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媒体关注

合肥晚报专版:滨湖,在城市森林中安个家

编辑日期:2009/8/19   来源:包河区新闻中心   

    现代的城里人,生存在大都市,承载着工作与生活的负荷,身与心的疲惫渴望回归自然的怀抱。于是,人们会在忙碌的工作与紧张的生活之余,积攒着时间,祈望走近名山大川,徜徉青山绿水,与树木花草为伴,与大自然无限亲密。


    那么,如果“城”建在森林,“家”依水而居,那会是怎样的生活?世代合肥人从未如此奢望过。但就在两年前,这种奢望已变得依稀可见。

    2006年,滨湖新区的启动建设,将合肥人从“环城时代”引向“环湖时代”——八百里烟波浩渺的巢湖开启了合肥人“生态城市”的梦想。

    就是从那时起,滨湖新区建设者们开始在这方圆196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营造着城市森林。两年多时间,这里已树木成林,绿草如茵。不仅如此,生态农业,防护绿化,河流湿地,一系列生态建设工程,从规划到实施,逐步构筑着滨湖新区的生态“大格局”。

    今年3月,《合肥市滨湖新区生态建设试点规划》(纲要)已编印成册,合肥人世代的生态城市之梦已经跃然纸上。不久的将来,在滨湖新区,引湖入城,以水为脉,以绿为魂,构建滨湖新区生态格局,创造“城”“水”交融的生态环境。

    第一部分:背景篇

    生态城市,现代人的梦想

    提出生态城市的概念,应该在上个世纪70年代初。到20世纪后期,生态城市已经被公认为是21世纪的城市建设模式。如今,国内外已有多个城市,积极开展生态城市建设的实践,纷纷将生态城市建设作为城市发展的目标,生态城市也成了现代都市人的居住梦想……

    生态城市,现代人的居住梦想

    早在4年前,合肥人的生态城梦想就已经开启。

    2005年底,合肥市委、市政府对省会城市合肥的发展进行了全新定位和科学规划:以196平方公里滨湖新区为生态城市建设示范,将其建成行政办公、旅游度假和文化会展,宜商、宜住的生态环保新城区。不仅如此,还将以滨湖新区为核心圈和辐射源,将省会合肥建设成具有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的生态文明新城。

    将滨湖新区确定为生态环保新城区建设,并非“合理想象”,这顺应了世界城市发展的潮流。

    197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第16届会议上,提出了“关于人类居住地的生态综合研究”,于是,“生态城市”的概念应运而生。到20世纪后期,“生态城市”已经被公认为21世纪城市建设模式。很多国家也积极开展生态城市建设的实践,如美国的克里夫兰、德国的埃尔兰根、印度的班加罗尔等城市,按照生态城市的理念进行规划和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目前,国内外许多城市把生态城市作为城市发展的目标,如国外的法兰克福市、罗马市、莫斯科市、华盛顿市、悉尼市等,国内的大连、厦门、杭州、苏州、威海、扬州等。

    规划为生态建设预留足够空间

    滨湖新区从规划之初,就充分考虑到生态环保,为生态建设预留足够的空间。方圆196平方公里内,近一半为非建设用地,生态农业,防护绿化,河流湿地。低密度的城市空间和丰富的绿化体系为滨湖新区创造了生态、宜人的绿色城市空间。与此同时,滨湖启动区的选址尽可能地减少对环境的影响,为生态治理提供空间,为创建生态示范区提供发展平台。

    遵照“生态优先”的原则,滨湖新区所有的建筑严格按照新区概念性规划施工,同类业态聚集,条块分割明晰。同时,建筑不能破坏生态,不能阻隔河流。对于山坡林地、生态湿地、河湖水体、沿湖岸线等自然群落,尽量保护保留,减少人工改造,使之与公园绿地一起形成完整多样的绿地系统。

    生态优先不仅体现在规划建设上。在滨湖新区重大项目建设决策上,环保部门均全程参与,充分体现环保优先的原则。每一个项目建设,均严格实施项目审批,环保部门拥有“第一审批”权,一旦环保审批不过关,以后各个审批环节均不得进行,从而在审批环节就堵住有悖“生态优先”的原则的建设。

    第二部分:治污篇

    不让一滴污水流进巢湖

    巢湖,作为全国五大淡水湖之一,她赋予滨湖新区以灵气。但如果不能将生活污水高标准地进行处理,那城市的发展,势必带来水的污染。滨湖新区的建设者们充分认识到这一点,从规划建设就将水污染的治理作为城市建设的重中之重……

    污水治理规划提前了15年

    “十五”期间,巢湖流域被列入国家“三河三湖”水污染防治重点,“十一五”期间,巢湖仍然是全国水污染防治的十大重点流域(区域)之一。滨湖新区启动建设,对巢湖水体的保护与滨湖新区建设并举,规划建设之初就提出了“不让一滴污水流进巢湖”的污水治理目标。

