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专栏 > 我与共和国共成长

渔民“上岸”日子美

编辑日期:2019/8/2 9:45:10   作者:新闻中心   

开栏的话:70年风雨兼程,70年砥砺奋进,共和国走过了辉煌壮丽的伟大征程。为迎接新中国成立70周年,讲述个人与国家、时代、民族同呼吸共命运同成长的感人故事,抒发拥护党、感恩祖国、热爱家乡、共创未来的美好情怀,本报今日起推出《我与共和国共成长》专栏,以飨读者。

盛夏来袭,一大早,老党员周业海早早起床,开始了小区志愿巡查:公共设施是否有损坏、垃圾有无乱扔乱堆……滨湖康园是回迁小区,邻里间熟识度很高,在周老的眼里,这里就像一个大家庭,晨起看看“家里”的情况,已成为他的日常。

 

巢湖边世代打渔人

1949年出生的周业海,是一位共和国的同龄人,家里是世世代代的巢湖打渔人。“我出生在当时义城镇周坎村,村里大部分都是渔民,那个年代生活很苦,所有的收入来源都靠体力劳动。”说起过往,周老十分感慨。为了生存,他十几岁便上船做了渔民,而家中兄弟姐妹们也都选择打渔为生。

打渔靠水而生。巢湖北岸,周业海和同伴四五个人一条船,常常两条船同时出湖集体作业,每次一待就是20多天。风越大越有机会捕大鱼,周业海说,有时候一场风来就能拉上一两千斤的鱼,但让他印象最深的还是每次下雨时,别人都是往家跑,而渔民却必须全部待在甲板上,保持渔船稳定,也保护船上物什,下雨就是他们最累的时候。“春捕银鱼,秋捕虾。那时候巢湖还没有禁捕期,我们一年四季也回家待不上几天。”常年捕鱼,三个子女出生,周老都不在身边,也缺失了孩子的成长,这曾让他耿耿于怀。但值得高兴地是,改革开放后,老人所在的水产公司改制,周业海和几个同伴一起承包了一条渔船,收入不错,日子也越过越红火了。

从“渔民”到“市民”

在浆声灯影里,周业海一家度过了一个个春夏秋冬。随着城镇化进程不断加速,为了保护巢湖生态,政府采取措施鼓励渔民上岸、减船转产,让巢湖休养生息。周业海积极响应,成为较早的一批“上岸渔民”。2011年,方兴社区滨湖康园小区回迁,周业海从砖房搬进楼房,从“老渔民”变为“新市民”,“洗脚上岸”后再也不用为生计而奔波。

回迁到滨湖康园小区后,周业海并没有闲下来,这名有着30年党龄的老党员时时刻刻想着发挥余热。滨湖康园小区分南北两个区域,共有党员236名,其中近一半是老党员。新兴小区的党员活动,年轻的社区工作者还不熟悉情况,周业海主动揽活,动员老党员集体组织策划;社区招募志愿者,他积极报名,义务承担起小区巡查、邻里协调的工作;小区居民家中有个大事小事,他领着志愿者们主动帮忙。“党员起模范带头作用,不是说出来,而是做出来的。”周业海说,如何让“新小区”有“旧邻里”间的人情味,靠的就是他们这样的“老党员”。

因为工作负责认真,周业海也逐渐被居民们认可,2016年,他顺利当选康园南区的支部书记,身上的担子更重了。2017年大雪,他领着党员干部连夜铲冰除雪;中高考时间,他组织送考爱心车队义务服务。值得一提的是,在他的影响下,家里侄儿媳妇也加入了志愿者队伍,做起了居民区党建工作,并收获了街坊邻居的一致认可和点赞。

“我们的父辈曾在战火中颠沛流离,我们也曾经历过没饭吃、没衣穿的日子。那时候总想着啥时才能过上‘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的好日子。梦想照亮现实,如今生活是如此和美幸福。”三个孙辈陆续出生,周老都在身边,从不缺席。他说,与祖国共成长,幸福就是身边的点点滴滴。

(包育晓 吴赛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