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专栏 > 奋斗圆梦

40年,老匠人用坚守传承千年工艺

编辑日期:2019/5/24 11:13:16   作者:新闻中心   

一笔一笔勾勒,一刀一刀雕刻,一遍一遍印刷,一层一层套色,即使是一只小小的蝴蝶,想要翩然于宣纸之上,也要经过至少十几道的技艺程序,这项工艺就是传承了千年的“木板水印”。

在合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王泽龙,凭借近40年的雕刻研习经验,熟练掌握了所有流程,并用坚守和传承将该技艺直接展现在大众面前。

木板水印源于隋唐,盛于晚明。明末以十竹斋为代表的“拱花”和“饾版”分版分色套印术,使木板水印得到极大提高。王泽龙介绍说,十竹斋原是明末清初安徽休宁人胡正言的宅地名。胡正言曾官居中书舍人,后弃官归隐,以制笺、篆印为业。时值版画艺术兴盛,徽派版画更是大放异彩,胡正言与徽州名画工合作20余年,编印的《十竹斋画谱》和《十竹斋笺谱》,将中国传统版画艺术推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1980年,年仅16岁的王泽龙进入安徽十竹斋印笺厂,该厂曾通过对明末十竹斋木板水印的研究,“复活”了这门古老的记忆。最初,他在古法制笺组跟随老师姚维源学习拖染、洒金、刻画笺等笺纸加工技艺,之后又跟随十竹斋画师、安徽画家郭月波学画,最后跟着模板雕刻师陆凯群学习木板雕刻,以及“饾版”“拱花”信笺制作。

“当时我在单位年纪最小,工作闲暇就‘串组’,什么都想了解,好在老师们都不吝指教,让我有所收获”。就这样,王泽龙不仅掌握了木板水印和古法笺纸制作的所有工艺,还参与了《十竹斋笺谱》的复制和研发。

木板水印中的“木”指的是木刻雕版,“水”则是指颜料以水调兑而非油墨。很多人对于木板水印技艺都很陌生,甚至觉得并无大用。但王泽龙说,早在80年代,这一印笺技艺就获得了日本、中国台湾等买家的青睐。

“中国古法纸笺的图案多构图雅致,着意清淡,就像是默默无闻的绿叶,装点在宣纸上,既不喧宾夺主,又与书画、字画交相辉映“。王泽龙表示,即使是在笺纸上印一只小小的彩色蝴蝶,背后的工作量也很巨大,“图案由多少种颜色组成,就需要雕刻多少块木板模子。一般一个蝴蝶最少要五六块雕版,这样印刷时候一层层套色,才能达到效果;雕版的原材料选择也非常讲究,木板水印多是工笔等线条感较强的图案,要用木质坚硬、纹理细腻的梨木;刷的时候也有技巧,颜色一定要刷匀, 让版上的颜色吃透但又不要有干的感觉。”

2004年,工厂改制后,安徽十竹斋解体,老一辈艺人多淡出了行业,年纪最小的王泽龙则选择了坚守,他独自以家庭作坊的形式继续研习技艺,历经十数年坚持,独立掌握了绘画、雕刻、印刷甚至加工宣纸技艺, 生产刻画十样笺、砑花笺、仿古描金纸、仿刻画笺、五色洒金纸、粉蜡洒金纸、印谱册页等多种传统制品手到擒来。“他经常在桌前一坐就是一天,顾不上吃饭。家里堆成山的雕版套件都是他的‘宝贝’。”王泽龙的爱人说。

木板水印是一门讲究细节和技术的技艺,制作成本高,利润也相对较低,因此近些年逐步被丝网印刷术等技术挤压,很多年轻人也不愿学习。但在王泽龙心里,他们有着不可替代的文化价值。为把这一技艺传承下去,他一方面让儿子参与产品制作和生产;另一方面,还为这门技术申请了非物质文化遗产。

2016年11月,王泽龙拿到文化部、教育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手工造纸传承人群第二届研修班的结业证书。成为非遗传承人后,他积极参与省市、区的非遗公益展演,走入社区、校区,开设免费暑期班、讲学班,让更多人了解和认识木板水印技艺。

“看到那么多人从了解到喜爱,甚至追着我想学,再累我也觉得值得,这门手艺既然传到我手上,我不能让他失传了啊!”如今,王泽龙最大的心愿就是通过非遗宣传,找到接班人。 (包育晓)