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媒体关注

安徽日报: 融入都市新生活

编辑日期:2010/2/10   来源:包河区新闻中心   

    城市化发展进程中,作为城市扩张前沿阵地的城乡结合部,必然会有许多农民失去赖以生存的土地,成为“新城里人”。

    在失地农民向市民的转变过程中,社区融入是一个关键性的环节。社区对失地农民在融入城市生活中,在形成城市生活习惯及城市观念中,有着不可或缺的深层次影响。在社区构筑失地农民的就业支持平台、生活支持平台和精神支持平台,可有效促进失地农民的都市融入。

  “身入”城市的农民是否做到了“心入”?这是我们迫切需要解决和面对的难题。推进城乡一体,加快城市化进程,并不是简单地将乡村挂上街道社区的牌子,或农民换个城市户口的本子。农村城市化是一场深层次的“人的革命”,其中一个关键点,就是要让传统的农村劳动力成为城市合格的新建设者,而不能让他们面对城市生活茫然无措,甚至沦为城市“贫民”或自卑的社会底层居民。他们融入城市生活不应是窘迫和尴尬的,让失地农民体面而自豪地融入城市生活将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须趋势,也应引起整个社会的关注和思索。


  年前,我省最大的回迁安置小区合肥市包河区滨湖和园“开门”迎主人,3344户、7448位被征地农民欢欢喜喜领到了新房钥匙。从农民变市民,他们发生了哪些变化?记者走入滨湖和园小区探访——

  1月23日下午,包河区首届“情暖滨湖”迎新春文艺汇演在省内最大的回迁小区滨湖和园举行,近千名新近乔迁这一小区的居民喜气洋洋地观看了这台精彩的演出。 85岁原庙卫村老人刘正英在儿子陈以军的陪伴下,早早从家里搬来板凳等待开演。她手指着她所居住的那栋高楼,自豪地告诉记者,“住上这么好的楼房,过上这么甜的日子,是我这一辈子做梦都没想到的事情! ”老人布满皱纹的脸像花儿一样绽放,露出孩童般快乐的笑容。

  刘正英老人一家搬进新居整整一个月时间。在这短短的一个月内,天天都有一批批新住户搬来,转瞬之间小区已是人声鼎沸。这批“新城市人”的城市之路能否像滨湖和园门前的那条宽敞笔直的徽州大道,直通强劲有力的都市“心脏”呢?

  让失地村民体面而自豪地融入城市生活,不仅做到“身入”还要“心入”,社区融入成为重要环节,包河区在回迁小区的社区建设上进行了有益而富有成效的探索。

  居住:回迁小区塑造崭新形象

  近日,记者走进了滨湖和园小区,微风中荡漾着小区播音台送来的轻快音乐,冬日里的暖阳下,23幢高楼壮丽雄伟,小区绿树葱郁,小径曲折有致,配套设施现代。老人宁静闲逸,一派和谐而时尚的城市片区的幸福景象。

  去年12月20日,拿到新房钥匙的孔祥章老人当天下午就与老伴搬进了新居。 “咋不装修一下再搬啊? ”面对记者的提问,老人笑呵呵地表示不解,“那墙白刷刷的,马桶、橱柜啥都齐全,搬进去就可以住,有啥可以装修的啊。 ”不过老人又笑着解释,孩子们很孝顺,搬进去后,孩子们照着城里的规矩,花了几天时间给铺上了实木地板。

  三年前,孔祥章老人一大家住在一个前是砖墙后是土墙的老宅里。家里大小6个孩子,盖不起那么多屋子,只好勉强挤住在一起。 “这次我们家一下分了8套房子,几乎成了‘地主’了。 ”想着告别了黑墙土瓦、屋漏偏逢连绵雨的日子,老人的眼圈都要红了。

  “一直以来,回迁小区总是给人质量堪忧、配套不全的感觉。打造回迁小区的新形象,让失地农民住上与城里人一样高品质的生活,是让他们融入城市的第一步。 ”包河区建设局局长周宗斌告诉记者。

  滨湖和园小区的回迁涉及到烟墩街道史岗、庙卫、三十庙、王墩、新年、烟墩等8个村(居),是包河区今年年底一项非常重要的民生工程。今年以来,包河区全年拆迁量突破290万平方米,列全市之首。截至目前,建设竣工回迁住宅楼计7000多套,人性化的设计、高质量的建设、完善的基础设施、优美的小区绿化环境,塑造了崭新的回迁小区的形象。

