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专栏 > 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 > 和美包河 > 共和国故事会

24年,只干好“服务旅客”一件事

编辑日期:2019/10/18 9:17:38   作者:新闻中心   

开栏的话: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也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进入历史交汇期的关键之年。站在这个重大历史节点上深情回望,更多的时间节点跃入脑海,带着岁月的积淀,见证了一个国家的探索和足迹。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本报即日起开设“共和国故事会”专栏,邀请来自高铁南站、罍街、地铁、滨湖新区、学校等地的普通劳动者,让他们讲述人生难忘瞬间、感人动人故事等。在这样的时间坐标里,在一个个普通人的故事中见证伟大的时代变迁,唱响主旋律、弘扬正能量。

讲述人:上海铁路局合肥南站客运车间客运值班员刘明亮

人物档案:2007年被评为“安徽省劳动模范”。2008年“明亮服务台”分别获合肥市授予的“文明窗口”和安徽省总工会授予的“工人先锋号”。2009年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2009年作为全国“敬业奉献”先进典型人物当选“中国好人”。2010年获全国劳动模范荣誉称号。2016年“明亮劳模工作室”被中华全国总工会命名为“工人先锋号”。

我与铁路的故事要从24年前说起。1995年3月,我进入合九铁路公司上班,先后在柯坦站、肥西站担任客运员,1997年调入合肥西站。合九线是联系华东、中南地区的路网一级干线,北边到咱合肥,往南连着江西九江,与京九线接轨。90年代,这条线上跑的全是绿皮车,出行的旅客很多都是赴广州、深圳、福州一带打工,大包小包,拖家带口,尼龙袋、麻袋里装着被褥和一年的吃穿用度,下午5点从合肥出发,第二天上午11点才能到达广州一带,一路颠簸十八九个小时。

那时候,为了帮助旅客安全顺利上车,我专门从家里带了一根扁担,肩扛手提,把他们护送到座位上,一天下来常常累得腰酸背疼,家里人都笑我:“哪是客运员呀,就是一个干体力活的。”客运员的职责就是服务旅客,老乡们出去打工很不容易,我这点辛苦算不上什么。2006年合肥西站设立了一个“明亮服务台”,专门为老幼病残孕旅客提供重点帮扶。2013年我调入合肥站工作,火车站小广场的最显眼位置有一个雷锋服务厅,我就在那里继续为旅客提供服务。

2014年11月12日,是一个值得铭记的日子,合肥高铁南站正式开通运营!这是一座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与上海虹桥站、南京南站、杭州东站共同组成华东四大高铁特等站。在中国铁路史册上,合肥再也不是一个“途经站”,而是成为全国铁路的“枢纽站”,从“米字型”到“时钟型”,从“绿皮车”到“复兴号”,这是一个翻天覆地的变化,身在其中的我现在回想起来,还常常觉得难以置信!

24年前,我刚到铁路系统上班。那还是一个在庐江县下面的乡镇站点柯坦站。那时我们站点一天发送旅客人数还很少。现在,铁路运力早已不可同日而语,刚刚过去的国庆长假,咱合肥南站就发送旅客近百万人,仅10月1日当天就发送旅客12.8万人。

火车越跑越快,火车站越来越高大上,我们服务旅客的范围也更广,标准更严。2015年,南站候车大厅中心位置新增了一处“中国好人刘明亮劳模工作室”。虽是以我的名字命名,但我早已不是单兵作战,这是一个跨部门、跨班级、跨工种的综合性服务窗口,由南站明亮劳模工作室、合肥站张波服务台、裴玲售票导购台组成,加上南站独有的“红枫”志愿服务队,为重点旅客提供预约、救助、接送、文化、外籍等全程接续服务。现在站内服务旅客的工具很齐全,常备担架、轮椅、药箱、报刊杂志、针线盒,还设有母婴室。如今也很少看到旅客们提着尼龙袋了,人手一个手提箱,轻松上阵,我们服务起来也更得心应手。我当初的那根扁担再也派不上用场了,已成为“历史”,被铁路陈列室拿去作展览。

24年的职业生涯里,我只干了一件事——为旅客服务!有幸见证了中国铁路飞速发展的历史,有幸成为其中一员,我无比自豪!今年我52岁了,与铁路相伴一辈子,身体也结实,退休后打算加入南站的“红枫”志愿服务队,继续为旅客服务,继续为中国铁路服务。

(杜静编辑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