐刚:刚上班两个月,当看到自己的相片也被印在特刊上,才猛然察觉到,自己捡了个大便宜。忆往昔峥嵘岁月,看着那些发黄的老报纸,听着前辈们述说着当年的艰苦经历,自己也不禁心潮澎湃起来,一丝光荣感由然而生,因为如今自己也属于《包河》的一份子。不过我还有点清醒:我仅仅是享用了这份光荣,却并不拥有它,领导的期望和嘱咐还历历在耳,作为新人的我们,将来都要在《包河》拥有一份属于自己的光荣。
    刘相玥:听着前辈们回忆二十年来风雨兼程的新闻路,深深感受到作为一名新《包河》人,是如此地骄傲和自豪。那些精彩的瞬间,那些奋斗的历程,诠释的是责任、是青春、是激情,更是一份解不开的情愫。他们怀揣着激情和梦想,写下了包河二十载,那份心、那份情让我无比敬佩和感动。刚刚走出校园迈入社会的我,报社给了我学习、锻炼、成长的舞台,艰难困苦,玉汝于成。领导和前辈们的鞭策与鼓励,我会铭记在心。
    徐汐颜:会前,看大家进进出出,策划流程、发请帖、改新网站……还没亲见周年庆,已闻到隆重又严肃的气氛。周六,我们新进同事来帮总编们做杂事。摆席卡时,忍不住惊讶,来的“腕儿”真多!总编提起这些年“包河报人”的成就,不由自惭形愧。我们这些小年轻,才刚进报社,有时分内事都做得不够好……想及此,收东西的手也不由加快了速度,仿佛要从此刻便开始严格要求自己。报社的二十周年庆,于我而言,除了自豪,更多的是压力和动力……
    李多庆:进报社的第一天,就听说了《包河》的光辉历史。参加20周年的庆祝活动,更加无比的光荣、自豪。报社前辈们用他们的经历教育了我们年轻人要秉承《包河》的精神: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艰苦奋斗、引领创新、贴近基层、做好包河的宣传工作。我深切的感受到自己肩上的责任,《包河》需要一代又一代的记者编辑去创造辉煌,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会更加努力,用自己的青春书写人生的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