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动态

以厕为家27年,精心雕琢“最美公厕”

编辑日期:2020/1/17 10:13:04   作者:新闻中心   

“只要有一位市民进出厕所,刘万梅都会用拖把把地再拖一遍。”在包公街道巢湖路上的雨花桥公厕附近,老合肥们大都认识这位闲不住的公厕管理员——刘万梅。

自1993年以来,刘万梅便来到南淝河边,做起了一名公厕管理员,当年25岁的她,不怕脏不怕累,这一干就是27年,见证了公厕的三次大改造,当年的破旧旱厕现在已经升级改造为一座别具一格的徽派建筑,在刘万梅的精心“雕琢”下,2016年,雨花桥公厕因为管理精细、环境清洁,被中国城市环境卫生协会授予“最美公厕管理奖”。如今,刘万梅依然坚守岗位,把公厕当做自己的“家”,每天打扫得干干净净。

坚守27年见证公厕变迁

1993年,刘万梅从肥西来到合肥市区,几个月后应聘成为雨花桥公厕的管理员。原本只是想着找份工作,令她没想到的是,在这座公厕内,她一做就是27年,把一座普通公厕精心雕琢成了“中国最美”。

“93年的时候,这一片是合肥最繁华的自由批发市场,每天人来人往,公厕是必不可少的公共设施。”说起二十多年前的情景,刘万梅至今仍记忆犹新。那时候的雨花桥公厕还是旱厕,刘万梅每天的工作是清扫地面和拎水冲洗便池。“当时为了省自来水,我就从河道里拎水,每天来来回回很多趟。”随着对公厕管理工作的渐渐熟悉,刘万梅也把这里当成了自己的家。

二十多年来,刘万梅也见证着合肥公厕发生的巨大变迁。“93年的时候还是旱厕,到97年的时候,全市公厕进行了一轮大范围的升级改造,旱厕改成了水冲式,2010年的时候,我们包河区的公厕在全市率先免费,市民来上厕所不用再花钱了。”说起公厕的变化,刘万梅如数家珍。

如今,徽派建筑风格的现代化公厕被刘万梅管理得井井有条。与如厕间一墙之隔就是公厕的管理用房,刘万梅就把家安在这里。总共16个平方的管理间,被刘万梅和木匠出生的老公精心设计成了“复式公寓”,下层用作厨房和客厅,楼上隔出来一个小小的卧室。二十多年来,刘万梅和爱人以及两个女儿就一直生活在这里。

为防湿滑一天擦地300次

“打扫‘家里’肯定得仔细,来如厕的市民都是我的客人,不能让客人有意见。”为了打理好这座公厕,刘万梅花费了很多心思。“每到阴雨天,她就会铺设防滑垫,还会用雨刮器刮掉地面墙面上的水渍,防止我们摔跤。”家住附近的杨阿姨经常会来这里,刘万梅的细心时常令她感动。

1月15日,合肥下起了中到大雪,刘万梅又和往常一样,只要看到有积雪了,便赶紧扫去,洗手台附近和门前的台阶上都铺设了防滑垫,还在门前显眼处摆放了“小心地滑”的提示牌,防止人们滑倒。“这些防滑设施和物资我们提前就准备好了。”在这里工作了27年,应对雨雪冰冻天气,刘万梅游刃有余。

雨雪天气对公厕室内的保洁也是一个挑战,雨雪天市民进出公厕更容易把地面弄上泥巴和水渍,每次只要有一位市民进出,刘万梅就会用干拖把擦一遍地面。虽然受下雪影响,来“方便”的市民比平时少,但每天仍有两三百人次。“来300个人,我就会擦300次地,必须保证公厕安全洁净。”

今年还要在“公厕”吃年夜饭

公厕全年365天每天开放,公厕管理不能缺人,刘万梅就每天坚守岗位,连春节也在这里过。

2019年2月4日除夕下午五点多,雨花桥公厕管理间内热闹非凡,狭小的管理间内满满当当挤了十来个人,一桌丰盛的年夜饭摆放在桌上,这是她在这里的第26餐年夜饭。

虽然是在公厕里,但是这顿年夜饭依然热闹温馨,她的公婆、叔子、女儿带着外孙全来了这里,“我们回不去,今年他们都过来了,四代同堂,难得团圆,早点吃完,他们还要各自回去。”不过这顿团圆饭刘万梅也吃的并不安逸,每隔半小时,她还是习惯性地起身去到公厕内拖掉地上的水,清一清地上的垃圾,家人笑作一团,“你这职业病是停不下来的。”

“今年我们还会在这过年,到时家人们还会过来。”对于过年还要坚守在这里,刘万梅没有一句怨言,“这里就是我的家。”刘万梅打算继续在这里度过第27个春节。 (丁勤 叶玉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