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包河要闻

真情谱就和谐曲

编辑日期:2009/6/8   来源:包河区新闻中心   

     编者按:近日,经司法部批准,在中华全国人民调解员协会组织开展的“我为和谐做贡献”人民调解主题实践活动中,骆岗街道司法所调解委员会副主任贾贤海被授予全国十佳人民调解员称号。据悉,安徽省获此殊荣的仅此一人。


调解中的贾贤海,思路敏捷,沉着稳重

    说话轻声慢语,不急不躁沉着稳重,这便是贾贤海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这么一位不温不火的人,自从2002年担任司法所长和人民调解员以来,在人民调解第一道防线上默默地做着力所能及的工作,为维护社会稳定,为构建和谐社会而奉献自己的爱和执着。
    2008年5月25日,当贾贤海出现在街道大门,街道的同志都不无惊讶,“老贾,你身体好了?”“老贾,你咋这么快就来了?”老贾笑笑:“所里人少,忙不开,来看看有啥要忙的。”2008年4月23日,贾贤海在前往北斗村调解纠纷的途中,不幸遭遇车祸,头部、胳膊、腹部多处骨折。人们常说,伤筋动骨一百天,可是贾贤海住院治疗不到两个月,就带着伤情,以满腔的工作热情和认真负责的精神投入到人民调解工作中去。在其后一年多的时间里,贾贤海共调解各类复杂民事纠纷35件,其中历史遗留疑难案件5件,接待处理群众来信来访案件67件458人次,其中集体上访案件22件358人次,处理市长、区长热线172件;在基层司法所“进万村大服务”中,定期开展社会矛盾大排查,他共排查各类矛盾纠纷45件,积极开展法律政策宣传进村入户,走访辖区农户154户,结合人民调解工作,进行法制宣传13场次225人次,向党工委、办事处提交法律建议书4份。


“硬骨头”,他来啃


    官塘窑厂是一家村办企业,1991年3月15日至1998年3月14日,由王某与官塘村签订协议,采取“集体承包,个人经营方式”经营,由于资金紧缺,承包人以合肥市官塘窑厂名义从民间借款69.58万元。随后,王某把窑厂转让给别人承包,却没有对债权债务进行清理移交,还亏欠职工工资21.24万元无法偿还,债权人多次索要借款和欠款,并反复到街、区反映。
    由于该窑厂财务管理混乱,原始帐据不全,让不少人对处理这项工作感到为难,认为这是一个“烫手山芋”,谁也不愿沾手。面对棘手的“硬骨头”,贾贤海挺身而出。为解决这宗纠纷,老贾召开了多次座谈会,走访了50多个知情人,并与有资质的审计部门加班12个夜晚,审查了30多卷财务帐据。如今,审计工作已经结束,最后处理方案明确。群众纷纷称赞:“这个调解员真厉害,十几年问题,三个月就解决了。”


挨打受骂平常事


    做调解工作时,被正在气头上的当事人骂上几句、推搡几下,对于贾贤海来说已是家常便饭。
    一年春节,原工作单位辖区黄巷村郑某的父亲去世了,郑某把父亲的骨灰葬在自留地里,遭到邻居唐某的强烈反对。在阻拦无效的情况 下,唐某私自将骨灰扒出,双方为此矛盾激化,最后双方的族人也加入进来,一场群体械斗一触即发。贾贤海及时与民警一起赶到现场后,一面高声阻止双方冲突,一面趁势夺下双方为首者手中的铁锹、砖头。就在这时,冷不防一块砖头飞来,正中老贾后脑,血顿时流了下来。
    在民警的迅速处置下,场面很快得到控制。老贾赶紧将双方代表请离现场,并找来两家家族长辈,迅速展开对双方的调处工作。老贾一方面指出了郑家不注意邻里关系的错误,另一方面也批评了唐家冲动的扒坟行为。双方最终表示接受老贾的调解。
    调解结束后,老贾才想起头上还有伤,匆匆赶去医院包扎。


人民调解也是一门艺术


    农村生活大多有着强烈的地域特色和芜杂的宗族关系,农村的矛盾纠纷更是如此,往往牵扯着千丝万缕的情分。在从事农办工作多年的贾贤海看来,在农村做人民调解工作,不仅要依法、以理,更需要讲“情”。“人民调解不仅是一项法律工作,更是一门感情艺术。”老贾凭借丰富的农村工作经验和对乡风民俗的了解,用真情筑起了社会和谐稳定的第一道防线。
    在街道档案卷宗里,记载着老官塘村塘坎村民组土地补偿款分配纠纷调解案。当时前来领取补偿款人中竟也有一个“贾贤海”。同事还跟他开玩笑,问他拿了多少补偿款。问及此事,老贾解释道:“那位‘贾贤海’的爱人算起来是我同辈嫂子,却偏偏提出一些过分的要求,还要我这个‘小叔子’偏袒一点。刚开始我也嫂子长嫂子短的,可没啥作用,我只好正告她相关政策不能违反,请她支持工作,不要胡搅蛮缠。”
    有时,为了调解工作需要,老贾也主动与当事人“叙亲”。“舌头打个滚,叫人不蚀本”是贾贤海进行调解很有效的一招。但是,对政策、原则上的事他却半点不含糊。正是凭借这种“感情艺术”,贾贤海一直保持着很高的纠纷调处率。


诚意感动上访户


    奥运会开幕前,凭着多年调解工作的政治敏感性和责任心,贾贤海得知辖区内安凯汽车集团退休职工阿香,因房产纠纷打算进京上访。老贾立即赶到阿香家中,又是说道理,又是讲政策。眼瞅着阿香铁了心要去上访,老贾心生一计。闲聊中,贾贤海了解到阿香是因为儿子工资极其微薄,媳妇无业,家庭生活拮据才坚持上访。于是老贾一边找来阿香的儿子媳妇安抚她情绪,一边多方托熟人帮助阿香的媳妇找了工作,还多次找到安凯汽车集团领导,就阿香的困难情况,为她争取了困难生活补助。如今,阿香的生活越过越好,再也不提进京上访的事了。每当贾贤海打电话给她嘘寒问暖,她总是高兴地说:“贾主任,我日子好得很,你就别挂心啦!”