    说起治污,滨湖新区早已制定了污水专项治理规划。至2020年,滨湖新区规划“两大、一小”共3座污水处理厂,分别为十五里河污水处理厂、滨湖新区污水处理厂和塘西河污水处理厂,设计处理能力约30万吨/日。设计规模完全满足规划期内新区污水处理要求。同时,配套建设污水管网约350公里,按照滨湖新区内地形地势,区域内污水主干管顺地势东西走向,沿路或沿河流布置;沿十五里河、塘西河河道左右岸结合城市道路敷设污水管道,收集污水进入污水处理厂处理,杜绝污水向河道直接排放。

    目前,滨湖新区已建十五里河污水处理厂、塘西河污水处理厂的处理能力达11万吨,新建道路污水管网埋设率达100%,污水处理率达95%以上。

 第三部分:生态篇

    80亿元让巢湖“休养生息”

    根据《巢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规划》,滨湖新区围绕巢湖水环境治理,积极组织、策划了合肥市环巢湖生态湿地保护工程、巢湖沿岸“生物多样性”工程、沿巢湖绿化防护林工程及环巢湖地区“退圩还湖”工程等四大生态环境治理项目,总投资达80亿元。通过这一系列工程,旨在减轻对巢湖直接污染,增强流域环境自净能力,全面改善巢湖水质状况,真正让巢湖“休养生息”。

    退耕还林——

    在沿湖农业区范围内,结合土地利用规划的调整,将易造成水土流失的坡耕地有计划、有步骤地停止耕种,系统恢复湖(河)岸绿化,防止水土流失,打造生态廊道,使景观建设与生态保护一举两得。规划沿合肥市域约47公里沿湖岸线,种植100-300米宽生态防护林,局部重点地区做景观绿化,绿化面积约7平方公里,总投资约22亿元。

    退圩还湖——

    结合合肥城市发展战略规划提出的“引湖入城”方案,逐步将南淝河、派河等入湖河流的圩畈区(东大圩、牛角大圩等)改作湖面。

    湿地保护——

    湿地号称“地球之肾”。合肥市环巢湖地区散布着三汊河、北涝圩等诸多湿地,滨湖新区计划对环巢湖地区湿地、老河道等进行保护与整治,涵养水源,恢复生态,实施面积约1.5平方公里,总投资约20亿元。

    生物多样性——

    保护和恢复巢湖的生态功能,系统地恢复巢湖沿岸湿地植被,重新建设功能健全的湿地生态系统,如滨水植物为草食性鱼类及其他水生动物提供饵料,营造产粘性卵的鱼类产卵“着床”、避敌场所等生存环境,帮助恢复巢湖生物结构多样化,挽救众多珍贵鱼类日益衰败,切实改善多种生物共同生存的稳定性。并通过营造湿地沉水,浮水,挺水植被缓冲带,可有效地保持水土,减缓巢湖淤塞速度;同时可截留、吸收、消化区间径流和直接流入巢湖的氮、磷及有机物,从而使巢湖水质有较大改善,增强巢湖水体的自净能力。

    第四部分:景观篇

    “五管齐下”打造河岸景观走廊

    在巢湖水系中,十五里河、塘西河作为两条重要支流,由西北向东南流经滨湖新区,在义城镇附近汇入巢湖,流域面积达160平方公里。然而,由于多年未经治理,十五里河、塘西河河流水体污染严重,生态环境较差,河道淤积阻水严重,防洪标准仅为5—10年一遇。

    为适应滨湖新区规划、建设,根据《合肥滨湖新区塘西河及十五里河综合治理规划》,滨湖新区提出“五管齐下”治水方略,旨在将塘西河打造成“人与自然和谐”的城市滨河景观带和沿河生态绿色走廊。

    河道整治——

    河道横断面以自然式不规则复式断面为主,景观水位与常水位一致,洪水位与常水位之间的河滩为生态湿地。河道纵断面合理利用地形地势、充分考虑枯水季节的景观需求,在保证河道过流能力的基础上,在河道纵向分段设置拦水坝,以保证河道水面的宽度。

    截污治污——

    采用雨污分流体制,雨水管道系统收集地表径流雨水,流入河道;污水管道收集生活污水、工业废水,送至污水处理厂达标后排放。

    调水补水——

    由于天然降水不能满足补水需求,需要调集优质水源,补充河流景观用水。规划采用三种方式补水:西引大别山区优质水源补水,年补水量约为750万立方米;用污水厂处理过的水补水,年补水量约为1000万立方米;巢湖补水,每年约需700万立方米。

    生态重建——

    一方面利用湿地净化技术,在河流沿线建设生态湖、池塘、沼泽地,恢复生态湿地系统,并放养净化能力强的鱼类;另一方面,利用生态护岸技术,在满足行洪排涝功能的基础上,营造多样性、稳定性的堤岸生态系统。

    监控调度——

    在河流沿线建设一座综合监控调度中心,实施长效管理。监控调度系统将从实际需求出发,优化各系统管理模式和体制,利用可视化技术开发决策支持系统,实现水环境的预测、预警及应急功能。
    通过治理,未来的塘西河、十五里河将是一项集防洪和亲水、生态、景观等功能于一体的河湖生态修复工程综合体系,从而实现“水宁、水活、水清、水美”的综合治理目标。
    第五部分:绿化篇

