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休闲

竖在屋顶的杆子

电视机里的70年变迁

编辑日期:2019/11/22 11:07:32   作者:新闻中心   

前不久在微信中看到丰子恺老先生的一幅水墨画:山水中一老一少,面对的平房上高高竖立着一根杆子。于是截图在微信朋友圈中问:请问这杆子是做什么用的?经历过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生活的人都知道,那是用来搜索电视信号的天线。但令人开心的是,一些朋友还利用头脑风暴方法给出了许多答案:风筝、风力发电、发报天线、WIFI、避雷针、测风向、酒店招牌……不一而足,幽默中不乏时代的脉络。

80代初,小学高老师从县城买回一台14英寸黑白电视机,用竹杆把天线绑在院子里树上,不同的电视台,可能信息方向也不一样,于是每次放电视的时候,里面的人就会喊“外面的,把天线转转”,最外面的那位便跑去转竹杆。“继续转”,好,继续转;“往回转”,好,往回转……来回几趟,为嘛?就为了电视画面更清晰。直到听见一声“好”,才放手。如果风大,那就没办法了,只能凑合着看。而且因为没电,每个礼拜都要把电瓶送到县城去充电。记忆最深的是那年夏天电视播放《霍元甲》,吃过晚饭,乡亲们带着小凳将他家的院子里挤得满满的,连院墙上也骑上了孩子,包括我,估计是土墙年代久了,一天晚上突然就被骑在墙头的孩子们压倒了,并且将墙角的蜂箱压在土下。高老师的家属当场就哭了,乡亲们电视也不看了,我们一帮调皮的男孩更是吓得拔腿就跑,五六里的山路一转眼就到了家,连吓带累、担惊受怕折腾的够呛。还好,高老师没有追究任何人的责任。

1984年,家乡小山村通了电,家里最大的电器应该是电灯炮了,而且也仅仅是15瓦的,毕竟灯炮钱与电费相加的费用要比使用煤油灯的代价大多了。小学余老师就在这年国庆结婚,从县城里买回来了17英寸的黑白电视机,正好那年也是新中国成立35周年,小平同志在天安门前举行了阅兵仪式。正是军人那飒爽的英姿吸引了我,92年高考落榜的那个冬天,我就穿上军装迈进了军营。也就在那年,父亲从镇上供销社里把一台崭新的17英寸黑白电视机搬回了家。

1997年的秋天,我正在军校学习,接到弟弟的来信说他就要结婚了,而且从省城买回了一台21英寸熊猫牌彩色电视机。虽然我没有也不能回去看一看电视,但从信的字里行间一样能感受到弟弟心中的喜悦。等我毕业回到连队的时候,战友们已经看上了有线闭路电视,纷纷感慨太清晰了,那种雪花飞舞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这时,天线已经不是竖在屋顶的杆子了,而是一个像锅一样的卫星信号接收器。

1999年,我与妻子通过媒人介绍相识,那时她还租住在民房里,没事的时候就守着个14英寸黑白电视机打发时间。2004年我们买了新房也买了29英寸的彩色电视机,看上了有线闭路电视。后来,城市进行整体数模转换,免费为有线电视用户配发了机顶盒,看上了更加清晰的数字电视,节目也更加丰富。妻子说,等条件宽裕了就买台等离子超薄电视挂在墙上,那多好呀。我想,这个愿望就快实现了。可如今,就连住在乡下的老母亲都不用“锅”了,为啥?因为网络电视早已普及了,拉条线,一切OK!

从竖在屋顶的杆子,到接收信号的“锅子”,再到一条光纤;从14英寸到29英寸,从黑白到彩色再到等离子超薄;从只能看一两个台,到收看100多个台,电视让我们了解了广阔天地,熟悉了精彩世界,也印证了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好。而这一幕幕变奏,正是新中国成立70年辉煌成就的磅礴交响乐,正是改革开放谱写的华丽篇章。

范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