“迎中博”,老贾全力出击


    今年4月份,第四届中博会在合肥召开。老贾丝毫不敢懈怠,每天都是不分白天黑夜,全身心投入村居排查矛盾。
    有一天,老贾刚进街道大门,便看见司法所门口站着十几个人。一看到他,这些人全都涌上来。“贾主任,我们的征地房租补助到现在还没给呢,要再不给,我们就去上街堵路。”贾贤海一下子紧张起来,“要是他们真采取过激手段,不仅会影响中博会的正常召开,更有损合肥招商引资形象。”经过仔细调查了解,老贾得知他们是官塘社区居民,因为失地后基本生活保障及拆迁恢复小区房租费问题没有解决才摩拳擦掌。为防止矛盾纠纷的激化,老贾开始挨家挨户劝阻,并多次组织回迁户召开座谈会宣传信访条例法律政策,还帮助社居委想办法尽快筹集资金。同时,老贾还当起了“验房师”,对于房屋质量问题,他要求承建单位派专业技术人员,逐户进行维修。在老贾的“忙活”下,回迁户的矛盾得到圆满解决,一起群体性上访事件也被化解在了萌芽状态。中博会前后,贾贤海摸排调解了7件矛盾纠纷,其中包括2件群体性纠纷。正是由于他的全力以赴,在此期间,骆岗街道未发生一起上访事件。


借房子找工作,心系矫正人


    社区矫正对象郑玲(化名),因无法忍受丈夫长期的虐待,1993年将其杀死,犯故意杀人罪被判无期徒刑。在监狱改造期间,郑玲因表现良好6次减刑,2007年又重新回到社会上来。然而家中父母早已双亡,一对亲生子女不认她,其他亲戚也是冷眼相看,还有不少人在背后对她指指点点。郑玲虽然回到了社会上,但心理上却难以融入。更要命的是,她一时很难找到工作,身无分文,连吃饭都成问题,也没有地方住,只好东借一顿西凑一顿,到处借宿。
    听说了郑玲的处境后,贾贤海立即与司法所、街道领导联系,为她申请生活补助。但郑玲最大的难题是没有地方住。老贾想到自己家还有间房子空着,可以让郑玲先住着,就回去跟爱人商量。一开始爱人极力反对,怎么也不同意。但经过老贾不断的“枕边风”,爱人也终于松口答应了。可是没过多久,郑玲住到家里的事被贾贤海母亲知道了,老人家找到贾贤海就是一顿痛骂:“什么样的人都到家里来,把杀人犯带到家里来住,以后还怎么安宁?”对着老人的痛骂,老贾是一个耳朵进一个耳朵出。
    得知郑玲在监狱内学会了做服装,老贾就四处给她联系厂家,终于为她找到了一份合适的工作。有了住处和工作,现在的郑玲脸上开始有了笑容,人也变得开朗了。“下一步我还要继续帮助郑玲改善与亲戚、孩子的关系,让她完全回到正常的生活中去。”


连夜调解避免恶性事件


    基层调解工作会经常遇到一些突发的棘手事情,每当这时,贾贤海总是闻风而动,雷厉风行。
    因为拆迁问题与村干部发生冲突,原工作单位辖区黄巷村一个村民跑到村办公室内,拿着一瓶农药当场喝了下去。接到情况后,贾贤海立即与村干部将人送到医院抢救,并在医院守候。听说这位村民喝农药进了医院,病情还很严重,他的亲戚洪强(化名)马上找了一帮人,声称要将几个村干部全部放倒。贾贤海听说后,第一时间找到了洪强,将其拉到附近小店坐下,先稳定他的情绪,再分析利害关系。经过一个晚上的劝说,洪强终于放弃了要报复的念头。随后,贾贤海还连夜与村干部拿出回迁房新的规划点方案,妥善安置该拆迁户,最终将矛盾完全化解。


身兼数职无怨言


    贾贤海不仅是司法助理员,也是信访办主任,还是孙岗村书记,这么多角色让他每天赶场一样地忙个不停,记事本上从没有“休息”二字,每天都排得满满的。
    就拿老贾记事本上2009年3月9日的备忘录来说吧:上午8点接待骆岗社区失地农民周某,10点到孙岗村召开村委会布置一周工作事宜,下午2点到官塘社居委协商解决窑厂欠债一事,4点和陈所到包冲居民组,调处房屋宅基地纠纷……根据安排,这天上午7时50分,老贾就到了办公室,了解周某相关情况和办理失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要求后,他便带着周某到街道社保所,帮忙办理各类手续。此时,贾贤海的手机响了,骆岗社区调委会主任向他求救:难缠上访户陈某因拆迁安置房租费,在居委会办公室无理取闹,怎么说也不走。于是老贾又匆忙前往。接着,贾贤海又马不停蹄地前往调解下一个矛盾纠纷。当忙完一天的工作,夜幕已经降临,带着一脸倦容回到家中的老贾又开始学起电脑操作技术,查阅有关信息,并在记事本上安排起第二天的工作来。
    “基层调解工作确实很累、很辛苦,不过我倒愿意在这个岗位上一直这么干下去”,贾贤海说,现在自己已离不开这个工作了。(陈吟啸 刘会春)


病榻上,他依然记挂着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