    处处见绿,

    这里将成“天然氧吧”

    绿色是生态城市的外在表现。把绿色定位为滨湖新区的主色调,突破现行城市绿地定额限制,以“大规模增加绿地面积,大幅度提高绿化品位”为总体要求,不断提高绿地覆盖率,把这里营造成“天然氧吧”。

    滨湖新区规划总用地范围196平方公里,实际规划建成区面积不到100平方公里,保留了近一半的土地为非建设用地,主要用于生态农业、防护绿化、河流湿地等,丰富的绿化体系为滨湖新区创造了生态、宜人的绿色城市空间。滨湖新区两年多来,新建绿地面积近200万平方米,其中公共绿地120万平方米,人均公共绿地达到24平方米,已迈入先进城市行列。

    滨湖新区的绿化构建了多层次的生态绿化网络:“两片三带”的生态绿化网络,确保滨湖新区水更清,树更绿,环境更美——

    新环城公园,包括环绕滨湖核心区规划9平方公里的公园。

    以100-200米的绿带划分为若干个5-10平方公里大小的生态单元,单元内部实行集约紧凑开发。

    单元内部分两级配置社区绿地,其中街道级绿地占地面积35亩,社居委级绿地占地面积6亩;实现了500米见绿。

    不久的将来,滨湖新区将形成“林网、水网、路网”有机结合,森林“绿肺”、城市绿地与湿地“蓝肾”相互匹配的“大绿化”格局。即围绕水陆交通网络,推进绿色屏障建设。
  第六部分:创新篇

    建设生态城

    迸发“创新火花”

    经过短短两年多的建设,新区建设者们不仅塑造出一个初具规模的现代化生态新城区,而且在建设过程中不断迸发出创新的火花,使滨湖新区建设成为生态城市的“新典范”。
    风光电能源循环利用

    首先让我们看一看这里风光电、废固利用的循环经济。滨湖新区广泛吸纳全国的经验,广泛采用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以切实降低建造成本和使用成本,缩短建设工期,提高建筑品质,积极开展太阳能、风能等可循环能源应用的前期研究工作。利用风能、太阳能发电解决道路照明、单体亮化等供电问题。同时,着手废固利用的可行性研究,使新区保持可持续发展。目前,建筑梯道灯太阳能使用方案、建筑立面单体亮化太阳能供电工程方案正在完善与实施过程中。

    住宅产业化减少装修污染

    滨湖新区在住宅建设中,加大住宅产业化部品采用率。通过住宅产业化,房屋建设成本降低了、居住品质提高了、环境污染减少了,真正为老百姓带来实惠。滨湖惠园(主力户型 周边配套 相册 价格)实行的全装修模式,在降低了装修成本的同时,又保证了材料质量,而且避免了二次装修带来的环境污染等问题。

    中水回用实现污水资源化

    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德国马丁超微生物膜技术的中水回用系统在滨湖小区建设项目中率先运用,将小区的污水截流送至中水回用池,经过处理的中水用于坐便器冲洗以及小区的绿化、保洁用水等,实现污水资源化。在小区的规划中还将采用雨水收集系统,通过小区屋面和地面进行收集,进入沉砂调节池后排入景观水体,所收集雨水可作为景观用水、绿化用水、杂用水等,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第七部分:愿景篇

    那一座生态之城

    2009年3月,“合肥市滨湖新区生态建设试点规划”正式“出炉”,对滨湖新区生态建设进行了纲要性的介绍。那么,随着生态城市建设,滨湖新区究竟是一座怎样的生态城?

    从总体布局上看,滨湖新区生态城建设形成了“基质——廊道——斑块”的格局。具体地说就是,以环巢湖流域生态景观基础为滨湖新区生态营建基质,以河流、防护走廊为生态廊道,再以公园绿地、滩涂湿地为生态斑块。

    市滨湖新区建设指挥部办公室副主任宁波告诉记者,他们会按照国家生态园林城市的标准建设滨湖新区。建成后,滨湖新区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会达到45%,人均公共绿地超过14平方米,超过国家标准的2平方米,而绿地率要达到40%,也超出国家规定2个百分点。

    任何一座城市都无法回避交通对环境造成的污染。不过,未来的滨湖新区倡导的是“绿色出行”,为生态城区建设写上浓重的一笔。按照规划,滨湖新区将通过大运量快速公共交通、快速路网,最大限度地降低交通能耗,减少交通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不久以后,在滨湖新区,行人将被赋予道路优先利用权,然后才是公共交通,再次之为自行车。这也就意味着,供步行及自行车利用的慢行系统将得到完善,然后通过对公共建筑沿交通线集中布置,加大居民对公共交通的依赖,通过建立快速公交减少交通拥挤和环境的污染。 ·通讯员 杜莉 洪玲 记者 李守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