  就业:社区牵线畅通上岗渠道

  滨湖和园的居民卫世红这两天忙前忙后、不亦乐乎,他开办的新超市即将要开业了,而这个超市正位于滨湖和园不远处的配套商业店面里,今后可以为滨湖和园的居民提供生活便利。

  以前,卫世红在庙卫村利用自家的一楼底间开了一间小杂货铺。搬进新小区后,他一家4口住进了16层的高楼。他设想着把一楼的房子租下来再开间小店,滨湖和园社居委的工作人员得知后,一遍遍不厌其烦地上门劝说。 “小区环境靠大家,小区环境为大家。 ”卫世红笑着重复社居委的工作人员劝说他的口头禅,而恰是这句话打动了他的心,让他放弃了在农村觉得畅通无阻的开店老方法,改换成了租门面的城市经营新方法。社居委的同志热情地为他联系了店面,并出面帮他争取到一些优惠政策。

  “我们这些社区老同志,来到滨湖回迁小区工作,也面临了迫切要解决的社区新问题。 ”滨湖和园社居委主任钟震年在老城区街道工作了13个年头,去年8月他和其他5位老社区工作“骨干”一起,被派往滨湖新成立的4个社区。滨湖和园入住不到半个月,他就傻眼了。几乎是雨后春笋,一夜之间有几十户住户在窗户上、楼道口贴起了卖杂货、木地板、瓷砖等等五花八门的商品的小告示,甚至还有一些住户直接在墙面和电梯的墙上刷上了售卖电话号码。

  社居委工作人员一一上门规劝,而热爱自己的新小区的居民们也都乐于“纳谏”,五颜六色的小广告慢慢地消失了踪迹。同时,小区一边牵线让有经营经验的居民寻找到店铺经营,一边积极联络有关部门,开展就业培训。据悉,滨湖和园社居委与省妇联就业培训中心合作开办的第一期家政培训课程就要开课了。

  “在将村民变为城市居民的过程中,就业问题是最大的民生问题。”钟震年告诉记者。滨湖和园有着其他几个“先走一步”的滨湖回迁小区的成功经验借鉴。这些小区与包河区的一些部门联合,创新开展订单式技能培训和定向式用工输出,将培训与就业直接挂钩,积极搭建企业沟通桥梁,畅通回迁居民就业渠道,积极培养技术“蓝领”。如今,近万名失地农民实现了就业。

  生活:城市转型身入更需“心入”

  “失地农民能否适应城市生活已经成为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也是小区管理的新课题。 ”钟震年笑着告诉记者,与他多年在老城区的工作相比,现在他的工作重心和工作难点就是与农村的老习惯作“殊死较量”。

  继小广告消失之后,滨湖和园社居委的工作人员在短短的一个月内,又相继开展了禁止乱停乱放行动,开展吐痰行为的纠正,以及践踏草坪行为的劝导。黄永堂老人带着点不好意思告诉记者,“在农村,田间地头吐口唾沫,没有人去管啊,也不觉得是啥大事,成了习惯了。”如今,老人再也不随便吐痰了,而且还时刻提醒家人也不要这样做。前几天,他还帮着小区工作者批评了一个在小区里乱停车的小青年,让他自觉纠正了自己的错误。

  金烨是包河区为了滨湖4个新社区建设公开招聘的15名本科以上学历的社区工作者之一,她被分配到滨湖和园工作。谈起服务的这个社区,她满是感情。“我每天都能深切地感受到这里的居民对现在生活的满足,对未来生活的展望。可是由于长期的农村生活,他们还缺乏城市生活习惯和城市价值观念,而这正是需要我们去做的工作。 ”金烨志向满满告诉记者。

  据介绍,1月18日下午,滨湖和园社区“新市民学校”第一期讲座如期开讲,近100人参加了学习活动。据了解,“新市民学校”今后将长期开讲,通过劳动技能培训、法律知识讲座、文明礼仪等方面的授课,帮助回迁居民尽快适应城市生活,增强法律观念,转变就业观念,提高就业技能。(记者张 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